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教材域外内容“多元梯形”结构选编对策(2)

来源:v 作者:高有华;沈欣欣
发布于:2018-04-16 共5537字

  二、初中语文课程域外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域外内容选编存在的问题

  (1) 域外内容选编的来源结构片面

  “2007人教版”的域外内容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 其中美国和俄国占据课文总量的43.9%, 亚洲则只有9.8%, 而南美洲和非洲以及大洋洲的作品并没有涉及。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 虽然南美洲、非洲、亚洲的发展实力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 但是一些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水平并不落后, 相反他们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 需要弘扬、发展和共享。

  (2) 域外内容选编的课文类型结构单一

  通过统计比较 (见表1) , 语文课程中的域外内容多为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比例严重失调。注重域外经典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无可厚非, 但反映域外国家差异性的作品同样重要, 经典文学作品一般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例如爱国、亲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在帮助学生学习不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并不能起到有价值的作用。

  (3) 域外内容选编的主题结构狭窄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 不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 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 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求同存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同世界文化交流的宗旨, 而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主题多为反映人类共性的内容, 如表达人类情感、传达人生哲理以及批判西方资产阶级阴暗面的经典性文学作品, 而反映中西文化差异性、特殊性的课文却很少涉及, 例如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风俗人情、人文地理等内容。

  (4) 域外内容选编的课时结构无序

  “2007人教版”中域外内容在编排上是无序的, 表现出随意性。体现域外内容的课文数量在初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6册中, 忽多忽少, 甚至出现低年级多、高年级反而少的现象 (见表2、表3) 。

  2. 原因分析

  (1) 受小语文观制约

  小语文观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以教给学生传统的语言和文学两方面的知识为己任, 单纯进行读、写、听、说训练, 过分重视教材的权威性, 轻视学生的个体经验, 过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培养, 使语文脱离学生的生活、情绪、道德和人格发展, 远离社会实践活动, 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 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种局部的、单线的、封闭的、狭隘的、僵化的教学模式。

  受小语文观制约, “200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程中的16篇域外课文中, 文学作品共15篇, 占域外课文总数的93.8%, 造成选编域外内容的课文类型单一。在域外内容选编的来源地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选编的域外内容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 没有反映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文学、文化的课文。课文揭示的主题狭隘, 在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主题多为反映人类共性的内容, 而反映中西文化差异性、特殊性的课文却很少涉及。

  (2) 语文教育重人文性, 轻工具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 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 两者的关系是统一而并非结合。从语文课程中外国课文表达的主题来看, 表达人类情感和传达人生哲理的励志性课文占选入作品总量的80.5%;而其他类型的课文则仅占课文总量的19.5%, 比例严重失调, 并且全部的课文中并没有任何介绍别国的风土地理、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课文。语文课程固然不是介绍别国文化的科普读物, 但它却承担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文化教育使命, 它是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因此,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在关注对学生心灵感化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语文课程传达知识的工具性意识。

  (3) 语文内容更新观念薄弱

  “2007人教版”和“2016部编版”的前3册 (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 域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从选入的域外内容的课文篇目看, 新增的有6篇, 分别为《植树的牧羊人》《动物笑谈》《美丽的颜色》《谈惬意的生活》《我为何而生活》《蝉》。但这些新增的课文中, 仍为单一的文学作品, 并没有体现域外文化的差异性、广域性、多样性。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 语文的知识也处在更新换代的时期, 在学习域外文化的同时, 有些文学作品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 应该被替换掉。

  (4) 语文课程内容的现代课程编制理念缺失

  语文课程编制理念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域外内容选编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例如, “200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域外内容课文数量为7篇, 下册中有9篇;而八年级上册课程中却减少到4篇。“2016部编版”的前三册语文课程中, 七年级上册中的域外课文数量为8篇, 而下册中却减少到4篇;八年级上册课程中也减少到4篇。语文课程编制也没有反映教育发展最新理念, 即教育“共同利益”的理念。

  三、初中语文课程域外内容“多元梯形”结构选编对策

  1. 以“大语文观”指导语文的域外内容选编

  大语文观是指将语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下去审视, 揭示既有现实性又具超越性的教育价值功能;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 道德情操的培养, 个性人格的塑造;把语文向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社会实践和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概而言之, 大语文观教育就是“以语文为载体, 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

