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学困生,初中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转化学困生呢?
一 学困生的界定
在生理学中,每个人的智商及其基本学习能力没有太大的差异,评价每一名学生时,都无所谓的优与差、困与不困之说。所以,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达成基本的学习目标,应该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事实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小部分学习成绩非常差的学困生。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结合教育实践及查阅相关教育文献,我们发现,“学困生”一词主要由以下几种解释:(1)“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纪律又不好的学生,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进而表现为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等;(2)“学困生”主要指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3)“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学困生的几个特点:(1)智力水平正常;(2) 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3)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至于那些因为智力异常(偏低)而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则不应归于“学困生”之列。
二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
1.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状况
经由调查发现,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良表现有以下几点: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盲目;缺乏坚定的毅力,很少主动地进行学习;心思不专一,没有将心思完全用在学习上;学习效率低,没有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创新力不强,受旧的思维方式影响较大等。对于这些情况若不及时改正,不仅会减弱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渐渐就变成了学困生。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减少学困生的比重,我们在全面分析学困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困生转化的措施,且完成了《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和研究》课题开展方案。
2.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氛围
学困生普遍不能遵守学习的有关要求,且成绩较差,若老师经常对他们训斥,则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所以,我们要将他们与别的学生同等对待,少批评学困生,尽可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要注意改善校园的学习环境,在校园里面醒目的地方张贴一些知名人物的读书事例,营造一种读书向上的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有助于增强读书意识、约束平时的行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读书,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激发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有不少学者认为:“强烈的兴趣胜于一切良好的学习方法。”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使人体内蕴藏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失去了兴趣的学习,是失败的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将课本内容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愉悦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不会感到枯燥了,愿意主动地进行学习。如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讲卫生宣传,让每名“学困生”都写一份宣传单,从中评选出一个写得最好的进行应用。同时,在宣传后,要将过程记录下来,并且在课堂上可抽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谈下自己参与宣传活动的体会。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用到语文知识,这就促使他们加强对语文的学习。
4.让学生感受成功,树立学语文的信心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有不少学生都具有学好语文的意愿,只是觉得语文不易学,感到没有信心,尤其在他们已经很认真学的情况下,还没有将成绩提上去,于是,他们就更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语文畏惧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自身都蕴涵着巨大的潜力,但潜力的发挥受到意识的制约,若意识到自己不行,则潜力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样“学困生”若能够感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与此相反,若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就会减弱信心,害怕学习语文。所以,老师在教语文的过程中应少批评、多鼓励,以增强“学困生”学语文的成功感。
参考文献
[1]刘新颜。关善玲。冯本才。范晓红。郭洁语文学困生与学优生阅读理解监控的发展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2]刘绪平,张明军。关于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助学研究[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 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