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

时间:2017-06-23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作者:赵永萍,韦敏,梅明秋, 本文字数:7182字

       【摘要】  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对自杀的态度,并探讨孤独情绪体验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有孤独量表,采用自编的孤独情绪体验问卷以及肖水源等人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对重庆市6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影响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因素、两者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①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评分较低(2.16±0.49);但要受到年级(F=53.18,P<0.001)、学习成绩(F=19.82,P<0.001)、同学关系(F=30.92,P<0.001)、抚养人的管教方式(F=9.26,P<0.001)和父母的关系(F=30.26,P<0.001)的显着影响;②重庆市中小学生在自杀态度三维度上的评分介于2.5~3.5.年级和学习成绩显着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2.02,P<0.001;F=5.43,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F=16.57,P<0.001;F=5.24,P<0.05)和对死者的态度(F=13.18,P<0.001;F=2.84,P<0.05)。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和父母的关系显着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3.26,P<0.05;F=10.15,P<0.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3.00,3.70,P<0.05)。家庭类型显着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0.05);③中小学生体验到孤独情绪的频率与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r=-0.31,P<0.001)、对安乐死的态度(r=-0.28,P<0.001)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孤独情绪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28(P<0.001)。结论:①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少,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但均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②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能显着预测其自杀态度。
  
  【关键词】中小学生;孤独情绪;自杀态度;孤独情绪体验问卷;自杀态度问卷。
  
  由于近年来自杀问题的严重性,自杀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意外伤害致死的十大原因中,自杀居第2位,仅次于交通事故所致的死亡[1].在影响自杀的众多因素[2]中,孤独情绪[3-4]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情绪体验是人在主观上感受或意识到的情绪状况[5],是情绪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于情绪体验的研究,国内对老年人[5]、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学生[6]、大学生[7-8]等进行了研究,但鲜有涉及情绪体验发展特点的研究,对中小学生情绪体验发展特点的研究更少,当然孤独情绪体验的发展特点也不得而知。在已有的孤独量表中,儿童孤独量表不适用于中小学各年龄段;孤独分类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均有不适合中小学生做的题项,比如孤独分类量表中的“目前没有对我关系重大的恋人(爱人)”题项;Rasch型孤独量表着重探讨孤独者的感知、体验及对缺乏人际交流的评价,UCLA孤独量表着重评价社会交往导致的孤独,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则着重境遇性的和特质性的孤独[9],而本研究则着重中小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故以上量表不是最理想的量表。最适合本研究的孤独量表,涉及的题项过多,且中西方人对情感的体验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本研究在孤独量表的基础上,自编孤独形容词量表,用于测量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10].喻彦和彭宁宁[11]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自杀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认同积极的一面,但仍有17.61%的学生不认为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为,9.21%的学生认为自杀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姜晓梅[12]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比例高达10.93%.对自杀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企图自杀者是否决定采取自杀行动[13]不同的自杀态度显着影响自杀倾向,自杀态度越消极的大学生,其自杀倾向性越强[14].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对象为大学生和心理患者,忽略了自杀群体中高中年龄段及其以下的学生,特别是低龄儿童。因此,本研究将对象限定在9~18岁,将对自杀研究起到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中小学生生命观的教育提供实证数据。
  
  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良情绪往往会使人产生某些不恰当的行为。近年来,人们发现孤独感与自杀存在密切联系。张雪海等通过对1802名在校初中生调查发现,孤独感与自杀倾向有关[15].杨汴生[16]等人对河南省5158名城市中学生自杀行为调查也发现,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密切相关。以上研究忽略了对低龄儿童自杀态度的研究,也未见中小学生自杀态度发展变化的研究。
  
  在影响自杀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和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17].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家庭环境的重要指标,对于自杀行为的产生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亲密度低是自杀的危险因素[18].由此可以,家庭环境恶劣时特别容易出现青少年自杀现象。重庆作为西部城市,截至2007年8月底,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人。2010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将留守儿童教育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本研究将重点调查不同家庭环境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特点的差异。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在学校里,他们会面临考试、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习压力大、课外时间用来补习功课、同学排斥等,可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19].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学业成绩良好与学业成绩不良儿童青少年之间、不同人际关系状况的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特点的差异。
  
