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统编七年级语文教材自使用以来, 让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助读系统的变化, 助读系统的功能“升级”让一线教师受益匪浅。本文从观察统编七年级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变化出发, 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 探究助读系统在单元导语、教读课文导语、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和随文旁批、插图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及使用策略, 为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使用统编教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助读系统; 统编教材; 导读; 插图;
助读系统, 也被称为导读系统或助读体系, 是编者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提供的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 如单元导语、预习导语、阅读提示、插图、注释、批语等。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助力工具, 能帮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帮助学生更有目的性地学, 也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方向性地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不仅要用在自身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助读系统。
一、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价值
(一) 导读助力自主学习
统编语文教材从“小身材”变成“大肚量”, 这是一个大刀阔斧的举动。通过新旧教材对比, 笔者发现:“课文导读”的变化最大, 旧教材课文只有“预习提示”, 新教材除了“预习提示”, 还有“旁批评点”“阅读提示”, 而后者是针对“自读”课文而增设的助读内容, 这一增设改变了旧教材“精读”“略读”的说法, 取而代之的是“教读”“自读”。
原来的“精读”“略读”一字之差, 落到一线教师手里那“待遇”迥乎不同, 对“略读”课文, 老师们要么快速讲完, 要么为了赶进度忽略不上。统编教材为了改变老师们对“自读”的重视可谓用心良苦, 增设助读内容, 不但提示了教师要教、怎么教, 而且提示了学生要读、怎么读, 有效助力了学生核心素养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插图助力学生乐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多了很多风格简约的插图。有研究者发现:10篇课文有7篇课文配了插图, 而且插图中还增加了实物图和漫画图的数量, 这是有益的改变。教材图文并茂, 既考虑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丰富了教学手段,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拿到新教材后, 学生对插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有的还会根据图片猜测文字内容, 揣摩文本内涵。作为助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看后的所思所想, 图片与文字的关联内容是否值得教师备课时也一并斟酌呢?这一助学内容,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乐学提供更多资源、手段和途径。
二、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在教学应用中的关键策略
(一) 借助单元导语制定学期课程计划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指出:“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要特别重视。这条线索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 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 由浅入深, 由易及难, 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这些“点”在单元导语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 可以说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导语都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参考指南。这是笔者在学期初, 根据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导语列出的本册教学计划表 (表1) 。
表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教学计划表
通过图片罗列“双线”, 我们发现:单元导语提纲挈领, 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内容, 指引教学方向, 并据此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法与学法, 整合优质资源, 变革教学方式, 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 借助预习导语明确预习作业和教法
“单元导语”重在单元学习内容主题的把握和单元学习方法的导引。而“预习”导语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 提供阅读期待和照应“单元提示”中必要的阅读方法。在没有使用统编教材之前, 笔者预习课文的基本要求是抄生字词、标段、自己提一个问题。自从使用了新教材, 笔者开始思考这些预习导语的精妙之处, 并尝试着按照预习导语的提示去布置预习作业。例如,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课的预习导语:
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课外搜集资料, 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
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 有着50年的友谊。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 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
据此笔者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一, 搜集邓稼先的资料;第二, 画出文章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预习, 教师按照这两个问题备课, 到上课的时候, 用张爱萍将军的诗导入, 课文学习的序幕就轻松拉开了。第一个作业促使学生在了解邓稼先的基础上, 提高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第二个作业在教学的“整体感知”环节, 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文本, 感受作者对同学的深情厚谊。
尤其是张爱萍将军的挽诗, 课前可以用作导语, 到课中讲到中心句“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 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时, 同学们再读挽诗, 更有助于理解文本和诗意, “巨大贡献”对应“功勋泽人间”, “鲜为人知”照应“视名利如粪土”。预习导语既能“提示教法, 为教师减负”, 又能“指点学法,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 借助阅读提示为自读课文指点学法
阅读提示应用在课前, 可以提醒学生进行阅读, 并且圈画出一些重要的阅读信息, 比如文章主旨、写作背景、文本特点、写法点拨、阅读方法、启发式问题等, 这些“助读”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目标, 能为接下来的自读提供学法指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常用图表法帮助学生快速知晓阅读提示信息。譬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 笔者就使用了如表2的阅读提示。
表2《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下册第7课) 阅读提示
在学习自读课文之前, 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上述“阅读提示”, 进行关键信息梳理, 接下来再次学习自读课文, 学生就能自觉地借助阅读提示, 快速勾画找出关键词。这些“助读”内容在学生学习自读课文过程中发挥了学法指导的妙用。
(四) 借助随文旁批为学生自读提供展示平台
笔者发现, 随文旁批一般分为三类, 即示范式批注、思考性问题、学法指导。如《土地的誓言》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处随文旁批“大声读一读, 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就属于学法指导。随文旁批所列出的问题和方法都非常明确, 作为教师在开展自读课文教学时, 就可以大胆地“按图索骥”了。
值得一提的是, 自读课文的排版调出了一大块空间方便学生写随想、做笔记, 这样的变化为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的再次实践提供了方便, 也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空白部分, 给学生自我表达提供了舞台。光是写在书上或许还不足以扩大其效用, 笔者惯常的做法是, 上课前将书本收上来, 对学生做得好的“随文旁批”进行拍照, 上课时作为“示范”进行表扬, 帮助学生提高批注能力。
(五) 借助插图突破教读课文重点难点
统编教材的教读课文几乎每篇都配了作者或者文中重要人物的肖像。针对插图的“助读”功用, 教师如果能做出一些思考和设计, 会发现这些插图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可做点“文章”以助教学。
例如, 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时发现, 原来的插图中的“轮椅”比照片中的青年史铁生比例要大得多, 而这次统编教材选了一张中年史铁生的独照。照片中的他应该还是坐在轮椅上, 经过晕染处理, 只见上半身。照片中的史铁生双手交叉, 目视前方, 神情欢乐而安详。插图所在的位置刚好是文章的结尾, 处在右下角, 照片尺寸很大, 几乎占了半页纸。
联系文章重要语句和情感主旨,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从课文插图“史铁生”身上,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立马仔细观察, 有的说外表特点, 很胖, 生活得不错;也有的说他听了妈妈的话, 真的“好好儿活”下去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一个学生说, 史铁生真的活得和“北海的菊花”一样动人, 我从他的笑容中可以感觉到。当学生们说出这些真实的感受后, 我十分欣喜。最后我总结说:是啊, 他在笑, 他活下来了, 而且活得很精彩, 他成了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用笑来面对苦难, 用笑来慰藉那位曾经在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他就是生活的强者。上完这节课后, 我庆幸自己没有落下“助读宝贝”——课文插图, 当你搭一座桥去那边看时, 原来风景和课文是一样的美丽, 两者相得益彰。
统编七年级语文教材助读系统除了导语、插图、随文旁批、阅读提示以外, 还包括注释、“教读”课后作业。这两个助读点在使用老教材时, 我们就一直十分重视, 大家也会用, 本文在此不再赘述。总之, 编者有意, 用者有心, 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时, 我们要向庖丁学习, 研究劳动对象——统编教材的特点, 方能“以无厚入有间”, 一边享受教学相长带来的快乐, 一边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 (7) .
[2]万平.刍议助读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12.
[3]朱艳婷.“一标多本”教材观中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 2017-5.
[4]黄显华, 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王家伦, 陈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着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 (8) .
[6]余佳念.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文插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7 (10) .
[7]王本华.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 , 2016 (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