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方面要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或者人文特点,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科教学内容越来越高深繁杂.而语文教学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的因子,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型教学,消除“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因此,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校生活过多地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方面.为了追求高分数或者以学生的分数为评价标准,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的书本语音等基础知识和教参式的灌输几乎成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向,结果造成只是注重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使得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
教师课堂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富有活力的生命在规范的教学框架中被压抑,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完全忽视学生情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人文品质的培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树培先生说到:“语文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本身就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仅用于个人的表情达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际,而主要用于文化的社会传递与传播. ”
可见,语文教育要高扬情感与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兼顾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另外使得在语文学科教育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使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乐趣.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抓住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完全摒弃那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摒弃那种训练和训导式的教育方式,要从教学方法上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是主体的人,有其主体意识,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其在充分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培育情感,陶冶情操.再次,深挖语文教材的人文性.重视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人文感悟等.因此,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蕴,教给学生“求真”“向善”“粹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的人格魅力.
(二)延伸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人文素养课外阅读活动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还要注重学生课外的延伸阅读活动.在课外阅读中,能培养学生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这样使得能对作品进行良好的分析、鉴赏和评价,进而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与此同时,课外的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养分,丰富其个性情感,陶冶情操;能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并且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情感情操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去审视生活.1,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审美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把传授知识变成培育丰富人性的课堂教学,使得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不在于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或者技能、技巧,而是在于它能带给学生精神方面的体验与震撼,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