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高中学生“听音乐作文”案例几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8 共3812字
摘要

  “听音乐作文”是遵循新课标要求,本着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资源,激发其想象与联想,力求达到有创意地抒写,提高其作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音乐的欣赏和创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艺术活动。着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听音乐作文”就是在高中作文教学课堂中,充分利用电教资源,集音乐欣赏、创新教育和作文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

  文学与音乐自古结缘,很多诗文名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抒写自我的感受和体味,留下了听乐而诗的名篇。诸如唐代诗人郎元士《听邻家吹笙》、钱起《湘灵鼓瑟》、刘禹锡《杨柳枝词》、杜甫《赠花卿》等等,都是听音乐而抒发感慨的极致表达。李白也有一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斯特说:“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这首诗中所写的古乐名曲《折柳》,就因李白的诗文而备受后人关注。诗中描写春夜洛阳,李白悄然独立,突闻一曲《折柳》,随风而来,声声入耳,丝丝入扣,勾起一腔故园之情。诗人思乡心切,却不直接道明,而是以玉笛之声起句,以春风散入紧承,以《折柳》之曲陡转,以反问之语收结,将一心思乡惆怅转寄于一管笛声,似乎自己本不思亲,倒是这《折柳》曲引得内心伤悲了。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诗乐合一了。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只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由探究乐趣,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听音乐作文”,就是借助音乐引导学生由听觉的感受转入视觉的形象,激发内心萌动,唤起写作冲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善于用充沛丰富的情感语言导入,循循善诱,营造听音乐作文的良好氛围,细心捕捉学生的灵感,适时唤醒他们的创作欲望,以达到语言难以企及的境界。同学们会不自觉沉浸到音乐的旋律中,有的闭目聆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眼含热泪,有的沉入往事,有的不时记下瞬间感受……音乐结束之后,余音绕梁,教师不要急于发问,要有意留出一段声、色、情、味的空白,让学生沉浸在对音乐的回味中。稍后,教师组织小组自由讨论,每组委托一位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听音乐时的独特感受以及联想到的画面、场景。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要求他们将自己的体悟整理成篇,当堂上交。

  在此,精选几则学生“听音乐作文”选段,以作明证。

  一、学生A习作---听班得瑞《追梦人》

  清亮的琴音,如珠,落入玉盘,或如山间泉,滴答在清空的山谷;接着,略带伤感而悠长的管弦乐,如掠过山峦的风,拂过草丛,吻过花儿的额和小鸟的眼,渐渐近,渐渐远。山谷在宁静之后热闹繁盛,在热闹繁盛之后又恢复过往的宁静。可是,你听,风在寻梦的途中无端迷失,茫茫四野,空荡荡的,只有自己寥落而抓不住的影子,缥缈着、散落着、虚无着,无从着落。于是,风又随着四季吹拂,山峦静默,草丛安宁,花儿和小鸟张望着风的影子,把它们回拢,凝聚,风便又有了如初的模样。

  这样的行程,必是追梦人的幸福与疼痛吧?追梦人,握在手心里的,不只是寻梦之旅的音符。

  二、学生B习作---听班得瑞《初雪》选段

  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班得瑞新世纪音乐,以来自瑞士一尘不染的音符,带我们走进空灵缥缈的音乐世界,既愉悦人的感官,也激发人的热情。《初雪》,空灵缥缈的音乐将我带入朦胧飘逸的世界,白雪皑皑,天地素宁。一种淡淡喜悦,一丝轻轻的惆怅,似乎期待着什么,又挽留着什么。这音乐的风世界,旷远广袤,又淡疏清凉,让人情不自禁陷于舒缓而略带忧郁的曲风中。浓浓的古典韵味,优雅抒情,像随风而飘的木叶,不经意间,轻轻飘落肩头。窗外,雪正飘。

  三、学生C习作---听龚琳娜《忐忑》选段

  龚琳娜演唱的《忐忑》被誉为“神曲”.我想,它之所以红,是因为哼哈出了人们最初的、原始的、本能的呼声,是原生态的,似乎只为了寻找一个出口。《五音集韵·感韵》:忐忑,心虚也,怯也,惧也。如今,物质生活似乎已经很文明很现代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尔虞我诈、谄媚讨好。太多难言的尴尬和拘囿,使人心无时无刻不能安。《忐忑》正唱出了当下人心的焦虑和社会的躁动不安。这首神曲,虽无具体歌词,却为听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驰骋空间,足以使生命完全迸发。