  基于以上的文献分析,本研究将以9~17岁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自杀的孤独情绪体验作为研究内容,探索其与自杀态度的关系,同时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孤独情绪和自杀态度的影响。理论方面,可以丰富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研究和自杀研究,为重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可以从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预测自杀态度,对自杀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为探索孤独情绪体验问卷的结构与内容,从重庆市随机选取3所学校的4个班级进行集中施测,共159人。女生90人,男生69人;小学39人,初中37人,高中83人。为探索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对自杀态度的特点及关系,使用正式问卷在重庆市4所学校的15个班级进行集中施测,共624人。
  
  其中女生332人,男生292人;小学175人,初中229人,高中220人;9岁45人,10岁73人,11岁56人,12岁64人,13岁84人,14岁65人,15岁73人,16岁82人,17岁82人;主要抚养人为父亲66人,为母亲的71人,为父母的374人,为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的52人,其他17人;主要扶养人的管教方式为帮助开导的533人,粗暴打骂的38人,百依百顺的7人,放任自流的40人;家庭类型方面,仅与父母亲同住的340人,大家庭(父母、祖父母等同住)180人,没有和父母亲住在一起47人,单亲家庭57人;父母关系良好的426人,一般的160人,较差的33人,很差的5人;居住地为农村136人,城市588人;学习成绩优秀63人,良好的212人,一般的288人,较差的61人;和同学的关系良好的402人,一般的198人,较差的24人。
  
  1.2方法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人口统计学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学校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抚养人及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家庭类型及父母的关系、居住地,探索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影响因素。
  
  基于孤独量表[9]采用自编孤独情绪体验问卷探索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经过因素分析,最终确定孤独情绪体验问卷包含孤独正性形容词8个,负性形容词5个,问卷的累积贡献率为49.8%,信度为0.81.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介于0.59~0.69,题项与题项之间的相关介于0.20~0.52,均达到显著水平,效度较高。孤独正性形容词为:被遗弃的,被抛到一边的,消沉的,郁闷的,受伤害的,难过的,疏远的,无助的。孤独负性形容词为:唯一的,被爱的,幸福的,有归属感的,被关心的。采用4点评分,包括从来没有、很少有、有时有、经常有。
  
  采 用 肖 水 源 等 人 编 制 的 自 杀 态 度 问 卷(QSA)[20]探索中小学生的自杀态度,共29个题项4个维度。量表的维度和信度:维度1,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共9个题项,信度为0.61;维度2,对自杀者的态度,共10个题项,信度为0.57;维度3,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共5个题项,信度为0.22;对安乐死的态度,共5个题项,信度为0.60.因维度3的信度偏低,且此问卷的各个维度可以单独使用,所以在正式问卷分析的时候,未将维度3纳入。
  
  1.3统计处理

       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体上来说,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较低(2.16±0.49)。但有时和经常体验到孤独情绪的人有161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5.8%.并且,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在年级、学习成绩、同学关系、主要抚养人、抚养人的管教方式、父母的关系、居住地方面均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的增大,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的频率显著增加,高中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41±0.41,2.09±0.47,1.95±0.48;F=53.18,P<0.001);从各年龄段来看,9~17岁中的最高点出现在15岁,也即初三年级。学习成绩越差,体验到的孤独情绪频率越高(成绩优秀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1.90±0.50,2.46±0.43;F=19.82,P<0.001)。同学关系越差,体验到的孤独情绪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良好和较差的学生,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06±0.49,2.67±0.58;F=30.92,P<0.001)。
  
  管教方式为百依百顺和帮助开导的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最少,管教方式为粗暴打骂和放任自流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情绪(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12±0.52,2.13±0.49;2.47±0.47,2.40±0.42;F=9.26,P<0.001)。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最多,而父母关系良好的学生则会体验最少的孤独情绪(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75±0.55,2.06±0.48;F=30.26,P<0.001)。
  
  2.2中小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体上来说,中小学生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3.45±0.61,2.64±0.53,3.32±0.80,介于2.5~3.5之间。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和安乐死的态度在年级、年龄、学习成绩、同学关系、抚养人的管教方式、与父母的关系、居住地均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评分下降;而对死者的态度,初中生的评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和小学生,见表1.
  
  

赵永萍,韦敏,梅明秋,席晓璇,王清莹,彭子瀚. 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特点与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01):117-121.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