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既强调统一性,更强调针对性,能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地更好地发展。“如何转化好学困生”一直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应该如何进行有效转化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调查和教学实践,探究农村“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寻找有效解决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
一、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本班、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考试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远高于其他学科并且严重地制约着其他学科的质量。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口头表达不清楚,书面表达空话连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满篇,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更是无从下手”,早已是普遍现象;而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更差,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漠然,长期以往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由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并且伴随着厌学、逃学等问题的出现。
这部分“语文学困生”,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究其原因他们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他们存在着一种思想:对于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语文成绩相差不大,久而久之,产生了“学习语文无用论”或“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
2.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可这四项能力成为制约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更是学困生为之头疼的事。
3.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困生们也在埋头苦学,“读死书、死读书”,成绩进步不大,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以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这一群体,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坐视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学生的观念等有关。
1.家庭因素。据统计,多数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语言表达能力低,更无从谈起阅读或写作,因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没有形成阅读或写作的爱好,所以,这部分孩子从入学前就落后于城镇孩子。可见,农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
2.社会因素。在新的思想的冲击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为流行,因此,不少学生把语文课视为应试尤其是高考高压下的休养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为数理化的学习作铺垫。再加上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使得家长、教师、学生不愿投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
3.学校因素。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影响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只重智育,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化、政史地,轻视甚至放弃难以得高分的语文学科。在应试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害怕影响本班成绩和学校考核,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训练,还占用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并且有些学校将语文定为副科,给学生宣传错误的观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个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习语文无用论”和“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等扭曲的学生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习或不愿触碰语文。长期以往,有些学优生逐渐滑向学困生边缘,学困生更是越学越差,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着他们,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他们拒绝教育,自我封闭,上课睡觉,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厌倦语文。
三、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必须对症下药。就社会环境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解决。
1.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他们自尊心强,渴望被重视,渴望被认可,更渴望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地走进这一群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学法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乐学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挖掘闪光点,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建立相容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关注人文情感,重视语感,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
相信只要找准原因,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充分调动农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