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春天,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再以停滞不前的思想进行教育教学,开始以发展性的眼光审视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反思自己,借鉴他人,以期更好地完善自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无疑给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留给我们无限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1 花样百出,丢语丧味
1.1 教学设计繁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更需要教师用心备课,把精彩的内容于 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美地展示给学生。伴随着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小语教坛笼罩在一片热闹非凡、花样百出的浮华教风中,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开课上,小语课堂教学越来越像表演秀,教学设计纷繁复杂,丢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丧失了语文课该有的简简单单的语文味。
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泛滥。新课标倡导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有交流、展示的机会,达到人人有收获和进步的目标。因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迅速地在语文教学中泛滥开来。部分教师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课堂氛围的热闹不切实际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冲淡了语文课该有的味道。
1.2 越俎代庖,牢握话语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精美的课件制作也成为优秀公开课的时尚和评判标准之一。集声音、图片、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确实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但伴随着精彩的多媒体演示,学生丢失了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对文本的文字美、语言美、结构美、形式美等文学韵味、对文本内涵的感悟被弱化,丧失了对文本解读的话语权。
但是,仅仅只让学生学习文本,分析文本并不等于就找寻到了语文味。如若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概括文章大意和把握文章脉络,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分析等,让语言的重要性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架空,同样也是掠夺话语权的一种典型表现。
1.3 重人文,轻工具
针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多注重对字、词、篇、章等的训练,人文性被弱化的特点,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改以来,教师又背离了新课标所指出的轨道,在工具和人文的天平上,在人文一方加重了砝码,过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弱化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而,工具和人文都不可偏废,才能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2 简单实在,学语习文
针对小语教坛出现的上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2.1 结合实际,以生为本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那么,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就掌握了引领学生自然成长的教育教学的金钥匙。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心,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心灵,和孩子一起成长,发现他们的特殊想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推动他们开花、绽放。
2.2 删繁就简,胸有成竹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抛除繁杂和浮华的教学设计,上出简单实在的语文课。那么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应做到如下要求:首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一节课的完成起着引领作用,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其次,教学手段简单实在,少些形式的小组合作和表演,摒除虚美和浮华;另外,教学环节的紧凑协调、教学语言简洁凝练等也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必备因素。
2.3 潜心品读,归还话语权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语感和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培养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感悟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必须增强对学生潜心品读文本能力的训练,“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对文本解读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还原其对文本的真实看法。学生的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小学语文课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那么朗读和阅读积累是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的节奏,体会到语言的美;在不断的阅读积累过程中,语感和表达能力随之提高,甚至会逐渐地把别人的优秀成果划为己用,增强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另外,教师应该相信,儿童的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成长环境等不同,会造成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答案。因而,对于同一个文本,他们的解读是多元的,他们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心灵和思想肆意翱翔。
2.4 回归本色,激发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既然语言文字作为文本的媒介,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就必须通过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超越语言文字本身,深入到审美的文学世界,和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以上论述无疑和着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不谋而合。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定要回归本色,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和体悟语言美、情感美等,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淀成为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然,文学意象具有多义性、开放性、丰富性等特点,课堂教学必须摒弃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言的时间,在学生的本色文本解读之后,教师要始终站在主导的位置上,引领学生去体悟文本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其核心的意象进行重建,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体悟文本和作者的真实意图。
2.5 大胆取舍,舍末逐本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能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存在的,若想使课堂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反而会失去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让课堂教学变得毫无侧重点,重难点不清晰,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也比较肤浅、模糊、不深刻,如蜻蜓点水般稍纵即逝。因此,智慧的教师总是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恰当剪裁,舍弃粗枝末节,紧紧围绕课堂重难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简单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和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在课堂中和学生真诚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简单实在的课堂中尽情释放智慧的灵感,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在简单而充满童真的孩子面前,望大家都行动起来,摒除虚美和浮华的课堂表演秀,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简单实在风貌,留住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道,在简单实在中见本色,于求真务实中传韵味。
参考文献
[1] 杨爱华.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10(3).
[2] 褚清源.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N].中国教师报,2012(6).
[3] 杨永彬.留住语文的“根”[J].小学语文教学,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