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高一语文教学布局策略(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4157字
( 二) 充分考虑阶段性、模块等因素,布局语文学习侧重点
综上所述,高一起始阶段,需要针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学习常规和习惯的培育,应尽量减少用于月考、期末考的复习和讲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好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可适当把一部分高二的文言课文提前到高一来学习,减少与其他学科考试复习的冲突。保证学生读熟现代文,背诵适量文言文,加学课外美文,养成思考中写练的习惯,是高一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高二的语文教学应在引领学生思辨、探究方面有所侧重,适当补充一些富有思辨性的、哲理性的课外美文进入课堂学习。在早读时,可复读高一的重点课文,以利于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可以把指定选修模块“《论语》选读”与“外国小说欣赏”穿插着教学,因为前者较枯燥且有大量的背诵,后者没有背诵任务,结合教学,可以使学习生活变得丰富,这样的安排更为科学。
高三语文侧重于复习、整合和能力提升,但从学科特点来说,高三语文不能只是复习,还应是继续学习。除了继续学好教材内容之外,可将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一些美文引入课堂,做题之外,将之当作“课文”来学,既是学习的积累,也是对高考文本特点和测试特点的适应。
( 三) 充分考虑课程优化、重组,实现语文学习专题突破
课内时间紧张、课外空间压缩,优化、重组语文课程内容尤为重要。可以从学生综合能力突破的角度,合理设计一些学习专题。
单篇经典课文的学习可以开发为文体知识与能力训练专题。学习小说《品质》,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全面的学习。如从情节安排的角度,从人物对话的综合功能角度,从次要角色(“年轻人”) 的作用的角度,从第一人称表达的作用角度,从一般阅读与深入解读的角度,从小说的艺术魅力角度,全方位地引领学生探究。这样,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类课文的专题学习。
可以运用类文合观的方法对课文重组,进行专题教学。所谓类文合观,就是改变用一个或两个课时单独教一篇课文的习惯做法,把与课内某个文本在内容、主题、语言或写法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若干个课外文本即类文呈现给学生,在更为自由自主的时空 ( 如课内外安排一周学习时间) 中,引领学生对这些类文进行比较学习,使学生在增加有效阅读量的同时,获得关于人文、情感、文体知识和阅读智慧等多方面的有效积淀。[1]
如战争题材的类文学习专题,可以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个人的遭遇》 《桥边的老人》等放到一块,从不同角度认识战争及其表现特点; 也可以从主题角度组织类文学习专题,把高尔基的《丹柯》、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房龙的《〈宽容〉序言》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进行组合鉴赏,可以丰富学生对作品主题深刻性、思想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还可以从把握作家风格的角度组织学习专题,如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20年以后》《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四篇小说放到一块,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小说结尾、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 四) 充分利用激励和促进等功能,优化过程性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测试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功能,做好过程性评价,引领学生投入真正的语文学习,保持持续的学习活力,这在“选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写”的练习之评价,不是给学生打一个分数,也不是以考试中的高分作文来对照,而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日常写作训练态度、亮点等给予肯定。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自写“懂的和不懂的”,学生交上来后,也可以把有代表性的内容展示出来。如果班上有较多同学写的东西被展示,展示本身便是一种极好的评价---被展示的获得自信与荣耀,没有被展示的也有了期待或压力。
比如,对于文言文学习的评价,不一定是出一张测试题 ( 虽然那也是必要的) ,而可以用让学生朗读、上讲台背诵、脱离参考书看着原文翻译等方式进行交流与检测。
该有的阶段性检测,包括学校安排的月考、期中考等,命题时基于导向与激励,可以适当突破一些“规范”.例如,按常规默写题的分值只有四五分,但如果要突出对学生文言学习态度、正常投入的引领,可以增加分值至十分甚至更多。
另外,除了精心布局课内语文学习之外,还要有效安排课外阅读及其指导等事项。以课外阅读为例,寒假、暑假等相对时间较长的假期以整本书( 如中外名着等) 为主,要求撰写阅读概要、精彩片段赏析、成长启示等; 周末以阅读相关期刊为主,兼顾观看新闻评论类的影视节目,关注社会,提升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评论能力; 日常阅读则见缝插针,灵活机动,在浏览班级所订的报纸的同时,语文教师可针对学生特别是住校生忙于功课而很少接触课外读物的情况,每周印发精短时文或美文若干篇,例如意大利朱塞佩·托马西和迪·兰佩杜萨的《快乐与原则》、刘同的《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余光中的《写给未来的你》以及北京青年报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哈佛毕业生演讲》、中国女排再获冠军之后刘黎平写的《史记·郎平传》等,编成名为《边走边看》的小报,供学生在课间或作业的间隙随时翻看或阅读。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使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人生与理想的启示。这样的阅读,是一种综合积累,也是紧张学习生活的调节,深受学生喜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促进高中教学整体调整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能被动应付,应积极地、科学地进行布局,使学生在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 沈坤林,王军。类文合观: 新高考背景下的阅读奠基[J].教学月刊,2016(3) :35 - 38.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