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看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2503字
摘要

  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难免要对课堂教学提问有所反思,即怎样的提问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并取得理想的思维效果?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课堂教学提问必须明确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大多数课堂提问想要达到的效果。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如一潭死水,任教师千呼百唤,也不生一丝涟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责怪学生,而应扪心自问,看看所提出的问题目的性是否明确.如果目的不明,提问当然会使学生莫名其妙.

  从笔者平时的实践来看,若想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提问必须明确.何谓明确的提问呢?首先,提问的意义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当能对学生思维起到积极导向作用;其次,提问应对学生思维起有效的矫正作用;再次,提问应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要让学生明确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简言之,提问要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

  某位教师教学《最后一课》时提问":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就能够详细而又完整地答出:"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老师的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不好,相反,它还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问题的导向比较清楚和明确,学生只要耐心地阅读文本,就可以轻松答问.再看这个提问:"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这一提问之所以能把学生引入妙境,是因为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了清晰而明确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语文知识。

  二、课堂教学提问必须精准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有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师的提问在"精准"上出了问题。请看在《鼎湖山听泉》阅读课上某教师的提问,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请找出重点段落来读一读,说出你的理解。"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较长,初中生仅凭课堂点滴的阅读时间,一时是难以找到重点段落的,就是再思考也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如果我们首先不抛出这样的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去认真把文章读一读,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该教师所提的问题从字面上看虽然比较容易,因为一个已经具备初中语文阅读水平的学生,找出一个重点段落是可能的,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在阅读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要找重点段落却是难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教师的提问就不够精准.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我们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提问都不能随意,而应坚守"精准".所谓"精准",就是出发点和针对性要明确,问题要恰当,准确无误.这里的"误"无非指向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将学生引入死胡同,让学生永远解不开老师所设下的"迷魂阵";二是不要将学生引入"歧途",让学生形成一种"唯师不可"和"唯师是从"的错误理念。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坚持的做法是:每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都要围绕重点、针对难点,争取做到目标明确,尤其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层次的分明。譬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过《七律·长征》这种气贯长虹的伟人诗篇,学习《沁园春·雪》应当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而有效诵读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去感悟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的艺术价值.

  三、课堂教学提问必须适度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里,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倾向性问题:如教师的课堂提问游离于阅读教学的本质之外,具体说来,是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似乎想把一篇作品的人文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这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再如,教师的课堂提问游离于文学作品的本质之外。具体说来,但凡文学作品都有其本质特征,作家也有其本质特征.例如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就以现实性而闻名。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就以浪漫性见长.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必须把握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坚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去设计适度的问题。

  对于问题的适度性,笔者有这样几方面的思考:首先是提问须适合所有的学生,实际上这并不是要拿一个单独的问题去"套"所有的学生,而是用"一个方面"的问题去分层适应所有的学生.

  其次,是从一篇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学样式和语言表达的特征设计适应学生探究的问题.应当说,这也是我们减轻学生课堂负担的一个必备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因人设问,总是将能够引领学生去创造性地阅读鉴赏的问题由浅入深地抛向学生.在"抛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挫伤学生的探求积极性.

  初中生已经具备个体意识,自尊心很强,在抛给学生问题时,笔者总是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探究的问题.这里隐含着一个理念,即不能强迫学生去回答问题。强迫提问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高压下的自卑心理,导致学生不愿积极进行探究.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内容丰富、文笔细腻优美的散文,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

  教学时,笔者先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说:"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迷人春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在倾情描绘着美丽的春天,如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的'万紫千红总是春'.今天我们学习的《春》也是描绘春天的,那朱自清的《春》又是一种怎样的春,又有怎样的风味和异样的精彩呢?"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了学习情趣,也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肖远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一个中学教师的思考[J].新语文学习,200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