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健康论文(专业范文8篇)之第四篇
摘要:亚健康是介于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壮医学中无“亚健康”的病名,但对“治未病”的认识和养生文化却是源远流长。本文从壮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壮医养生文化以及壮医药调治亚健康的特色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表明要充分运用壮医养生思想对亚健康人群进行有效的调护,通过壮医特色的治疗途径,制定个体化和整体化方案,这样才能让“壮医精准养生”在健康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亚健康,壮医调治,养生
亚健康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于1988年首次提出[1],是介于健康人体与患病中间的灰色状态,出现3个月内机体细胞的活力减低及其功能或者社会生活能力降低等,使用预先设定的整体评测项目进行评定,其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健康或疾病临床和亚临床诊断的标准[2,3]。WHO根据亚健康的定义进行了一项全球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者正符合亚健康定义;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国内16省、直辖市调查发现,亚健康者的平均率是64%[2],国内的文献研究显示,一般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现患率在17.8%~60.5%之间[4]。
壮医学中无“亚健康”的病名,但对“治未病”的认识却是源远流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被包含在“治未病”的概念中。壮医学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未病”的方法和养生经验,对于亚健康的调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壮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指出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其一,以疲劳为主,有或无作息紊乱、眩晕头重、纳差、肩背及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体征;其二,以焦虑为主,有或无急躁易怒、精神欠佳、短期的记忆力能力减低等精神表现;其三,以人际交往能力低下为主要表现。从以上临床表现看,亚健康主要与壮医学中的“虚病”相似,部分症状表现与壮医学中核尹(腰痛)、嘎尹(下肢麻痛)、年闹诺(失眠)、巧尹(头痛)、兰奔(眩晕)、痧气等相同,总属于“三道两路”(即谷道、气道、水道三道;龙路、火路两道)、“巧坞”等疾病范畴。
从狭义上讲,亚健康在壮医学理论体系中可以总称之为“虚病”,或因饮食失调,摄入不足,或因劳作过度,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等;病机是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是指升降失宜,体失涵养,人体的天、地、人三气不同步,但是没有脏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故亚健康状态是“虚病”范畴内一种较轻的证候;然这种虚象不仅仅是几个征象的叠加抑或几种疾病的交叉,而是人体的天、地、人小天地紊乱的表现。故不仅从“嘘内”(气虚)、“勒内”(血虚)、阴虚、阳虚、“嘘勒两虚”(气血两虚)等证型和“咪心头”(心)、“咪钵”(肺)、“咪叠”(肝)、“咪腰”(肾)、“咪隆”(脾)、“咪胴”(胃)等[5]脏器的虚证来认识亚健康状态,还需根据病因、主证、病性、地域性特点等,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辨别和判断,要辨病性之毒虚,内外兼调,防治并用,精准调理。
2 壮医养生与亚健康调治
养生,主要为借助各种手段方法,以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续命的一种医事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西南,森林覆盖茂盛,在长久的劳动实践与疾病中,壮族先民渐渐完备了壮族特色的医疗体系———壮医药。多种具有区域特色、效果好的养生方法孕育而生,涌现出众多长寿老人和长寿地区。而此壮族之养生术对当代的亚健康非常有效,壮医之精准养生观在调治亚健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
2.1“三气同步”的养生观
壮医学认为,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皆以气相通,而且三气同步运行。壮医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规律与变化,经脉运行24h与12个时辰的密切关系,称为小天地、小地球,日月时与地球同步,才能阴阳平衡。早在二千年前,壮族先民就编制了养生的舞蹈。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凭祥、龙洲、宁明、崇左、扶绥、大新、天等等壮族聚居区的左江流域发现有集众练功场面的壁画。壁画中的人物头朝太阳,百会开,通天气,双手朝上,曲肘90°~110°,劳宫开,通人气,曲膝90°~110°,成半蹲姿势,涌泉开,通地气。壁画所示导引动作通常起到使天、地、人三气同气相求、振奋阳气、防病养老的目的,是历史久远的原始养生保健大法。
2.2“三道供养”的健康观
壮医学总结出人有三道(水道、谷道、气道),气道由肺、心系所主,谷道由肝脾所主,水道由肾和心包所主,表现出对心、肝、脾、肺、肾调养的重视,反映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摄生核心观念思想。五脏安定平和,亚健康自然恢复于健康,长寿自来。在三道调养上,壮族人民把食疗放在重要的位置。食疗尤以糯米为佳。壮族很多种类特色食物均以糯米作为基础原料加工而成,如红枣、花糖、南瓜、腊肉等材料均和糯米一起制作,或配用枫叶、红兰、乌柏树叶、黄姜、密蒙花或紫番藤等的汁,制成“五色饭”,取五色补五脏之寓意。糯米,甘、温,壮医学认为其具有温补强壮、补益中气、健脾胃等功效,可使正气复元。糯米又有白、黑、红之分,各有讲究,白对脾肺,黑对肾,红对心,均具有补益功效。
2.3“两路通运”的形神观
壮医学认为,人有两路,龙路和火路,龙路制水,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又叫龙脉,相当于任脉。火路传电,是人体内传感通道,相当于督脉。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颈、头面、腹、胸的局部或者对应的脏腑疾病均为任脉腧穴主治。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口眼歪斜、眩晕等。龙、火两路相通则气血和,阴平阳秘,人长寿。
2.4“拉筋调节”的运动观
