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48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北京地域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探究
  【第一章】地域性特色街景改造设计问题研究绪论
  【2.1 - 2.3】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概述、构成及空间营造
  【2.4  2.5】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3.1】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研究
  【3.2  3.3】国内外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实例分析
  【第四章】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
  【5.1】以居住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5.2  5.3】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结论/参考文献】特色街区景观优化设计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5.2 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前门街区为例

  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与居住区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其街区由临街的店铺、各式招牌和装饰构成;街巷的长宽比居住区的要大,最大的街道通常是临街的;街区的局部道路一端或两端设有广场,来作为城市的一个景观节点;相对较短的街巷作为服务功能;街区景观除了存在于胡同中,在街巷道路中也同样存在。与此同时,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包含很多方面,这些内容均以商业作为参照来发展。就如林奇在《城市意象》

  中所讲的:有时环境并不是通过一种概括的方位系统进行组织,而是有一个或多个强烈的焦点,其它地关系都参照这些点[1].

  5.2.1 前门街区的相关背景分析

  前门是北京的代表和象征之一,其前身是金中都的近郊。明定都北京之后,都城以一条规整的南北 7.8 公里的中轴线为脊梁建城。北京城沿中轴线分里外三重城垣组成,并设城门九座,居中的是正是前门(原正阳门)它是京城最具有标志性的南大门[1].前门街区处于北京中轴线南端,是最具北京地域性特色的商业街区。有着老北京人的记忆,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2004 年 9 月,永定门开始重建,使前门街区恢复往日风采;2005 年,前门街区开始了从明朝以来的最大规模、最彻底的改造设计; 2008 年 8 月 7 日前门大街重新开放,震惊全国乃至前世界。同时期的前门街区西侧也开始了局部改造设计,以大栅栏内部的胡同为主,共同呈现了前门街区的新面貌。

  5.2.1.1 前门街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前门街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商业街区,如今还是旅游的集散地。它经历过多次兴衰没有被淘汰,却依然保持一定的商业活力,正是由于它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所在。

  清朝初期,这里逐渐出现了很多茶楼、戏园、手工作坊等。至 1900 年,由于社会、政治的问题,数以百计的洋货进入北京城,并设立火车站,前门街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如今,虽然前门街区经历了很多的风霜雨雪,但有价值的文化均被保留下来,如元代及明清时期的胡同、四合院、茶馆、梨园等文化。然而对前门街区改造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恢复老北京人心中的记忆,以老照片为基准,复刻旧时风貌。很多老字号仍然保留着,如全聚德烤鸭店、张一元茶庄、同仁堂药店等。

  5.2.1.2 前门街区的功能过时性根据 2005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前门地区零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前门地区的商业活力已经明显不足[1].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前门街区内部出现了功能过时的问题。原因在于,北京的人口逐渐迁移至郊区,带动了郊区的商业发展,导致北京城内的某些商业功能的过时和衰退,这是国家政策和经济结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针对这些功能过时的问题政府通过整治和转型来解决,从而创造出一个更为适合的发展和使用方式。除此之外,在《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指出:"??前门街区商业中心要充分利用靠近旅游胜地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满足国内中高档旅游消费和海外观光客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商业区[2]."因此,地域性特色的商业街区用整治转型、发展旅游业以及一定的商业活动来重新实现其功能。

  5.2.2 地域性特色商业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增加街区的场所记忆

  在城市景观中,地域性特色的商业街区以一种历史文化的形式出现,是城市格局中一条特殊的风景线。因此对它的改造设计是在延续过去,也在展望未来。前门街区是老北京人的一种集体记忆,它的改造设计能够深化地域文化,使人们更有归属感,并增加街区的场所记忆。

  5.2.2.1 前门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相关类型分析5.2.2.1.1 街区中胡同和街巷尺度通常,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胡同和街巷尺度比居住区要大。如《析津志》中的记载"街制自南以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1]."即标准规定:大街约为 37 米,小街约为 18 米,胡同宽度约为 9米。但是实际的尺度会比标准小,这是由于前门街区的胡同、街巷的尺度是按照其功能的需要和地形的变化来设计的。

