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的认识与理解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7 共3496字

  2003年国家教育部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颁布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的序幕.2004年开始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区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我们广西基于各种因素,直到2012年才真正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其间,我虽然也或多或少地参加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也接触过各种培训的材料,但说实在的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深,知之甚少.其原因:其一是2011年之前,我们广西区还在使用传统的教材,其二,觉得时间还不那么紧迫.直到2013年下学期开始上高一的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编的教科书时,才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了一个迫切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标准究竟"新"在哪里?与旧的传统标准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允许我结合高一的教学实践和寒假期间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探讨,谈谈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拙见.

  首先是编写教科书的教育理念不同,人才观的变化.

  打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看,其开头就这样写道:"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如果要从上面概括其要义的话,那就是"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说穿了,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教育理念"是其他一切的"统帅""灵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熟话说"观念一新天下新",教育理念不同了,人才观变了,不仅仅是为了应试的"高分",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只有"塔尖"的一少部分人才是人才.而新课程标准下,个个学生都是人才,而不是极少数学生才适合"我的这个标准"才是人才.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出人才,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其次是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结构的变化.

  新旧教科书拿来一对比,泾渭分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中有这样的语段"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为了适应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从上述引文可知,"基础性"和"选择性"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结构的最大特点.具体表现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而且,具体的内容以模块设置,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 必修课突出"基础性", 选修课突出"选择性", 不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标准,同一要求了.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课程设置,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这种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体系,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课程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了选择性,除了必学、必读、必做的内容,还有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体现了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二是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地方、学校留有补充地方、乡土教材的空间,这样做,既能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使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学生主动发展以及有个性发展的理念.自主命题的新课标高考试题,与全国命题的新课标高考试题相比较,自主命题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的人文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等各具独特风格的,到处莺歌燕舞,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局面.

  其三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文中强调"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才是真正的"舞者",是舞台的主人.教师只是幕后的导演,只起到指导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处于支配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学生可以被教师"呵斥",师生不能平等地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起了变化,教师是"服务者"的角色,学生是"主体""主角".把学生从"从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还其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把学生看做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资源,从事物质生产的工具.而是把今天的学生当作国家和人类未来的主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其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局限性.

  俗话说,百密必有一疏,《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不是真的十全十美了呢?我说,非也.谁也不能否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标准性.它的理论性很高,专业性很强,范围十分广泛,教科书的时代性很强.但正是这些显着的特点,从某一方面而言,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期望值与实际水平有一定的落差.师生在实践中觉得难以适应.课业的负担并没有减轻.一些训练难以完成.专家学者所制定的新标准,忽视了地域的差异性,城乡学生的差异性.好像新标准是针对大城市见多识广的学生制定的.而对广大的农村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生难度更大.老师也觉得难度过大,有些专题研究,、课题探究甚至超过了对大学生的要求.好像是要把一个个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专家、学者似的.任课老师对本学科的教科书的标准要求都难以达到,更何况学生要面对所有的学科呢.所以我认为,新课标的标准更应实际一些,降低要求和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让学生成才,又要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另外,高考始终师生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可非议,甚至说是天经地义.如果"考什么,不教什么,不学什么"反而变得不正常,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哪个学生都不愿意这样做的.同时高考成绩也是社会各界对学校、师生评判的最主要标准.哪个学校考入大学的人数多,上重点的人数多,上名牌的人数多,那个学校的声誉就高.就是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好学校.如果哪个学校考入大学的人数少,上重点的人数少,上名牌的人数少,而非要把这样的学校定格为好学校的话,那是谁也不愿意的.所以,要想广大师生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投入新课标的改革大潮中.首要任务是对高考进行大刀阔斧深入的彻底的改革.目前,高考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考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一些题目的顺序与传统的不一样,题目的赋分有所变化等等.但这与传统题目大同小异,学传统的教材,照样能考新课标的高考题,效果照样还不错.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这里我想说,自古以来,改革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改革自上而下,势如破竹,可以冲破一切阻力,效果更加明显;改革自下而上,难上加难,定要承受重重压力.要让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投入新课标的改革大潮中的广大师生成为高考的主要受益者.让不积极地不主动地深入地投入新课标的改革大潮中的其他的人少得益.可惜目前的这种状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