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日语论文

汉日翻译“动→名”转译常见类型及其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6 共4251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语种不同,翻译时必然会在词汇选择、语法应用以及句序安排上出现差异。要做到既忠实于原文意思而又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必然会用到各种翻译技巧,词性转译便是其中之一。“按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观点: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因此,翻译的过程是语义传达的过程,只要能够真实地传达原文的语义,是否注重语言词汇的词类变化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了解两种语言在用词上是如何相同和不同,有助于准确地完成语义传达的任务”。

  这一论述为词性转译的翻译技巧找到了理论根据,并且也指明了本文课题的研究意义所在。

  同其它两语互译一样,在汉日互译实践中,也常见各种转译现象。汪维信(1997)在《关于日译汉中的转译》一文中,就从词语的转译、句子成分的转译、句式的转译三个方面列举了日语翻译成汉语时的各种转译现象。与汪文不同,本文拟从汉语翻译成日语时的观察视角,仅对汉语动词转译为日语名词的现象进行考察,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汉日翻译“动→名”转译常见类型

  上文提到,在汉日互译实践中,常见各种词性转译现象。然而这些现象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经考察,汉语动词翻译时转换成日语名词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

  1. 汉语动宾结构“VP+NP” →日语偏正结构“NP(+の)+VP’(’表词性已变,下同)”
  
  (1)要保护动物,尊重生命,除了健全法规以外,还要在教育、人性方面提高觉悟和进行反省。動物を保護し、生命を尊重するには、法律の整備以外に、教育や人間性における覚醒と反省が必要である。
  
  (2)公民馆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谋求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文化的质量。公民館は各種の事業を通じて、市民の教養の向上、生活文化の振興を図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ている。

  (3)在中国开展业务,公司总经理应该是精通当地的商业习惯和熟知国内情况的人。中国での事業展開にあたっては、現地の商習慣や国内事情に精通した人こそが社長のポストにつくべきだと存じております。

  (4)在车内使用手机会影响到其他乘客,请不要使用。車内での携帯電話のご使用は、ほかのお客様のご迷惑となりますのでご遠慮ください。

  2.汉语主谓(宾)结构“NP1+VP(+NP2)”→日语偏正结构“NP1+の+(NP2 +)VP”
  
  (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美国和世贸组织三方的双赢结果。中国の WTO 加盟は、実質的には、中国、アメリカそして WTO の三方が利益を得ることを意味する。

  (6)政府干预市场,有时会起到反作用。政府の市場介入は逆効果になる場合もあります。

  (7)我们缺席自有缺席的原因。私達の欠席にはちゃんとその理由があります。

  (8)看到中国经济抬头以及日本生产基地纷纷向海外转移等动向,日本国内产生了产业进一步空洞化的危机感,结果出现了“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脅威論」の現れは、中国経済の台頭と日本の生産基地の相次ぐ海外への移転などの動向、又は日本国内の産業が一層空洞化した危機感によるものであるとみている。

  3. 因词汇或惯用表达差异引起转译
  
  (9)女性受到年龄限制,要照顾孩子、工作或者看护家人等等,所以有一段时间很难参加文化活动或者地区性活动。女性は年齢的に子育てや仕事、介護などで文化的な活動や地域活動への参加をし難い時期もあります。

  (10)同只能乘坐两人的纯赛车 RX7 相比,RX8 可以乘坐四人,提升了车厢内环境等的实用性。純粋なスポーツカーで二人乗りだった RX7と比べ、RX8 は四人乗りで、車内を広くするなど実用性を向上させた。

  (11)说是为了保卫日本,青年还感到有些茫然,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可如若是为了保卫母亲,少年倒完全领会了。日本を守るといわれても、少年はなんとなくとりとめない感じで、ピンときませんでしたが、母親のためなら、よくわかります。

  (12)他决心豁出命来。彼は命をかける覚悟である。

  (13)记得曾经见过他一次。あの人には一度会った覚えがある。

  (14)预定逗留一个星期。1 週間滞在の予定です。

  三、汉日翻译“动→名”转译成因分析

  3.1 从汉日两种语言差异看其成因

  在上述三种常见类型中,第三种转译现象成因较为明显,乃由“词汇或惯用表达差异”引起。日语构词法中,有一类名词可由“名词/形容词词干+动词连用形”组合得来。这类词虽为名词,却具有动词的含义,因而在汉日翻译中引发了词性转译现象,如例(9)中的“子育て”和 例(10)中的“四人乗り”。此类的日语词汇还有“山登り、里帰り、花見、早起き、薄着”等。

  相比第三种转译现象,前面两种类型更值得关注。从表面上看,上述例句中发生转译的汉语动词多在日语中有着与其对应的?变动词“漢字”词汇。

  此类日语词汇有个特性,即在去掉词尾“する”只保留词干的情况下,可作名词使用且其意义不发生改变。但这一点只是使汉日“动→名”转译成为可能的条件之一,并非引起转译的真正原因。由于翻译是发生在两国语言之间的信息转码,因而表达形式的不同必然由两国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决定。

  尽管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传输关系,使汉日两种语言在文字上、尤其是汉语词汇的使用上显示出极大的相似性,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汉日两语的各种差异现象中,以下两点差异对汉日“动→名”转译影响巨大,是引起其发生的内在原因。

