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491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北京地域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探究
  【第一章】地域性特色街景改造设计问题研究绪论
  【2.1 - 2.3】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概述、构成及空间营造
  【2.4  2.5】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3.1】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研究
  【3.2  3.3】国内外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实例分析
  【第四章】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
  【5.1】以居住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5.2  5.3】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结论/参考文献】特色街区景观优化设计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

  4.1 北京地域性特色的街区规划理念
  
  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是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空间和区域。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需求来看,规划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建设,北京也不例外。它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精神。因此本章节针对地域文化的保持、适度的街区规划以及街区"微循环式"的更新和保护三个方面来研究北京地域性特色的街区规划理念。

  4.1.1 北京地域文化的保持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色的街区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它必定会有一定的原因和文化内涵的所在。而地域文化的保持是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的规划理念之一,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北京保持着阶段性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先秦时期的燕赵文化、辽金时期的京师文化、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以及至今发展出其他的一些文化等,这些文化的保持使得地域性街区的得以延续并发展;二是北京典型的民族融合特点,使地域文化得以形成;三是北京地域文化的传播超出地理位置的局限,影响范围之深之广。因此在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的规划理念中,地域文化的保持是街区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

  4.1.2 北京街区"微循环式"的更新和保护

  "微循环式"的更新和保护是一个有规律性的循环过程,两者相互对立和统一。由于北京对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有着严格的保护法规,行政监管部门执法与管理的力度较大,支持居民积极参与的同时有着充足的保护资金,使得这个过程得以实现。在街区的规划中,应将更新和保护的对象以及它们更新和交替的过程"微型化",才能使北京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循序渐进并持续保护,这是北京地域风貌保护的良好手段。

  4.2 北京街区景观地域性特色形成的因素

  4.2.1 北京城市的发展历史

  北京城始建于 12 世纪,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北京的旧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在二环路范围内,由皇家宫殿、园囿、庙坛、商业街市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所构成[1].城市格局以中轴线和棋盘式的道路网为主。3000 多年以来,辽、金、元、明、清共五朝在此建立都城。因此,无论王公贵族、文人墨客,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印记和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域性特色。

  自 21 世纪以来,我国发展迅速,保留完整的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一个缓慢、循序渐进以及有机更新的过程。北京作为首都,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建设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多,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荷载量较大。北京开始向外围开发,其旧城被外围包裹起来并成为中心地带。但是中心地带的地域性特色街区道路格局以及建筑高度等都是封建社会所产生的,并与当时的人口、社会、政治相适应。

  故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制约了北京城市的发展,使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的发展停滞不前。根据方可在《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上所言:如若照此发展,便破坏了街区所拥有的幽静和地域文化的神韵。因此如何能够保护好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风貌,又能使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并能保留长期以来的地域性特色,是本课题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4.2.2 北京的文化渊源

  在封建社会,由于国家统一、政权稳固、经济繁荣和制度完备,使北京独特的宫廷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封建专制时代等级森严,宫廷,缙绅、庶民三者之间不能逾越,阻碍了这三种等级文化的结合,但是近千年国都的特殊地位提供了三者之间的习俗得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环境,形成北京与其他地域的民俗差异[1].

  北京作为五朝古都,拥有众多的宫殿庙宇、胡同及四合院建筑。其规整的结构以及严实的民风,表现出包罗万象的地域文化和浑然天成的古典气息。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命运终止,宫廷文化走到了尽头,朝廷封建制度也遭到废除。过去的所谓皇家禁地也成为供人们参观学习的历史博物馆,部分的皇家文化和制作流入民间最终促成了"京味文化"的形成。"京味文化"是宫廷、缙绅以及市井文化三者的结合,有着典型的地域性特色。而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是承载这些文化的地方,并在街区景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4.2.3 北京的气候环境

  北京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处于西风带地区,气候受西北气流的影响。北京距离东南部渤海虽只有 150 公里,但它属于被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围绕的内陆海,海洋气候不明显,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4.2.4 北京的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也是经济基础的产物,其中包含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这些都能够反映北京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性格,因此笔者就北京人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元素这两个基本点来论述北京的民俗风情。

  4.2.4.1 衣食住行

  说到衣,即穿着,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马褂"."马褂",顾名思义是由于经常在马上穿用而得名。它与现代的对襟小棉袄类似,圆领、对襟、有开叉和口襻。据记载,这种对襟式的外衣明代就已使用,只是称谓不同而已。明代称之为罩甲,马褂也被称作"短褂"经常与长袍配合穿,所谓"长袍马褂"和"长袍短褂"指的都是同一件东西(图 28)[1].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褂最终演变成一种礼服,在节庆礼仪往来的时候男人们穿着马褂长衫成为了北京一种民俗风情并延续到民国时期,如今则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人好生活,他们吃食品种繁多,也别具特色。其中豆汁是具有代表性的,它历史悠久,在清乾隆十八年前后传入宫中。于是宫内的清宫御、寿两膳房都要制作豆汁,帝、后酒肉之余,皆饮豆汁以解油腻。在民间,豆汁的主顾更不分贵贱,凡穿戴体面者在庙会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往往会被人耻笑,唯独喝豆汁则不足为耻[2].如今,豆汁仍旧是北京独有的吃食,在北京护国寺有售卖,大家都不禁排队品尝,在街区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图 29)。它见证了历史,承载着北京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民俗风情。

  老北京的住以胡同和四合院见长(本文所提到的北京地区地域性特色街区均为胡同和四合院构成,以它作为论点来论述街区的景观改造设计),是北京传统的街巷及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色,也是北京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北京旧时的交通工具以轿子和洋车为代表。轿子,是北京交通工具中最为传统的一类。

