ISO26000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于 2010 年11 月 1 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的。 该标准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责任的目标。 标准的制定过程是“本国际标准采用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方式制定 ,参与专家来自 90 多个国家和 40 多个国际性组织,具有广泛基础的区域性组织,涉及社会责任的不同方面, 这些专家来自 6 个不同方面的利益相关团体:消费者,政府,产业,劳工,非政府组织以及服务、支撑、研究、学术和其他。 此外,为实现起草组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平衡,以及专家性别的平衡,做出了具体规定。 ”使得该标准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我国全程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并最终投票赞成通过该标准。 韦丽青(2014)认为该标准的重要价值在于既适应企业,也可以推广应用到企业以外的组织,因而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一、ISO26000 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ISO26000 明确规定了该标准只是为使用者(各种类型的组织)提供指南,不强制执行,也不作为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从该标准的目标、制定过程和用途来看,此标准是目前最为科学、全面的社会责任指导标准,然而从我国的应用情况来看,十分不理想。 ISO26000 发布至今已有 4 年多的时间,我国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几乎没有采用该标准进行信息披露。 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显示,从对中国企业 300 强的调查来看,近八成不到60 分。 披露编制标准的 681 份报告中, 参考标准GRI (280 份 )、 上交所指引 (240 份 )、 社科院指南(231 份)。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该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与企业目标冲突;另一方面,与政府的监管和没有指定统一的标准有关。 然而,个人认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确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也能给企业带来好处,既可以获得短期利益(比如品牌效应,员工忠诚度的提高等),更重要的也能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社会责任不仅是组织应该而且必须履行的,小到一个人类个体,也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 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履行社会责任是必须承担的义务。 现在很多人抱怨经济水平提高了,但生存和生活环境却糟糕了,这和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否有很大关系。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研究分析
1、评价指标的实践应用(1)指标应用。 在具体应用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通过对 2014 年度 1007 家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分析,发现我国企业更乐意披露社区公益和慈善(77.0%)等信息,而反腐与合规(62.7%)、职业病防治(57.1%)、供应商管理(56.9%)等议题表现相近。 对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社会效益和危害、社会公众等相关信息披露较少,整体上看,披露的信息也不够具体。
(2)实践标准的不足。 一是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审验,因此披露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经审验的报告仅占总数的 5.7%,2013 年是 7.6%,2014 年为14.2%. 从比例上看,经第三方审验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在逐年上升,但比重仍偏小,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报告编制的参考标准多元化,包括格式和内容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不利于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三是多数报告的平衡型较差,报喜不报忧,隐瞒事实,比如一些众所周知的负面事件及影响并未在有关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 四是社会责任报告的定量化水平不高,多数信息停留在文字表述上,说服力不强。 五是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属于自发行为, 政府及相关部门未进行强制要求,导致部分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出口国的要求。 综上,我国急需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2、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截至 2015 年 1 月 28 号, 在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输入篇名“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共得到 74 篇相关参考文献。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14 年 11 篇,2013 年 10 篇 ,2012 年 15 篇 ,2011 年 14 篇 ,2010年 9 篇,2009 年 9 篇,2008 年 3 篇,2007 年 3 篇。 研究评价指标的文献相对研究社会责任的文献,数量极其微小。 由于论文是基于 ISO26000 建立评价指标,因此 2010 年以前的文献不进行分析。 研究整体上分为三类, 一类是统一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另一类是具体到某个类型的企业进行研究,第三类是基于某个视角。
第一类的研究主要有:赵天燕、张雪(2012)分析了以往同类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环境、政府、公益事业等的责任, 每一类责任都有相应的衡量标准。 她们的研究中去掉了对环境的责任,认为对环境的责任操作性不强,这一点导致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也偏离了我国要求企业加强环保意识的政策导向,对每类指标给出了两个比率作为衡量标准,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 陈晓辉(2013)把指标体系分为社会层面和自然层面, 社会层面包括政府、经理层、股东、债权人、员工、外部性指标等,自然层面包括环境资本回报和环保支出等,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并且以数值给出,因此指标的衡量较为单一。 王瑞华(2013)则建立了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创新之处增加了重大事件调整事项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情况两个一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较为完善。 王阳(2014)建立了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取之处在于衡量标准是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 丁薇(2014)以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为划分标准,把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级, 不足之处是二级指标不具体。 张会巧(2014)的评价指标包括企业经营、政府、消费者、社会公众和行业发展四大类,每类下面又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并给出了定性和定量指标,这点和王阳的类似,但较前者更为具体。 综合以上学者的相关观点, 共同之处都考虑了利益相关者,指标较为全面,对本文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类的研究涉及到的企业类型有电子信息行业、食品企业、钢铁企业、水资源工程、央企(国有企业)、公立医院、煤炭企业、农业企业、供电(力)企业、体育彩票、媒体类网络公司、上市公司、建筑企业、石油公司、职业体育、银行业、旅游地、乳品行业、房地产行业、石化类企业等。 涉及的企业类型较多,研究对象具体,但评价指标是否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还需要大量的调研和理论总结。 论文属于第一类的研究,具体内容不进行一一分析。
第三类的研究角度有:财务角度、过程视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行业内部、低碳经济视角、循环经济模式等。 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不同,除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以外的研究个人认为有失全面。
三、基于 ISO26000 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
1、指标构建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一是全面性原则。 以 ISO26000为理论指导,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企业自身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又要考虑大部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以定量指标为主,可以使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便于审验,这符合将来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方向。 以定性指标为辅,对于不能量化的但对社会责任会发生影响或已经发生影响的事件进行补充说明。 三是可比性原则。 对于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要能够进行比较,识别出优劣。 四是差异性原则。 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大小,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社 会 责 任 的 履 行 可 以 分 层 次 进 行 , 个 人 认 为ISO26000 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希望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 这实际上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无形中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比如食品企业, 经营过程中就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比出了问题再解决要好的多,这就允许企业分层次履行社会责任。 对于小企业来说, 如果一开始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大企业一样,那么他可能就失去生存的机会。因此论文对指标划分了层次。
2、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分二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按照 前 述 差 异 性 原 则 把 指 标 分 成 底 线 类(Z1),基 础类 (Z2),扩 展类 (Z3), 标注在每项指标后边,指标体系详见表 1.【1】
四、结论
履行社会责任是组织和个人应尽的义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已经导致不少问题的产生, 现在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但我国还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引导力度也不够,导致社会责任普及性不强。
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义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和难度是当前社会责任评价研究面临的一大挑战, 有待进一步探索。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要集合多领域的专家、 学者、 组织等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协商,并进行理论和实践验证,最终确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译 .国 际标准 ISO26000 社 会责任指南[S].2010.
[2]韦丽青。ISO26000 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探析[J].企业管理,2014,(3)。
[3]人民网。2014 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八个新大陆”[EB/OL].
[4]赵天燕,张雪。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财贸研究,2012,(06):139-145.
[5]陈 晓辉。企 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会 计师,2013,(06):14-15.
[6]王瑞华,吕明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261-265.
[7]王阳,张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37-38.
[8]丁薇。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 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经济师,2014,(07):273-274+276.
[9]张会巧。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4):35-36.
[10]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试行)[M].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