  经笔者调研,前门街区中有很多重要的胡同和街巷,如前门大街、同乐胡同、草场三条、大栅栏等。其胡同宽度在 4 米-5 米之间不等,长度均在 250-300 米之间。卢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表示,当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比值为 2,即 D/H=2 时,人们能充分地欣赏到建筑的整体,且街道会有宽阔之感。从改造设计之后的前门大街就可以看出,它的宽度约为 25 米,建筑高度约为 12 米,整体感觉宽阔大气(图 49)。因此,为防止街道的宽阔所带来的空旷感,规划设计者在街道上设计了具有典型北京地域性特色的景观小品。

  丰富了街区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视觉遮蔽的作用,如街灯、雕塑以及特色景墙等(表 4)。街巷和胡同中的建筑及其建筑细部的尺度设计均是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它所形成的空间尺度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5.2.2.1.2 街区的空间肌理前门街区的肌理是顺应原始河道,并根据北京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经济状态所而形成的。

  改造设计之后的前门街区依然延续原有的街区肌理。(图 50)从卫星图中可以看出,街巷和胡同的空间组合是多样化的,且院落也是根据胡同和街巷的走向、间距灵活布置。由于前门街区中存在各种斜街,从而出现了许多的"十"字、"丁"字、"Y"子等交叉路口的特殊肌理形式,使街区中公共活动空间得以增多。

  前门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是由空间中的垂直界面所组成。垂直界面中最主要是建筑界面,它是一种复合式形态。通常,商业街区的建筑界面上主要为门窗,因此动态的街巷空间与静态的门窗形成特殊的肌理形态。然而,改造设计之后的前门街区,其胡同和街巷肌理较为单调,建筑界面呈封闭状态,缺少半开敞式的过渡空间以及街巷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因此在街区的改造设计时,空间肌理需小心处理,一旦街区肌理被破坏或连续性不足,那么街区便会失去活力。它的地域性特色也会逐渐淡化,即便保留个别的具有典型地域性特色的老建筑,也很难融入街区环境之中。

  5.2.2.1.3 街区建筑形式与装饰(图 53)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造设计之后的前门街区建筑重现民国时期的风貌。这个时期前门街区的建筑包含三种形式:清代初期、近现代、中西结合。其中清朝初期的古建筑是进行原址修缮,在鲜鱼口街到历史花园之间的建筑以中西结合的形式为主,呈现别样的时代感,与周围的城市建筑以及前门大街相统一。

  前门街区的建筑底层一般较为通透,它与街巷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过去,建筑二、三层较为封闭,通常为木质或铁艺的平作栏杆、木雕或砖雕封檐板以及各式的招幌和挂幌的构件等,在建筑的墀头、刻有花卉团或是简单的线脚[1].门窗均可拆卸,建筑有挑檐或深深的出檐。前门街区传统的店铺样式主要为冲天牌楼式、拍子式、暗楼式等(图 54)。

  前门街区改造设计之后也仍然保持这三种主要样式。

  自 1900 年起,前门街区经过火灾之后的重建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使街区的店铺立面逐渐转变以欧式古典风格为主,但建筑内部依然保持传统结构。如门窗为西式拱券形式以及在门窗上部做出山花的造型;建筑墙壁的柱子为欧式;建筑腰线和檐口采用砖雕的装饰形式或砌筑为线脚等(图 55)。现在的前门街区,对这种建筑形式与装饰同样采取原貌复制的方式,重现昔日繁华,最终形成以红、黄、蓝、绿、灰和白色为主的清初建筑,以及近现代和中西结合的建筑。所以说这些建筑装饰和店铺形式从街区的角度而言,它是一种地域性特色街区的景观风貌,不仅增加了街区的空间层次,而且使街区气氛更为活跃。

