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动形养生”文化溯源及其形神兼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4 共3881字
论文摘要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在古代,被称之为摄生、道生、养性、保生等,《老子》中有“善摄生者”的论述,《庄子》有“养生主”一篇,专论养生,“养”含有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所谓“生”,是人的生命,生长之意。养生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生是指未病先防,尤其强调未病先防中的后天预防,即人在出生后,为防止疾病的发生,从摄生、避邪和谨微等方面着手进行的调养。广义的养生是指在未病先防的基础上,强调?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

  所谓“动形”的“动”是指劳动、运动;“形”是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宅宇,生命活动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可见,养生必须养形。由于形体属阴,易静而难动,所以养形以运动为贵。通过锻炼,活动肢体,展舒筋骨,流通气血,可以使形体得到调养。

  1、“动形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从有关文字记载中亦可找到有关动形养生思想的源头。

  在已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沫”(洗脸)、“浴”(洗澡)等求清爱洁的文字,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就有了养生防病的措施。到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经知道用宣导、运动的方法来防病治病,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所谓“舞”,就是活动关节,使气血通畅的一种导引术雏形。《黄帝内经》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舞”和“导引按跷”都是一种原始的导引术。

  导引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它将呼吸、动形和自我按摩融为一体。“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书中记载了吐纳导引的具体功法:“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可以看出,早在《庄子》之前,导引就已经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手段了。《吕氏春秋》成书于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法家的进取精神反映在养生学中,产生了“动以养形”的理论。《吕氏春秋·尽数》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可增强脾胃功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吕氏春秋·先己》云:“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在这种动以养生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古老的导引、按摩术在养生当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秦汉三国时期,是我国养生的基本理论形成时期,东汉张仲景在顺应天道、动以养生的理论指导下,对导引吐纳非常重视,主张用动形的方法治病,在《金匮要略·方论》写道: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同时期的名医华佗,也继承了《吕氏春秋》中的动以养形、动则不衰的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思想。《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了华佗的关于动形的养生观点:“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在动形养生思想的指导下,他模仿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创编了五禽戏,此套动作结合导引、行气、吐纳等功法而成,能外练筋骨皮肉,内练精神气血,具有动静相兼、刚柔相济的特点,是一套结构严谨、易于推广的养生体操。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东晋医学家葛洪,在养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主张预防为主,他也十分重视导引、吐纳等养生术。他的《抱朴子·释滞》记载:“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首次提出了胎息之功法。

  《抱朴子》中录有《导引经》十卷、《按摩经》等导引书目。其养生方法大体上分为“内修”和“外养”两个方面,“内修”是指修身养性,是精神的修炼,注重“思神守一”;“外养”是指身体锻炼的具体方法,主要是涵盖行气、导引按摩、服食等。通过葛洪的努力,导引术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行气,按摩的方法,能够很好的锻炼人们的身体。

  养生方法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著名医家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融合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不仅其《千金要方》中有大量的关于养生的论述,而且其《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充实,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家嵇康提倡的“既主张清虚保神,又主张吐纳养身”的理论基础之上,注重动静结合,全面养生。《千金要方·养性》记载:“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和“老子按摩法”将导引与按摩相结合,司马承祯的“养生操”将梳发、叩齿、行气、按摩、导引结合在一起,他们为后来的著名程式化导引术八段锦、太极拳的创编开创了建构模式。简言之,在古老时代萌芽的导引吐纳之术,经过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不断积累与发展,到隋唐时代已经逐渐成熟,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宋元时期,养生著作很多,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养生篇,一方面对以往的养生经验、成就进行整理、总结,使其更加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新的经验和知识,使养生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此期内,养生、练功成为社会风尚,诗人陆游也在其《病后作》中记述了他的练功方法。到了明清时期,养生著作日渐切合实际,多具有抵制唯心养生观的特点。动形养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道枢》《灵剑子导引子午记》等书为标志的“八段锦”导引功法系统。起源于宋代的八段锦,将不同导引术编成套,其功法分为坐功和站功之分,自宋朝至清朝所流传的八段锦套路歌诀有多种,八段锦的形成发展是继承了先秦养生导引方法。

  2、“动形养生”贵在养形

  形体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依附于形体而存在。《黄帝内经》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可见,养生必须养形。由于形体属阴,易静而难动,所以养形以运动为贵。通过运动锻炼,活动肢体,展舒筋骨,流通气血,可以使形体得到调养。医学家张景岳认为人首务当养其形,否则“其形既败其命可知”,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儒家所代表的“运动派”(包括《吕氏春秋》所论)则主张流水不腐,认为人要像天道那样不停地运动行转,才可使血气流畅,神旺体健而延寿尽数,成为后来“顺天养形说”的理论先导。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灵枢·脉度》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这都说明了形体有赖于运动,气血必须流通的道理。《黄帝内经》主张要“和于术数”,主张用导引、按跷、广步于庭等方法来运动形体,促进健康。

  3、动形养生,形神兼养

  所谓人的体质,是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行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生命就是形、神完美的有机结合。所谓形,在人体既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和精、气、津、液等生命物质;神在人体即以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概念,我国医学认为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依附于形,神以形为物质基础,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而且它的功能也必须在形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行使,形体若无神,生命也就结束了,二者不可偏废,从而使身体和精神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所以养生学提出了形神统一的养生法则,认为只有做到“形与神俱”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形与深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且提出了外避邪气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的形神合养方法。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更进一步记载了随春夏秋冬四时不同气候来形神共养的健身法,如“春三月”应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养形)以使志生”(养神)。”“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数百”。这说明要想长寿,必须注意形体和精神的调摄。神气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体现,所以养生首当养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出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强调了神气对于养生的重要性,神气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净内守,因此只有通过静养来保养神气。

  对于形体的保养,从动形养生的角度来讲,《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了形体有赖于运动,气血必须流通的道理。

  4、结语

  《黄帝内经》有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就是“和于术数,勤于锻炼”,在强调神气清净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运动对于养生的重要意义,主张通过运动锻炼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所谓“术数”就是吐纳、导引、按跷等多种动形养生保健方法。“动形养生理论”记载于《吕氏春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究下,随着社会以及养生理论的不断发展,“动形养生”的理论也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中医养生里面的重要理论,也得到了人们的极大认可,对人们的健康长寿能够起到极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M].武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郑杰文.中国古代实用养生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4]张学梓,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焦国瑞.气功养生学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6]陶弘景.养性延命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7]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晋)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书店,1992.
  [9]李晓君.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6).
  [10]马烈光,洪净,周铮.中医养生大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