  从大语文观理念来审视初中语文域外内容的选编, 本土内容与域外内容并不矛盾, 而是统一的, 增加域外内容在语文课文中的比重, 是适应教育向“共同利益”发展的转变, 是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是符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是从“供给侧”改革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

  2. 以“多元化”结构体现语文课程域外内容特色

  (1) 语文课程域外内容选编观念应多元化

  美国教育家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思想, 一种哲学观点, 一种价值取向, 一种教育的改造行动和一种改变教育的惯性结构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语文课程是社会控制的中介, 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 也应该成为指导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纲领。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全新概念, “共同利益”是“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 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 它有多种文化的解读, 因此在尊重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并培养关于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 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各种知识体系, 特别是弱势群族的文化知识体系[2]。这是对教育本质最深刻的认识。从人的发展眼光来看, 课程应该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上, 语文课程更应该如此。

  (2) 语文课程域外内容来源地域应多元化

  在多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语文教科书中的外国作品在地域选择上应该更加多元, 更加广泛。不能仅仅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更应该关注到那些虽然在政治经济不发达却拥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文化的非洲》中说道:非洲是一块文化沃土、文化绿洲, 非洲是一座丰饶的文化艺术宝库。事实上, 当今世界最前卫最时尚的文化艺术中, 都可以找到非洲艺术的元素和基因。作为有着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的中国人, 应该从文化的角度解读非洲, 以非洲的文化折射中国文化。除了非洲的优秀文化作品, 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文化作品也应该有所涉及,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更为丰富的域外文化知识。

  (3) 语文课程域外内容选编类型应多元化

  语文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应秉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不能仅局限在西方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更要了解西方国家不同的更为丰富的文化, 包括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风俗人情、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3. 以“梯形化”结构选编语文课程域外内容体系

  所谓“梯形化”, 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按照知识体系的难易度、广度和深度以分层逐级递进的方式安排域外内容。

  (1) “梯形化”编排域外内容增大总体量

  如果本土内容和域外内容两个部分合起来形成一个正方形, 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两个梯形, 本土内容部分为正梯形结构, 域外内容为“倒梯形”结构。 (1) 增加语文课程域外内容的总体量。以2016人教版语文课程3个年级6册共计213总篇数和576总课时数为参数, 使域外内容增加到40%, 其篇数由原来的41篇, 增加到85篇, 增幅21%;其课时由原来89课时增加到230课时, 增幅24% (见表4) 。 (2) 域外内容按“倒梯形”编排。域外内容相比较本土内容, 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和遥远, 因此, 域外内容的数量、广度、深度以及难易度应逐年级提高, 梯次增加, 呈“倒梯形态”, 这符合学生可接受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3) 合理处理本土内容和域外内容的编排关系。域外内容虽然增加到40%, 但仍然是语文, 与本土内容并不矛盾, 而域外内容来源异域文化, 则有利于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表4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各年级域外作品内容、数量及课时梯次安排表

  (2) “梯形化”扩容域外内容体现综合化

  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 根据从初一到初三的不同学情, 将域外内容梯次展开编排, 初一年级编排文学作品, 和体现地理、名胜、民族、风情等内容的课文;初二年级编排文学作品, 和体现历史、社会、科学、技术等内容的课文;初三年级编排文学作品, 和体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等内容的课文 (见表4) 。

  (3) “梯形化”增加课时实现国际化

  语文课程的域外内容所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能体现出域外内容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表4显示, 语文课程域外内容的改进对策, 域外内容的篇数由原来的41篇, 增加到85篇, 每篇按2或3课时分配, 使课时总数达到230课时, 其中七年级为32课时, 八年级为76课时, 九年级为122课时。与“2007人教版”语文课程相比增加了141课时, 由原来的15.5%提升到40%。这样在三个年级的域外作品课时的总体分配上呈现“倒梯形”的分配规律, 能合理地安排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域外内容, 使初中学段的语文体现国际化特征, 便于学生更系统、更充分地了解域外文化知识, 有利于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Banks J.A.&Banks, C.A.M.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 (s2nded.) [M].Boston:Allyn and Bacon, 1993.
  [2]刘云山.文化的非洲.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3/16/13231656_0.shtml.访问时间 (2017.8.10) .

原文出处:高有华,沈欣欣.初中语文课程域外内容“多元梯形”编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07):44-4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