  《忐忑》,便是那个堵塞已久,突然洞开的出口。

  四、学生D习作---听理查德《秋日私语》选段

  乐起,清脆明亮的鸟鸣声,将你带入幽静安宁的自然;接着,钢琴的节奏一点点加快,由低而高,大幅度地起伏,将曲子推向高潮;之后,渐渐舒缓,像一片秋日的枫叶,静静地飘落在水面。这首曲子柔婉恬淡,如一篇静美的抒情散文,描述了一个秋天的童话,辽阔明净,秋水长天,让人远离尘嚣,陶醉在清逸自在的意境中。

  法国作曲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不同学科的知识都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养分,物理课上,我明白了丁达尔效应的神秘;化学课上,我看到了化学反应的奇幻;听音乐作文课上,我欣赏到音乐的极致,唤醒了对美的追求。

  五、学生E习作---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临清风,听细雨,便有了抚筝的心情。爱筝,爱到极致。暗红棕的沉静的颜色,极具古韵的木质的光滑熨帖,二十一根粗细相间音律一脉的弦,无一不让人心怀古典。据记,古人抚琴,必择静室清斋,或是山之巅,或是水之湄,在天地清和之间,焚香静坐,心无旁逸,琴音荡漾,天人合一。而今,虽沧海桑田,时尚风靡,但只要筝音一起,依然是瑟瑟琴音,印合缱绻情意。

  倾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云深处,草木葱茏,山涧泉,淙淙而流。那里,深藏一个故事,一江春水、一轮明月、半支花开。江岸花儿正开,清香朦胧,水气月色,江天一色,一色江天。你听,有谁在清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六、学生F习作---听埙曲《追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做人。”我想做一个完整的人。埙,是我喜欢的一种乐器。它低沉忧伤的曲调,迂回绵长,清而不冷,容纳着一份幽寂深婉的情愫。听埙曲《追梦》,似乎眼前开了一扇窗,看到千年前的苍苍蒹葭,凤仪的男子,正在水中央,守候着晚归的伊人。可惜,正若隔岸追梦,可望而不可即,只以一只石埙的孔,吹出一种声音,把相思拉长,拉出刻骨的疼。

  或者,那应该是管弦乐与打击乐烘托渲染出的序曲,如一缕秋风,掠过长空;一只鸿雁翔入晴空,点透了背景的空旷,多了份荒凉。这样的音韵,便是埙,如一个人的呼吸,自然、圆润、绵长,一吐一纳间,包容了生命中的温暖和苍凉。

  七、学生G习作---听班得瑞《水印》
  
  选段班得瑞《水印》,轻柔、舒缓、清透,如一脉细水。乐的水面,薄如蝉翼,一触即疼,细数出几缕水丝,若隐若现。“水印”,原指用木刻印刷绘画作品的方法。纸张中的水印效果,是在造纸过程中用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而制成,夹在纸中而不是浮在纸的表面,迎光透视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明暗纹理的图形、人像或文字。所以,必须以非常心去倾听《水印》,方可看得见水流清透、宁静、有致的音波,层层叠加、铺展、漾开、远去。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说:“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我热爱体操,也热爱音乐,它们如两翼,助我飞翔。……无须再做列举,这样的学生作文很多,也很美。音乐是一种心境,一种比语言更明净的表达方式。门德尔松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辞更好得多。”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即使播放同一首曲子,不同的学生也会听出不同的旋律,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作文课,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听音乐作文”新课堂,用具有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知识,以音乐欣赏优化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渗透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独特魅力,唤起学生的精神感官,以意境渲染来调动情绪,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而产生共鸣,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借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内涵。这样的课堂,开拓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如何去激发学生潜意识里隐藏着的写作欲望?听音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整个写作实践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以音乐为媒介,引导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丰富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的纯净美好之时,通过欣赏音乐、走入情境、漫谈抒写等环节,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了个人情性,提高了道德修养,提升了审美境界,提高了写作能力,以达到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真正做到“人的教育”.

  这样的高效课堂,真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