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想取得最优效果,需要获得学科的支持。语文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占有很高比重,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相融合是很有必要的。开发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要认识到劳动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地域性、人文性特点。开发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既能促进学生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可以从教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三个方面开发并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劳动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劳动教育资源;小学语文;
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obtain the support of subjects. The Chinese curriculum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with the Chinese curriculum. To develop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tha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regionality and humanity.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ers can develop and use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network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labor literacy.
Keyword:Chinese curriculum;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劳动教育应是以促进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和提升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语文课程是小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需要发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功能。[2]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课程资源是十分必要的。[3]劳动教育资源是在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4]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劳动教育资源的价值,这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因此,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显得极其重要。在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价值及途径。
1 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
1.1 多样性
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多种多样、极其丰富的。具体而言,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挂图、卡片、报刊等图文资源;教师和学生等人本资源;试验田、种植地等劳动实践资源。
1.2 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在社会环境、自然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慈溪市小学以“海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构建海韵课程,通过“语言与阅读”来培养学生。
1.3 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因此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表达了鲁迅对人力车夫的关怀和同情,以及他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情怀。
2 开发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价值
语文教师开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2.1 促进学生的发展
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相应的劳动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正确的劳动审美观。
2.1.1 认识维度
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能够使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到相应的劳动教育知识,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例如,《剥豆》一文展现了儿子面对劳动结果的诚实,教师须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在于它的道德高度,而不在于取得了多少的劳动成果。
2.1.2 创造性维度
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创造性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从而热爱劳动。[5]例如,在《詹天佑》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詹天佑独创性地设计了“人”字形路线从而使火车上山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劳动。
2.1.3 审美维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引用了大量插图,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科书插图中的劳动资源,联结课文中的劳动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审美观。[6]在二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板块中,课本呈现了厨师、护士等人物形象,使学生对职业特征有了初步感知。教师可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做最美的劳动者。
2.2 促进教师的发展
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能够促进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语文教师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利于语文教师将学科知识和劳动教育紧密融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悯农》此类课文时,具有劳动教育资源深度挖掘能力的教师往往能够向学生讲授农具及其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3 开发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须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由此拓展语文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合理地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1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在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由于教学内容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劳动教育知识,因此一些教师容易忽略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例如,在教授《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整篇文章未明显展现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教师只要能够找准切入点进行深度挖掘,就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意识。第二,劳动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例如,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朱德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朱德劳动的形象,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朱德参加劳动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品析“山高路陡”“非常难走”等语句,使学生感受朱德参加劳动的崇高品格。此外,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尝试肩挑粮食的不易。这些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则是教师需要好好斟酌的地方。第三,语文教师生活视野的局限,降低了其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支配程度。在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时,教师要着重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形成开发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特色。
3.2 重视形成语文课程特色
生活和情感是语文课程的特色。教师在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时,也要注意从生活和情感入手,寻找一切有可能挖掘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在教授《中国美食》一课时,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制作这些食物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再问问学生会做哪些食物,要求学生在回家之后向爸爸妈妈学习做一道家乡的美食,并拍摄成小视频,上传到班级网络劳动教育资源库。
3.3 学会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学会提炼劳动教育资源,学会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劳动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有效的整合。例如,在整合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时,可按照“学习劳动技能—学习劳动工具—培养劳动情感”的主线来整合。教师可以将二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三“做手工”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垂钓、完成手工作业,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4 开发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途径
4.1 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材资源极其丰富,教师在开发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首先,找准合适的基点,多角度地拓展阅读。例如,在教授《悯农》一课时,为了介绍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可以联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人力车夫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劳动者的不易,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其次,围绕学科主题,整合教材课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主题,将教材中有关的课文梳理出来,开展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围绕“珍惜劳动成果”这个主题,将《悯农》《千人糕》等课文结合起来,开展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再次,把相关资料引入课本,采用“1+X”方法拓展课外阅读。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课外读物,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劳动知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最后,围绕劳动教育专题,开展写作练习。教师可以围绕“教科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劳动人物”这一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随后指导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分享自己笔下的劳动人物形象。
4.2 网络资源的开发
在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时,教师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将教学延展至家庭、社区等任意空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相关的劳动教育思想,采用在线探讨的方式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在线上互动、互相学习。教师建立线上劳动教育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课后学习,打破劳动教育只在课堂内渗透的壁垒。教师可以利用新劳动教育APP,结合语文课程,布置相应的课程任务。在上课时,可以结合所教授的课文内容,选择新劳动教育APP上相应的劳动教育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也可以要求学生拍摄精彩的劳动视频并上传至新劳动教育APP,最后进行档案袋评价。
4.3 社会资源的开发
教师可以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感知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7]例如,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非遗博物馆,或者邀请非遗手工艺者进校园,为学生展示非遗手工艺。学校也可以邀请劳动模范为学生讲授自己的经历,使学生接受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5 结语
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劳育人”的意识,积极开发与整合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要注重课程中劳动素养的渗透,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楦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丁宏喜统编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20(32):36-39.
[3]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6-39.
[4]方弟丽中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6):87-90.
[5]商曼.论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渗透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11):54-60.
[6]肖菊梅,屠锦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中“劳动美的发掘[J].教学与管理,2021(33):82-85.
[7]吴旭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A]/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C]扬州: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