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天人相应”思想在《内经》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4 共3676字
论文摘要

  自伏羲画卦而始,中华文化中就体现出朴素的"天人相应"思想.中华民族用这一方法论来理解世界,解释现象,并指导社会实践.它强调人和自然的联系,即对于人的认识皆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学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在《黄帝内经》这部医学经典中得到全面应用.

  1 "天人相应"思想概要

  1. 1 中国古代"天"的内涵变迁

  《诗经·大雅·荡》曰: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 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 曾是在服? 天降滔德,女兴是力."[1]周以前的"天"是神格化的.

  春秋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逐渐从神秘、超现实的理解,上升到客观自然.如《荀子·天论》云: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2]

  《论衡·自然》云: "谓天自然无为者何? 气也"又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3]此时人们已接受天地和自然界都是由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即气所构成的,而气也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1. 2 "天"与人的联系

  《易传·系辞传下》云: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4]人作为世间万物的一种,自然也是由气所化生.《管子·内业》云: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5]

  因为有了相同的物质本原,故万事万物之间就存在相似性,彼此之间也就能相互影响.《庄子·齐物论》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在《礼记·礼运》中,人与自然的联系已非常紧密,记载: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7]

  2 "天人相应"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

  "天人相应"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并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领域.医学以人为研究服务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医学作为医学的分支之一的中国传统医学,更首当其冲.《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全科巨着.其内容涉及到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则治法、养生学、预防保健等多个方面."天人相应"思想在其中的体现自然非常全面.《素问·举痛论》云: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8]《灵枢·岁露》云: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9].

  2. 1 用于解释人体生理

    2. 1. 1 解释人体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8]指出人是由天地之气氤氲,又在四时变化中产生.正因为人是天地之气相合,故人体头圆足方以应天圆地方,两目以应日月,九窍以应九州,喜怒以应风雨,声音以应雷电,四肢以应四时,手足十指以应日与辰,肩膝、腋腘以应高山、深谷.另有五脏、齿骨等亦皆与天地相应.这说明人是自然的产物,又在自然条件下活动,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自然密不可分.

  2. 1. 2 解释脏腑与经络 《黄帝内经》在《素问·六节藏象论》等诸篇中提出心由生命初生的本神变化而来,与夏气相应; 肺是气的本源,与秋气相应; 肾的主要功能是固摄与藏精,与冬气相应; 肝的主要功能是条畅气机,与春气相应;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精微,与土气相应.

  《素问·五脏别论》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8]则既能藏精,又可载物."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8]则与天气相应,运动不息.《灵枢·经水》: "凡此五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8]经络联系腑脏与四肢关节,禀受五脏精气与四时之气感应.十二经脉与地面十二经水相应.十二关节与十二个月份相应.同时经脉的流顺序还受到四时五行的影响.

  2. 1. 3 解释人体气血变化规律 《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认识气血变化规律需"法天则地,合以天光"[8]气血与年、月、日的节律紧密联系.四时之中,以春夏阳气最多,故阴气较少; 秋冬则反之.详而究之,即一二月份,天地之气始发,人体之气流注于肝; 三四月份,天地之气渐盛,人体之气流注于脾; 五六月份,天地之气已隆,故人体之气也上达头部; 七八月份,阴气始生,人体之气流注于肺; 九十月份,阴气渐长,人体之气流注于心; 十一月十二月,阴气至盛,人体之气流注于肾.一月之中,月缺时,人体气血亦随之消减,与海水东盛相应; 月满时,人体气血逐渐蓄积,与海水西盛相应.一日之中,破晓到天将明时,天之气是阴中存阳,故人体之阳气初生; 至正午时分,阳气最为隆盛; 至日暮,天之气是阳中之阴,则阳气渐虚,气门渐闭.

  2. 1. 4 解释人体新陈代谢 自然界中清阳上升为天气,浊阴下布为地气.在人体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8],清阳疏布肌肤腠理、坚实四肢,浊阴归于五脏六腑.详究之,饮食水谷入胃,化生精气,上输于脾; 脾运化精气,上归于肺; 肺主通调水道,将水液下输膀胱.至此,水谷精微之气得以四布.

  2. 2 指导病因分析

    2. 2. 1 因地制宜 《黄帝内经》在《异法方宜论》及《五常政大论》中指出: 生活在东部的人容易患痈肿疮疡之类的疾病;生活在西部的人内科疾病较多; 生活在北部的人因为寒邪容易直中脏腑,而易生胀满之类的疾病; 生活在南方的人容易患身体挛缩、拘急疼痛的疾病; 中原地区的居民容易因寒热失调而致病,或因伤于湿气使筋脉萎弱及下生厥证.