  5.2.2.2 前门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地域性特色表现5.2.2.2.1 延续旧城地域文脉北京整体规划突出之处在于,它有着雄伟的皇城、庙宇、塔寺以及平整和谐的宅第民居,以及大胆地将尺度较大的园林景观融于城市之间。园林中的山林、湖泊为城市带来了活泼柔美的一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城市"的特点。城市严谨的建筑形制和布局反映了中国人注重礼教的儒家思想,自然山水又是向往自由、尊重自然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这种寓意自然人工的设计理念正是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完美诠释[1].改造设计之后的前门街区景观正是延续了这种地域文化,继承了传统的规划思想,才依然保持原有的空间形态和肌理。进而通过对部分的建筑整合统一,做到整体性保护。

  北京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它善于将其它文化取其精华并提升自己,前门街区同样如此。从过去到现在,曾经有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来到这里,并将自己的文化带到北京,融合于北京的京味文化中,并最终延续至今。

  5.2.2.2.2 强化街区的场所精神前门街区改造设计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恢复古都风貌,强化街区景观的场所精神。而场所精神的体现则是在建筑景观所围合的空间中。于是对其改造设计中采取了如下方式:

  一是按照前门特有的地域文化建造新景观,如前门大街上的灯笼式、拨浪鼓、鸟笼、糖葫芦的街灯设计(图 56)。众所周知,拨浪鼓是旧时叫卖的工具,是商业街区的象征;鸟笼是北京人生活的符号化;糖葫芦是北京特有的小吃,具有典型的北京地域性特色。

  二是对危旧建筑进行重建,如大栅栏街门的重建。

  三是对老建筑的修缮,这些方式的改造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延续街区的地域文脉;另一方面是强化街区的场所精神,重拾老北京人的记忆。

  5.2.2.2.3 有机整合并激发街区的地域活力前门街区的改造设计的方式是:对街区肌理、胡同空间形态的保留;完善街区内部的交通系统,结合现代道路管理方式与街区外的城市交通相联系;街巷尺度严格按照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要求,满足街区功能。如此不仅可以保护和深化街区的地域性特色,而且能够有效的整合街区景观。从图中可以看出,街区建筑风貌、尺度、装饰风格的表现以及街区内部街巷胡同的绿化景观等,都保持了街区景观的原真性,突出了老北京的地域文化魅力,并激发了地域活力.

  5.2.3 前门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前门街区的景观改造设计恢复了民国时期的面貌,重现了历史。但是建筑及街小品的仿古却没有将旧时商业街区所具有的场所精神表现出来,如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等。经笔者调研,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虽然对现在的前门街区空间环境很了解,但旧时街巷市井气息的缺失使他们感到失落,无法对现在的街区产生认同感。这与前门街区商业氛围的缺乏、街巷空间的设计以及业态配置有关,如前门街区基础设施中停车位的设施和休闲座椅的缺少中便可以看出。

  有人认为前门街区找回了昔日的面貌并感到惊叹,但是客观的来讲,它的"历时性"消失了。一味的仿古,看不出新旧差别,并没有对前门街区中景观、建筑、环境做出创新性表达。如今看来,整个街区似乎是一个时期建成,但是事实证明并不是如此。如果延续地域文脉、保护街区风貌可以用复制历史来代替,那问题就简单多了。也许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地理位置显赫,哪怕是改动一砖一瓦都要背负数典忘祖的骂名[1].

  城市在生长和发展过程中会留下它的足迹,以及每一代人们所创造的成果,这是历史的真实性。正是因为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这样的血液,才充满了活力。我们对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感、又具有典型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改造设计时,并不能为了保持其历史风貌而让整体景观回到或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时刻,这样会使我们没有了发展它的权利。

  5.3 本章小节

  本章通过以居住为主的南池子街区和以商业为主的前门街区两个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实践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的是针对地域性特色街区改造设计不应持一视同仁的态度,我们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保持它的历时性。除此之外,还需要间接过渡、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造设计。如此不仅可以使街区景观得到延续、地域性特色得到深化以及街区的可识别性增强,而且也使街区的场所氛围与人的感情更为贴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