拉筋疗法是壮医养生之大法,与《黄帝内经》中“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理论相通,临床上借拉筋疗法防治因筋缩引起的各种疾病。壮医学把“筋”称“吟”,把“骨”称“夺”,把“肉”称“诺”,认为筋骨肉构成人体的框架和外形,通过筋的传导,产生肢体的运动。而气血通过“三道两路”供养躯体和脏腑,从而达到“三气同步”,维持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人体的运动功能,需要人脑(巧坞)传递信息来完成,故筋在人体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5“排毒补虚”的治疗观
壮医学认为,凡病无外乎“虚”和“毒”,即“毒虚致百病”,排毒一身轻。对于以邪毒为主者,壮医采用药物、放血疗法等,驱毒外出,从而使人体恢复健康。放血排毒法是壮医排毒养生之常用方法,与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相互呼应。经络具有由里及表,通达内外、联络肢节的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壮医学采用注射针头针刺五腧穴加拔罐放血术,其放血量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放血时机的选取也根据其病情和患者体质强弱而定。
2.6“节欲葆精”的情欲观
所谓“节欲”,包括节制口腹、名利以及两性之欲。古有言:“疾病少,皆因节欲养精多”“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壮族民间有言:“情欲就是刮骨的钢刀”。节制两性之欲尤其重要,节欲养精是壮族先民积累的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若不节制,肾中之精元必定耗散,而肾“主骨生髓”,人体骨头的生长需要肾中精气的濡养,肾满则骨荣。因此,壮族地区夫妻有分床或分房睡的习俗,以避免性欲太过,损伤肾精。
2.7“未病先防”的预防观
壮医药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青铜针,用于早期疾病防治的针灸治疗。而且证实了《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九针从南方来”的历史渊源,这是对中医药的极大贡献。在“未病先防”方面,壮族先民非常重视生活起居的养护,比如年老体弱者,可用辟秽解毒抑或活血化瘀、通“三道两路”之品制作凉席,然后卧席而睡;年幼经常感冒者,则选用药物佩戴法,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预防疾病,佩戴之品如勾办、红蓼、桐花等;参加端午药市闻香带药,以起到辟邪防病的作用;定期的山歌对唱,抒发情感,运达气机,心情愉快,病不附身。
3 亚健康壮医药调治特点
3.1 防治并用,内外兼治
壮医药在防治疾病上有独特的方法,如早晨的山村,瘴气雾露迷蒙,如外出赶路,则口含生姜以散寒辟秽;野外耕作,被风雨淋湿,则取姜葱汤淋浴,姜糖汤热服。对疾病的治疗,壮医主张迟治不如早治,方法或刮或挑,或熏或洗,或外治内服并用。病情较轻者,多用刮法或挑法;病情复杂而重者,多内服和外治并用。例如头晕、头痛、胸脘闷胀,多用挑法和刮法,使血脉畅通,毒气散尽;如发热、咽喉红肿痛者,加用金果榄、玉叶金花、火炭母煎水内服,同时,还可在四肢末端放血,使其热毒有去路。各类治病方法,不仅专业的壮医医师能掌握,甚至一般群众亦能掌握其中一、二种。壮族聚居的地方,无论病在山边还是倒在田头,随时都能得到简便的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壮医对于亚健康内调外治效果非常好,特别是特色外治如壮医药线点灸、壮医经筋经手法、壮医针刺、拔罐、放血排毒法、刮痧、药浴等,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肯定。
3.2用药简便,贵在功专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药源丰富,壮医用药讲究简、便、验,如果选用作用大、功效快的药品,一般只用1~3味,最多不超过5味,以防药多而杂,反而影响疗效。例如在右江地区常用黑豆与嫩益母草(酌加油盐)作食疗,治疗妇女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和月事不适。对于中老年妇女劳作疲惫、腰酸背痛、全身无力,可用鸡血藤、牛大力等水煎内服,恢复体力效果佳。在广西凌云县,小儿体弱反复感冒咳嗽,则用红根草、土人参加粳米煮粥服2~3个月,可获奇效[6]。
3.3 扶正补虚,善用血肉之品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丰富的药物资源中,有诸多扶正补虚的药物,如黄精、何首乌、土当归、土人参、扶芳藤、黄花倒水莲、鸡血藤、灵芝等,这些药具有补而不腻、补而不易上火的特性。壮医多用其与血肉无情之品配伍,治疗气血两虚、正气不足之体。例如妇人宫寒不适,常食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等。肾虚腰酸痛者,常用猪骨或牛骨配藤杜仲、千年健熬汤。壮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动物血肉之药的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认为,飞禽走兽虽然有刚柔不同的性能,但均能温养气血、调理阴阳,为扶正平和之品。
讨论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使疾病策略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临床可以利用其最重要特征———可逆性,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恢复到健康状态。针对“未病”状态,把养生、预防和治疗融为一体,促进“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7]。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亚健康调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形式多样的养生方法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特色,为亚健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调治途径。同时,在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文化。我们要重视挖掘研究,将壮医养生的思想和文化运用于亚健康的调治中,结合壮族特色的调理和治疗方法,制订出个体化和整体化方案,让“壮医精准养生”在健康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BERKMAN LF. Maintenance of health,prevention of disease,a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J]. Vital Health Stat,1988(25):39-55.
[2]王月云,尹平.亚健康的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40-142.
[3]杨志敏,杨小波,黄鹂,等.亚健康概念框架的文献评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7):757-763.
[4]马宁,刘民.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7):55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