  2. 2. 2 因时制宜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 "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8]人体因感受四时不同之邪,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特征.如春季,易生肝病,颈项部的腧穴会有不适,容易流鼻血,或发生水谷不化的严重泄泻,或伏邪外发为温病; 夏季,易生心病,胸胁部的腧穴会有不适; 长夏时节,易生脾病,背脊部腧穴易感不适,容易发生腹泻; 秋季,易生肺病,肩背部的腧穴会有不适,容易发生各种疟疾、咳嗽、肢体萎痹不用; 冬季,易生肾病,腰臀部的腧穴会有不适,容易发生痹症厥症.

  2. 3 指导预防养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8]自然之五气由鼻入人体心肺,饮食之五味由人口入于脾胃.饮食之中又有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分别与四时、人体五脏相应.五谷可以滋养人身之气,五果可以辅助五谷,五畜亦有益于此,五菜可以作为补充.此五类食物又各有五气五味,各入肝、心、脾、肺、肾.以此对五脏精气的滋养有偏向性.适于调和人体阴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春三月,自然界推陈出新,故人起居应与春气生发之象相应; 夏三月,自然界阳气为盛,故人起居应与夏气宣发之象相应; 秋三月,自然界阴气初生,故人起居应避秋气之肃杀; 冬三月,自然界阳气渐伏,故人起居应顺应冬气之潜藏.

  2. 4 指导诊断

  冬春季所生之病,多为阴证,夏秋所生之病,多为阳证.《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的记载[8].春季脉象应浮而圆润滑利,夏季的脉象应洪泛而滑数,秋季的脉象应微沉而稍涩散,冬季的脉象应较沉伏.因天地至数以三才应九野,故人体也有三部以候生死.在这三部脉位中,又与四时相应.春夏季节人迎脉微大,秋冬季节寸口微大.若出现与季节不相应的脉象,则需考虑疾病的发生.又根据五行生克,春季见到秋季脉象,夏季见到冬季脉象,长夏见到得春季脉象,秋季见到夏季脉象,冬季见到长夏脉象等,都预示疾病的难治.

  2. 5 指导治疗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8]认为疾病的治疗应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

  2. 5. 1 药食疗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 "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8]春夏季发生的疾病应先治其标病,后治其本病; 秋冬季节则反之.肝与春季相应,病于肝时,要避风; 心与夏季相应,病于心时,应不吃食温热的食物,及避免穿着过厚的衣物; 脾与长夏相应,病于脾时,需禁食温热食物,同时避免饮食过量,或身处潮湿之地、穿着不干燥的衣物; 肺与秋季相应,病于肺时,要禁食寒冷之物,不穿薄衣; 肾与冬季相应,病于肾时,要吃温暖的食物,穿足够保温的衣服,可以艾灸.西北部地区治疗应注意散外寒而凉里热,以应寒冷之气; 东南部地区应敛阳而温寒,以应温热之气.

  2. 5. 2 针灸疗法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 "凡刺之法,必侯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8]针灸治疗更需要与天地时序相应.一月之中,月初生时不能用泻法,月满时不用补法.针刺的次数随一个月份的前半时段渐增,而后半时段减少.针刺的部位随四时变化,春季可于血脉、大经、分肉处取穴,夏季可于孙络、肌肉、皮肤处取穴.秋季可取合穴,冬季可取井穴俞穴.

  3 结语

  "天人相应"思想脱胎于中国特殊的自然历史条件,在古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学术等多个方面."天人相应"思想被引入中医学后,其在医学方面的应用,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这部传统医学巨着中.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提示养生与预防,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细化.中国传统的"天人相应"思想,讲求全面分析,突出个体性,这非常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趋向,也必然在今后医学发展中引领方向.

  参考文献:

  [1]褚斌杰. 诗经全注[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55.

  [2]荀况. 荀子全译[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48.

  [3]王充. 论衡全译[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106,1109.

  [4]金景芳. 周易全解[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523.

  [5]谢浩范. 管子全译[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09.

  [6]方勇. 庄子诠评[M]. 成都: 巴蜀书社,1998: 64.

  [7]李学勤. 礼记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90,698.

  [8]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8,39,80,93,129,177,196,201,278,546.

  [9]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32,5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