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引言 第一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4.1】完善阅读教学各步骤:让阅读课堂有效起来
【4.2 4.3】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效起来
【结论/参考文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 1978 年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1]虽然问题发现得比较早,但鉴于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课业较重,而小学语文也没像中考和高考那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升学考试,研究者的目光大多投向中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2.1 预期教学目标未达标。
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是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和最基本的标准。按质按量的达到教学目标标准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达标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学到,二是学生没有学会。
2.1.1 学生没有学到预期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但也容易分散。而阅读的学习又承载着字词、句法等大量的任务,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易产生疲惫感。就这点而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就算教师可能很认真的备了课,但实际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想去进行,还是会有很多预设外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学生没有学到预期的知识和内容,一方面,是教师来不及教。相对于其他阶段的语文学习,小学阅读的教学包含了较多的学习项目,除了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备课过程中设置了时间范围内小学生不可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外,还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延误了最佳教学契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学到。教师可能对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可能被其他因素所影响集中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导致他错失了对知识点的听讲,从而没有学到预期的教学内容。
2.1.2 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相信很多教师都对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明明上次课堂上重点讲了,你们也都学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学生"学"了教学目标中要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这次教学就是有效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学了没有"只是一个量的问题,"学的怎么样"才是质的问题。保质保量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认为自己就某个知识点讲得还算透彻,学生也认真学了,就没有花太多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导致学生有可能只停在"学了"的状态,却并没有真正"学到",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整体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从四年级左右开始有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整体上缺乏反思和类比推理的能力,学习还要以课中教师引导的学习和巩固为主。因此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阶段是重要的步骤。要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不但要关注教的状态,还要注重学得情况,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例如把小学三年级上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会认坝、昂、尾等 5 个生字,会写蝴、蝶、孔、雀等 12 个生字。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细致的阐释了每个生字的含义,甚至一笔一划在黑板上演示其写法,学生也拿起纸笔跟随教师摹写,"教师认真教了,学生认真学了",有些教师就止步于此,没有去了解学生具体掌握的程度,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巩固,本次的教学是否有效,也从这里得到了区分。教师转身放下了粉笔,学生放下了学习内容。
2.2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儿童期,在这一阶段的附属内驱力是较强的,学生学习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获得教师、家长和同辈的认同,相对于其他的阶段的学习动机,这种来自外部的学习动机随机性较大,缺乏稳定性。这种随意外部的、不稳定的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 学生不爱学:课中互动不积极。
很多语文教师都被同一个问题困扰着:为什么我的课堂如此的死气沉沉?有些教师把这归因于学生不配合,但学生为什么不配合?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课堂就会出现"死气沉沉"和"热闹非凡"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局面。具体的表现是在课堂上不主动配合教师,对教师发出的指令和信号采取消极怠工甚至不作为,或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视为无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学生的这种表现等于把自己摆在了课堂活动的旁观者的位置,这不但不利于了自己的学习,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2.2.2 学生不乐学:课后阅读不主动。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耗力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直接止步于课堂。上文提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受附属内驱力影响较大,学习主要是受到同辈和教师的影响,该阶段学生一旦脱离了阅读学习的浓烈氛围,在课堂外便会很少主动进行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阅读学习。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知识对知识的阐释,学生要进行内化,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习,课后的巩固和练习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步骤,也是让知识进入长久记忆的关键。
新课标中,把课外阅读列入了阅读教学的目标里,对 3-4 年级的课外阅读要求量是不少于 40 万,5-6 年级是不少于 100 万。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但是在课堂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所需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进行拓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效果。
2.3 教师教学激情消退。
相对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处在低阶段,学习中更多的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小学教师的任务,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但包括教学,还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甚至有时还要帮组学生处理生活上的矛盾。加之该阶段学生自控能力不高,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教师预设外的情况。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疲惫,产生职业倦怠,这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表现是教师教学程序化和课后的消极怠工。
2.3.1 教师不爱教:课堂呆板程序化。
课堂的呆板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的缺失。由于教学激情的消退,教师在课堂中不再积极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互动,课堂互动的环节就会有所缺失。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思想会通过言行无形中的传达给学生,小学生是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的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教师的教学"不热情"会让学生学习"不热情",师生双方都处在一种消极的态度,课堂自然就"死气沉沉".
程序是指事物的发展按照一定的次序、脉络、方式进行发展。教学的程序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时机械的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填入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缺乏教学激情和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教师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课堂和学生,把教学定在了一个固有的模式中,不顾文本的文体和内容,犹如一台教学机器机械的进行教学,甚至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千篇一律".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其实是有迹可寻的,其目标主要包含字词学习,文体辨析,主题思考,价值观引导这几方面,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埋下套路化和程序化的隐患。常见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字词-读课文-品主题。
2.3.2 教师不乐教:课后松懈不进取。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教学也是一样,只有不停的在课后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活动,教师很容感觉身心俱疲,产生职业倦怠,进入了职业挫折的特殊时期,对教学活动的激情不再,在课后消极怠工,固守不前,使得专业综合素养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首先,它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师只有时时补充新的信息和交流方式,才能更好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其次,它不利于课堂的转型。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学设施较完善,多媒体的运用也成为了一种常态。但部分教师,或是满足于现状,或是自我认可性强,拒绝学习教学新媒体,只肯运用自己熟悉的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