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而且将使人终生受益。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的小学语文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教以来我有幸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纯真的笑脸、稚嫩的声音让我感到激动、兴奋。可是每一次和他们接触都感觉自己要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作画,生怕自己弄脏了或者弄坏了它。一年教学结束我想把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和同行们交流,为以后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教师我首先研读了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我认为一年级学生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
以写字习惯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老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孩子从模仿中学习,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自己就得带头说普通话。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那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一定要规范、工整,且每一次让学生动笔写字时都要提醒他们注意事项:如坐的姿势,两腿并拢,放在桌下,腰挺直;握笔的姿势,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寸、一拳、一尺;每个笔画的占格、起笔和落笔位置观察清楚再动笔。从细节开始,持之以恒。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人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从轻信。“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这样,孩子们就会带着问题来上课,把主要精力放在不能理解的问题上,在听课时就能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学习兴趣更浓,成绩也就会更好。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们课前预习的习惯尤为重要。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六七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课堂上,难免会有“吵闹”现象,会出现“我想……我要……我来……我还有……我认为……”.这时,我尽量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于是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讲得有道理,都给以肯定。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我很重视的。每一位教过语文的老师都明白,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单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形成,更大程度要靠学生日积月累的阅读。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是紧密相关的。动员孩子们将自己喜欢读的书带来放在班上的“图书柜”里与同学交换着读,每天请三个小朋友上台将自己最喜欢的书大声地朗读一段给大家听。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准备,班上的读书气氛相当浓厚,有的孩子一下课就捧着书认真读,“图书柜”里也增添了不少好书。
除了读课外书,孩子们连语文书上还未学过的课文他们也会在课外读完。你常常在教学新课文时,他们围绕课文所思考的问题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也更难。如在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对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已提前掌握,课堂上他们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会和青蛙妈妈分开呢?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地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面。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爱看书、多看书已经成为他们都喜欢完成的课外作业。我认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他们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现在不少孩子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与自己无关,我要求学生在听时坚持“三个到”:耳到、眼到、心到。眼睛看着说话人的表情,耳朵听说话人的语气、语音、语调,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说话人身上。在平时的口语交际、小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听力的训练,提醒他们要叫醒自己的耳朵,多听别人的发言,做一个有心人。
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必须有一个过程,一个好的习惯起码要六个星期才能养成。教师除了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在家督促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而且将使人终生受益。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