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能完成教学任务已属不易,想要有更多的课外阅读简直可以说奢求了;在这里我就想奢侈地做一次梦,并且要把这梦变成现实。本文试图从寻找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和阅读与写作的整合两方面探讨学习语文之门径。初中生学习时间较之小学生紧,没有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有些学生也不知道读什么内容,而是盲目地读,而语文教学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所有老师都在思考的。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总结了以下方法:
首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办法是人想的,只要去动脑子总会找到办法。现在的学生所处的阅读环境很丰富,有电脑、电子词典等多种电子产品,但纸质读物还是最方便的,因此利用读物介绍激发兴趣也是最有效的。读物的介绍方式、方法至关重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物介绍往往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唤起他们一睹为快、非读不可的欲望。
如朗读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中优美的段落或讲述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也可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致。如介绍朱自清的作品,就可朗读《荷塘月色》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推荐《三国演义》,可以讲述“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情节,使学生产生恨不得马上阅读的欲望。
再如巧设疑惑,制造悬念。情节曲折的小说、故事、童话等可围绕读物的内容,提出令人疑惑的问题,或叙述离奇的情节片段,或叙述内容至高潮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如可以这样激趣:“鲁滨逊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请大家看看《鲁滨逊漂流记》吧。”
还可以利用影视剧激趣。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一部影视剧在热播,它的小说或剧本也同时十分畅销,这说明影视剧也是激发儿童阅读动机、引起其阅读兴趣的手段之一。如看了动画片《西游记》,他们就很想去读一读同名小说《西游记》;看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就很想看一看原着。现在优秀影视剧精彩纷呈,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促读手段,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其次,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即以课文为中心辐射开来,通过拓展课文外延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能在阅读中成长。对课文进行拓展阅读,这样,既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教师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引导,这样既能使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又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1.同步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与课文一起同步阅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每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一篇课内的讲读课,在学生掌握了课内知识点后,按单元的教学要求,从题材、结构、主题或单项或多项内容与一篇课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选了刘绍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园》,使学生了解百草园的现状,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再如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我为学生推荐他的《边城》,利用早读或课前十分钟诵读精彩片段;学习《幼时记趣》了解一下袁枚的《祭妹文》。在教学中,我为课文选择最合适的拓展材料。
2.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教师可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形式向同学们作推荐介绍。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及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课按学号轮流,每次演讲后,教师适当做些点评。
3.开设课外阅读课。每星期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由教师选择或阅读轮值小组向全班同学推荐,阅读一篇不超过2000字的文章。课前,教师把文章打印成文,发给学生。课外阅读课由教师导读—学生自读—相互讨论—进行小结,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其中,讨论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它不仅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同时还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汇报阅读体会的积极性,注意讨论的质量,提问要有思维价值。例如,在学生自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教师可从小说的结尾切入,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觉得小说的结尾如何?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尾?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我为学生补充了朱自清的《绿》作比较阅读,更充实课文内容。以次不仅拓展延伸了语文课堂的阅读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最后,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要构建学以致用的平台。写作水平是作为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检验标准,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作文可称为得上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背影》是一篇情文兼美的散文。当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会不由地对父亲体贴儿子,辛酸操劳的背影而肃然起敬,所以我对这篇文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我写了一篇《踢毽子》的散文,借炮竹抒发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当我把文章读给学生们听的时候,他们与我产生了共鸣。我突然发现,原来习作可以是课文的延伸。于是,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后,我被文中无私的母爱所感染,学生们也感到了母亲的崇高与辛劳,于是,我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
为自己的妈妈写一段话。第二天大家都来了,作业陆续交了上来,期中产生了不少佳作,如王鹏达的《珍惜拥有》,黄凯的《爱的感应》,当时我很激动,顿觉原来拓展如此美妙。学习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应用。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在言语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外化为习作,或者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目的。
诚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要“有度”,有效的文本拓展能使语文课变得形象、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让拓展教学在给课堂教学增加新亮点和阅读量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个“度”的衡量问题,不要认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结果厚彼薄此,颠倒了学习主体与拓展的主次,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的拓展与延伸。在确定拓展与延伸角度的方向上,关键在于教师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做到恰到好处。可以对文本中的作家、背景、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等进行多面的拓展,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新知识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这样的拓展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轻松应付考试,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终身发展都有好处。课外阅读的延伸之于语文正如鲜花之于花园,正因为有阅读之鲜花,才有语文之园的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阅读之花更孕育着写作之木,使之不断长出新生的叶子,并逐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