  不同人数的抬轿使其名称有所不同,如二人小轿、四人小轿和八抬大轿等。轿子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等级制度非常严苛。洋车,最早出现在日本,作用跟现在的的士类似。现在虽然只能出现在影视剧里,但它们曾经真实的存在过,是历史的一部分,能够表现老北京传统的民俗风貌。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以雕塑的形式出现,成为街区的一道独特的景观,为街区增添了活力。

  4.2.4.2 娱乐元素

  北京大多都是皇家贵族,他们的生活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好娱乐,这也是形成北京民俗风貌的因素之一。

  北京人喜好逛庙会,它主要包含两类:一个是常年性的,另一个是每年一度的。常年性的以北京东西庙会为代表。东庙会为隆福寺庙会,西庙会则是护国寺庙会;每年一度的是每年初一至十五举行,规模很大,以厂甸为代表。可见庙会早已是老北京人生活娱乐的地方。

  北京人嗜养小昆虫,如蝈蝈、咂嘴、蟋蟀、金钟、油葫芦等等。通常这些小昆虫是养在葫芦里,如果出身富贵,养虫的器具也是有一定的讲究,非常奢侈。如采用紫檀、玳瑁、象牙等材料精细制作(图 30)。其实养昆虫中,养的最多的还是蟋蟀,就连在现代生活中,养蟋蟀的人也有很多,并乐此不疲。由此之后,蟋蟀的身价也是与日俱增。

  4.3 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建筑的表现

  4.3.1 街区建筑的风格特征

  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建筑的主要风格特征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四合院建筑。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在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上与紫禁城具有同构关系,或者说它们的"原形"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是原形的变体,是对原型的发展和丰富。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层层递进的矩形空间布局上[1].

  北京四合院属于独立且封闭的院落住宅,从宏观上看,它由四面墙围合而成,只有一个院门通向街巷中(图 31)。四合院内部的建筑是分别独立,又相互关联。院落是开放的公共空间,是全院人们的活动中心。院落布局为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建筑均为单层,建筑之间互不相连。四合院属长方形状,南北相对东西要长。随着四合院的进深和围合度的变化,四合院的比例和院落的尺寸也随之变动。

  4.3.2 街区建筑的装饰特点

  四合院的建筑材料一般以木材、石材和砖为主,它的建筑装饰也离不开这三种材料。其装饰种类通常为彩绘、琉璃以及雕刻装饰等。这些类型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题材也是丰富多彩,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寓意。其中琉璃多用于皇宫、官僚贵族的住宅以及寺庙中,表现其富丽堂皇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因此彩绘和雕刻依然是大多数四合院建筑的装饰手法。

  四合院建筑的装饰色彩主要是红色、绿色、褐色等,它们分别用于四合院内部和室内装饰。除此之外,四合院建筑是典型的青砖、灰瓦和白墙,油饰彩绘也只是单独的一种颜色,如暗红、棕褐或者炫黑。

  4.4 北京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要素

  景观是人们在其生活环境中进行视觉审美的对象[1].我们所能看到街区中的物理要素都可以称之为景观要素,如界面要素、节点要素、植物要素以及天际线要素等。除此之外,"人"也是其中最主要的景观要素之一,他们的行为能够活跃街区气氛,起着积极的作用。

  4.4.1 街区的界面要素

  地域性特色街区的界面要素是以街巷为主体,能够合理表达街区的空间区域,承载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集体记忆。如果把整个街区看成一幅画来说,我们可以将界面以图底看待,并成为空间中一个重要的背景。沿街的建筑物围墙、广告标识界面、植物形成的整体绿化片区以及路面铺装等呈现出空间中的灰质界面,构成了街区景观的整体基调。使得具象的街区环境和抽象的街区空间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4.4.2 街区的节点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点,但事实上它可能是很大的广场,或是也可能呈稍微延伸的线条状。从更广阔的的层面上观察城市时,它甚至可以是整个市中心区[1].北京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节点大到巨型建筑,小到可以是街道上的休闲座椅或情景雕塑。因此景观节点要素在不同的空间中呈现不同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4.4.3 街区的植物要素

  无论是居住区、商业区还是公园,植物都是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植物在街区中利用率非常高、作用较大。如在建筑物围墙内部伸展出的枝叶,使建筑围墙并没有给人完全封闭的空间感受。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中的植物主要以槐树为主,国槐和洋槐均有。植物的利用增加了街区与建筑物内部的交流,也构成了街区的一个景观节点,突出街区的地域性特色。

  4.4.4 街区天际线的要素

  北京地域性特色的街区天际线不仅是我们理解的线性因素,它还是一种以"面"的形式存在的立体形态。街区中的天际线是由其本身自然的轮廓以及建筑之间的相互结合共同构成的整体,并与天空相交所形成的界面。北京胡同屋脊的形式、筒瓦的颜色和瓦顶上的构件,都丰富了街区的天际线。我们从远处可以看到成群的屋脊组合形成的天际线轮廓。

  不管它是宫殿庙宇,还是大片的四合院住宅,都能显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反映出北京特有的古典风格(图 34)。所以说,当人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边界和边界物体上的装饰构件等都可以是构成天际线的重要因素。

  4.5 本章小节

  本章对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做了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并从地域性特色形成的因素、街区建筑的表现以及街区景观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北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风貌和建筑文化,同时保留了很多历史遗产。然而在保护这些历史遗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街区景观的延续及发展。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接下来的具体实践和运用做出引导,从而解决一些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