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中适时穿插背景资料的方法与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4 共2129字
论文摘要

  记得在十几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乎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小说、散文自不必说,即便是一般性的说明文、议论文,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基本都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说起,无此一项,仿佛“课将不课”,这一“老八股”的定式,为我们很多的老教师所喜欢。随着阅读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模式又逐渐被新教师所抛弃,仿佛不论是怎样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时代性很强、少了背景就会产生阅读困难的文学作品,都不能提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生怕因此被人视为不赶新潮的“封建遗老”.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产生一个疑问,背景资料真的只有这两条路可以走吗?有没有什么折中的方法吗?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想法与严华银老师的观点一致:对一些文学性较强、时代感较浓的作品而言,背景不是可有可无的,关键是如何运用,或者说什么时候运用,使之发挥出最佳效果。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适时穿插背景资料呢?

  清人李渔说道:“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文章的开篇如此,其实背景资料的呈现也是如此。尤其是一些写作年代久远,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课文,在引导学生阅读前就可预先呈现写作背景资料。

  在课始插入背景资料有其好处,但如果千篇一律了,又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惰性。而且在一些具有多元主题文章教学时,如果过早的补充文章的背景资料,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

  这让我想起了严华银老师的一个生活经历。严华银老师对《绿岛小夜曲》情有独钟,每每听来,总是被音乐优美的旋律、歌声缠绵的情感、画面亮丽的色彩深深感染,以为这两首歌是真诚深厚、浪漫潇洒爱情的最完美、最和谐的表现和表达。

  可有一次,他读《李敖传记》是发现,这首《绿岛小夜曲》竟然是李敖所作,且是写在因政治缘故坐牢是,绿岛竟然是监牢所在的孤岛的名称。当了解了这个背景以后,再去听这首歌,眼前哪里还显得出半点爱情浪漫缠绵的影子?更多的是李敖羁押孤岛时月夜长影的凄清、抨击专制的愤懑、向往自由的焦虑。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听歌如此,其实教学时背景的穿插也如此。在没有了解正解的时候,或许会对文章有一定的“误读”,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误读”,反而能使获得更多的感受、更多精神的陶冶。而且也使学生在获得背景正解之后,有了一个前后比较的机会,这样会使读解的能力得到锻炼,认识的水平有所提高。可以这么说,这样的阅读,可以读出作品自身所有的“多元”之“元”了。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在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主题多元的作品是,将背景的介入时间尽量后移。引用严华银老师的话那就是:把每一篇作品的阅读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一种客观阅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有阅读理解活动的唯一依据便是作品本身,据此而揣摩此举,据此而归纳文意,据悉来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后一阶段则以前一阶段的阅读理解为基础,结合可以获得的背景性材料,进一步揣摩作者在那种特定情景下为文时的真实目的。这样的阅读,能带给学生较之一般阅读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更为开放的阅读视野,更为新鲜的阅读效果。以下是杭州市建兰中学的饶美红老师的《孔乙己》的教学实录(摘录)。

  一、导入:由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我们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1、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2、确实如果我们是站在酒客的角度,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我们以孔乙己自身的角度去想想,这一切对于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五、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
  生答:是科举制度 / 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

  生: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批判这个麻木的社会。

  ……在这篇课堂实录中,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到,作者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背景资料的介入是在第五步。在前四步中,学生已经围绕着文本展开了思考、讨论,对于人性、人的处境、人的幸福和痛苦、人的命运等问题惊醒了探讨。按照常规而言文章分析到这里也可以到此结束。但是鲁迅是一个思想厚重的大文豪,有着曲折反复的人生经历,不少作品寄旨深远,需要细细参悟,方可发现其微言大义。所以饶老师在最后的这一环节适时介入了专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让文本本身与作者的视界、专家的视界、教师的视界以及学生的视界交接、碰撞、交融,使课堂具备了高屋建瓴的气势,也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会有了酣畅淋漓的感觉。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切实、适时发挥背景资料的辅助作用,讲究运用实效,以真正做到“材”尽其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