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紧密相连。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员,推动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是其重要责任。从商业伦理的角度看,社会责任应被融入公司治理结构,并成为企业运营的底线。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在阐述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并通过分析得出“利润至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伦理根源的结论。建议通过强化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交易观等,引导企业平衡利润导向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 突发事件; 企业责任; 责任缺失; 分析研究;
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强烈的跨行业、跨区域特性和风险传导效应[1]。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企业体现出的社会责任尤其受人关注。
社会健康、平稳运行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责任”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核心范畴[2]。“责任”的基本语义有3个:分内应做的事;特定的人对特定的事项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后果负有积极的主张义务;因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或没有履行主张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任务等。初始的“责任”倾向于法律与契约之说,道德内涵一度被湮没,但哲学家康德提出“责任乃善良意志体现”,以“责任”范畴为基底确立的责任伦理思想日渐形成。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不仅具有追求利润的经济属性,也具有服务社会的社会属性,必须明确责任所在,心有所系、行有所戒、责有所问。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商业伦理之下的责任担当。
1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部纲领,是为妥善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组织安排和监督制衡机制。公司治理需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其目标应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兼顾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努力排除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所引发的社会性风险和危机,也包括为确保社会正常运转和公众正常生活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公共秩序。
在市场经济深化过程中,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在此环境下,企业更应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
1.1、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角色
作为社会组成部分,企业在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1.1.1、 公司治理导向存在缺陷
公司治理是一个公司重要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模式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导向在董事会、大股东和公司控制权等关系处置上存在明显缺陷。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只有“共享”才能“共赢”。就本质而言,公司治理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目标是最大化地提升整个公司的财富创造能力。企业忽视员工与客户的感受和体验,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1.1.2 、商业伦理观念淡漠
商业伦理专门探讨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规范。商业诚信缺失、交易公平被破坏、信息不对称等不符合商业伦理的行为会导致市场秩序和社会生活混乱。
1.1.3 、社会危机管理初现
如何通过释放应急功能应对突发事件,一直是应急管理的核心议题。2003年之后,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与应急管理实践在良性互动中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3]。
1.2、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
在特殊社会环境下,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社会角色,政府在维护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社会需要政府站在“治理中心”组织全社会防范、规避、应对和控制风险。
专家与媒体是社会责任的特别使者。人们对专家与媒体的需要表达了人们对风险认知与信息交流的期待。
整个社会是社会平稳健康运行责任的承载者。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显然不能无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支持社会良性运转,还可以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英文中,“企业”一词“enterprise”是由“enter”和“prise”组合而成,“enter”有“获得、开始享有”之意,可引申为“盈利、收益”;“prise”带有“撬起、撑起”之意,可引申为“杠杆、工具”,可见,从词源上理解,企业就是“获取盈利的工具”。当然,这个以追逐利益为准则的市场性组织,也同样植根于整个社会的“土壤”中。
企业的道德意识是其社会属性、经营属性的集中表现。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责任问题产生关联。从商业伦理来看,企业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底线至少应包括对客户的尊重、对环境的关注与珍惜和对操作条件的承诺与操守等。从企业社会责任来看,最基本的体现就是产品质量保证、保护环境和维护生产安全。但现实中,一些企业并没有这3种责任意识,其根源主要是股东利益至上、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和商业伦理缺失。
2、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从直接面向客户的销售环节看,商品质量事故可直接引发外部社会责任风险,企业对此需要承担商品质量责任;二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看,包括人身安全、设备事故或环境污染以及职业危害等都会导致生产现场安全风险,企业对此需要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三是从自然环境角度看,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与索取的不当也会引起长期的环境保护风险,对此,企业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企业必须全面认知风险,并分别承担其商品质量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
2.1、 重视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通常包括实用、安全、可靠、环保、可维修等特征,其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密切相关。忽视产品质量,不仅会损害消费者权益,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会问题。
2.2、 重视生产安全
生产安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伤害事故的防范和安全系统的管理。生产安全管理是确保现场设备与操作流程安全可靠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的保障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或部门(地方)针对行业制定的标准、规程等规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重生产轻安全、重业绩轻稳健的思想造成的。
2.3、 重视环境资源保护
保护环境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实现有效经营、有序开发、有度使用是实现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生产经营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既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如水、矿产、动植物等),又向自然界排放废物(如废水、废渣、废气和噪音等),但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同样有限。企业的环保责任由此产生,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跨越两条红线:向自然界索取时,索取的规模和强度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向自然界排放时,要谨慎评估并尊重环境“自净能力”。因此,企业作为资源利用者和排放物产生者,必须遵从自然规律。遵循和铭记环境保护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应该成为企业的基本信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重视。现实中,不论是对资源开采利用的“过度透支”,还是对环境污染的物质排放,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代血的产值”,这种短期行为只会对社会、对企业未来造成极大伤害。
3 、企业社会责任改进的总体策略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要清晰,并做到动态调整、共同参与和信息共享,以确保目标是可辨识、可执行、可评估和可改进的适应性责任体系[5]。企业的社会责任犹如企业法人的“一体两翼”,即统一价值观之下的义利观和交易观。在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各类治理主体应争取做到治理机制衔接和治理效能的“借用”[6]。因此,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交易观,并在其商业活动中真正落地,确保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落到实处。
3.1、 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思维或价值取向,这种“观点”与“标杆”是关于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基本目标,也是企业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判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包括企业角色的认知、理解和态度从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出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价值观,企业必须牢记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
3.2 、确立准确的义利观,信守以义取利
义利观是人们对义利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重义轻利”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坚持义利并重,以义取利。追求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绝不以突破道德底线为前提。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应该协同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企业、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三者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是互动关系,并非对立而不相容。一个良性互动的义利观,要求企业必须主动承担自身的道德责任,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社会社会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交易观
市场经济下,有限的资源需要通过交易来实现高效率配置,交易需要在等价、平等的竞争环境中进行。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提升经济领域商业行为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必经之路。但公序良俗不能让位于交易,公共权力、民主权利与人类情感等则完全不适用于商业交易。健康的交易应该在企业以人为本、以义取利、维护正义的前提下进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保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
4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提升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的探讨,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密切相关。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交易观,将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指导企业一切生产、运营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子晖,陈雨恬,张平淼.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宏观经济冲击、金融风险传导与治理应对[J].管理世界,2020(5):13-35.
[2]毛羽.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西方责任伦理述评[J].哲学动态,2003(10):20-21.
[3]胡剑.重大突发事件吹哨人制度构建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20(5):114-121.
[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周申蓓,周倩,杜阿敏.企业社会责任适应性管理理论框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8(5):72-78.
[6] 李维安.抗疫情亟需提升应急治理的有效性[J].经济管理,202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