  ①汉语属于 SVO 型语言,日语则属于 SOV 型,这导致了汉日两语谓语语序上的截然迥异。具体表现在:在表示动宾关系时,汉语动词在前,名词在后,而日语则名词在前,动词在后。

  ②汉语属于??型语言,日语则属于??型语言。

  “寺村(1976)、池上(1981)等曾作过以下描述:有些语言在描写某一事情或现象时,需要表明行为主体,并围绕主体展开描述;而有些语言在描写某一事情或现象时,一般不表明行为主体,而是将其背景化,事态或状况自行展开,整个过程被看作某种变化。前者称为‘??’型语言,后者称为‘??’型语言”。

  由于汉语在描述事件时侧重反映主体行为,这必然使汉语句子中出现大量的动词。而日语在描述事件时,习惯将其当成一种自然发生的客观现象加以阐述,为了弱化主体行为动作带来的主观影响,反映主体相关行为动作的动词就经常以名词的形式来表现,翻译时汉语动词转化成日语名词的现象也因此产生。

  3.2 从日语自身语法隐喻现象看其成因

  语法隐喻的概念由韩礼德首先提出。“他认为,任何语义形式,在其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各种体现关系中,有与现实接近的一致式和与现实偏离的隐喻式……语法隐喻的观点是指语言的隐喻化过程中词(组)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它们的语法性状,如动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等等。”

  所谓的一致式是指语义与形式合乎自然,动作体现为动词,描述体现为形容词等行文方式;而隐喻式(又称非一致式)则指打破常规,用名词体现过程或用名词体现特征等行文方式。如例(15)中,a 为一致式,b 为隐喻式。(15)a.The police investigated the matter.b.The polic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matter.

  语法隐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名词化。关于名词化的界定,朱永生(2006)指出,“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名词化指的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物,而词性转换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言中的“把过程看作事物”表现为动词的名词化,而把“特征看作事物”则表现为形容词的名词化。

  根据语法隐喻的概念,本篇考察对象的第一、二种日汉“动→名”转译类型其实是其汉语原文的隐喻式。我们从两种类型中各取一例——例(1)和例(5),将其一致式翻译如下:

  (1)’動物を保護し、生命を尊重するには、法律を整備する以外に、教育や人間性における覚醒と反省が必要である。

  (5)’中国が WTO に加盟することは、実質的には、中国、アメリカそして WTO の三方が利益を得ることを意味する。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例(1)和例(5)的表达方式分别是将例(1)’和例(5)’中的动词转换为名词得来,且转译后例(5)’中的“中国”由主语变为例(5)中的定语。如此,比起一致式来,隐喻式中或主语、或谓语受到了弱化,从而使句子表达的意义更加客观,这符合日语的“??”型语言特性,与本文 3.1 中②的论述结论一致。

  此外,金娜娜、陈自力(2004)指出,“认知能力对世界经验的反映在语篇展开中受到‘省力’原则和‘明晰’原则支配……当一个过程被语法隐喻化为一个事件,导致了词语形式缩小,并充当新过程的一个语法成分时,一方面节省了说话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增强了明晰度和表达力”。隐喻式“省力”效果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其所用字数往往少于一致式,这在例(1)、(1)’和例(5)、(5)’的比较中可直观得出。隐喻式“明晰”效果是指语法隐喻化后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加明晰,使识解过程中花费的推理努力减少。这点在日语中尤为明显,如例(16):(16)专家预计下半年楼价可能会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大。

  専門家の見通しでは、物件価格は下半期に若干上昇するが、上昇幅は大きくない。

  例(16)中的日文翻译是汉语原文意思的隐喻式表达,该句日文在将动作过程语法隐喻后,辅以助词 “では”的使用,使该成分在句中的逻辑关系 “表信息来源”更为明晰。例(16)的一致式表达如下:(16)’専門家は、物件価格は下半期に若干上昇するが、上昇幅は大きくないと見通している。

  将(16)和(16)’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译文表达都和汉语原文意思一致,但(17)所透露出来的表“信息转达”的含义却比(16)’浓重得多。由此可见,译文的隐喻式表达可为我们重新认识原文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综上所述,语法隐喻所具有的使意义表达更加客观、语篇表达更为省力明晰的特性,也是日汉翻译时汉语动词转化为日语名词的诱因。

  四、结语

  本文通过考察汉日翻译时汉语动词转化为日语名词的现象,发现除了词汇或惯用表达差异引起日汉“动→名”转译外,汉语的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也常发生类似现象。经分析,汉日两语语言类型差异(汉语属于 SVO 型、??型,日语属于 SOV 型、??型)以及语法隐喻所具有的使意义表达更加客观、语篇表达更为省力明晰的特性是汉日翻译“动→名”词性转译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王蕾.英语构词转类法与英汉翻译词汇转译法[J].上海翻译,2006,(3):25.
  [2]盛文忠.从汉日对译看汉日语认知模式之差异——以句式、动词和主语的使用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3):47.
  [3]韩泽亭.论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8 卷)2005,(2):20.
  [4]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 38 卷)2006,3(2):84.
  [5]金娜娜,陈自力.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 36 卷)2004,1(1):25.
  [6]汪维信.关于日译汉中的转译[J].邵阳高专学报,1997,(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