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建筑文化的艺术体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7 共923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艺术性在土楼建筑文化中的价值分析
  【引言 - 第二章】客家土楼建筑历史及形成
  【第三章】土楼建筑功能及建筑文化
  【第四章】建筑文化的艺术体现
  【第五章】土楼建筑发展融合艺术性的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艺术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四、建筑文化的艺术体现
  
  无论处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可以通过住居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象。从这个意义上看,住居可以说是文化的结晶。我们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及认识,常常不能离开历史惯性,建筑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通常,它要对已有的文脉进行回应。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使之成为文脉的一部分,让我们产生不以某代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认知。建筑也要承担一定的功能,对某种任务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设计和材料使之成为现实,这一过程会赋予建筑以功能及艺术特性并因此成为了文化。

  当我们谈及到艺术特征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时,一般是取其时代中特定的文化内涵,而用后人的审美去给予意义与价值。

  建筑空间不只是生活的容器,还能够为我们提供安居的场所和心灵的平静;因此人们会对其产生眷恋之感并产生丰富的心灵活动。例如音乐、文学、雕塑、绘画等等,所有的艺术都是这种丰富心灵活动的产物。生活在住居里的人们,建设这些住居的人们,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当所有这些元素和谐统一而使得这个住居诞生时,它就成为了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结构日趋复杂,高度的文明开始产生,事实上,住居成为文化的条件也愈发苛刻。人口的增加,使得住居从地面推进至空中,然而到了未来,也许海面、海里乃至宇宙空间,都会成为人们居住的场所。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诸如客家土楼这样的建筑呢?在我们试图通过对客家土楼的住居历史的回顾来思考今日乃至明天的住宅时,也许我们就能够从当时特定的文化内涵当中来启发后人对建筑以及对艺术的思考。

  (一)居住文化上的艺术体现。

  毫无疑问,土楼既是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人文景观。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原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虽然它没有擎天巨柱,也没有辉煌金壁,但却以其天然淳朴的独有魅力养育着整个客家族群。

  客家土楼作为一种饱含文化精神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传承传统居住文化的历史使命。

  它的学堂、楹联、壁画等,都是土楼人家的精神理想的具体体现。一座客家土楼就像是一个小的社会圈。客家人,顾名思义,由于客居异地而得名,为了获得生活的便利,他们需要维护自身利益而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恰恰土楼的功能设施以及建筑结构,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土楼内的生活设施齐全,自身的生活资料充足。土楼里的居民们过着同在屋檐下的生活,他们邻里和睦,同时又能享受几代人同堂的天伦之乐。

  族民们几十户、几百人集聚在一起生活,共用大门、大厅、楼道、水井等生活资料,反映出了客家人平等、团结、和睦的生活风气。而这种生活风气正是客家人的伦理观念以及家族成员相互间的亲和力的最强有力的说明。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里,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客家土楼中表现出来的匀称性、向心性、前低后高和血缘性聚集而居的居住形态特征,体现了其对中原典型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儒家、道家追求天地人合一的一个缩影。圆楼的建筑造型,如承启楼(图 3)同心圆重合的形态,土楼天井"内太极或天池"的称呼,实际都是土楼对太极阴阳八卦思维模式的寄去、效仿、应用,同时也反映出客家族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精神愿景。

  苏珊·朗格(Susanne.K. Langer),符号主义美学家。她说过:"任何一个能够创造种族世界幻象的建筑物,一个与人类生命特征相关联的'场所',看上去都必然是有生机的,像一个活的形式。'组织'是建筑的隐称。"她又说:"建筑创造了一个世界表象,而这个世界则是自我的副本。这是一个被创造的可以看见的整体环境。在那里就象在部落之中,自我是集体的自我,自我的世界是公共的。对于个人的人格它是归宿。就像一个人的实际环境就是一个功能关系系统,一个虚的'环境',一个建筑所创造的空间,也是一个功能性存在的符号。……符号表现与有远见的计划、高明的安排完全是两码事,它不暗示要做的事,而是体现事情完成时所具有的情感和节奏:激动与冷静,轻浮或畏惧。这就是建筑中被创造的生命意象。它是一个'种族领域'的可见表象,在形式的力量与相互作用中被发现的人类符号。"苏珊·朗格认为"幻象"并不是虚无的东西,它是集合了人的主观观念、民俗文化、历史传承的产物。她用情感与建筑语言结合来解读其建筑含义。在她的观念中,建筑虽然是虚无的环境但是也充满了能量,它有种群、部落精神的融入。也就是说,建筑的存在本身,不单单是表象上的建筑符号、设计语言、居住形式所传达的,它更是整个族群发展奋斗的历程见证,是天地人合一的居住文化的映射。对土楼而言,其建筑韵律是由建筑本身的艺术特征和部族文化精神结合而成的。

  土楼是客家人长期与恶略环境斗争形成的值得骄傲的战果,它是充满民族情感的"活的建筑",是部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现,在它的孕育成长过程中,积极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简洁天然的材料结合而焕发出无可阻挡的艺术反差与生命张力,也就是其居住文化精神的体现。

  1.灶台文化。

  灶台文化是居住文化中的一大显著特点,这是不得不提及的。因为在中国人意识里,灶台在传统的习俗中有很大的精神价值,通常象征着一个家庭或是家族。比如"祭灶""接灶神"活动,在现如今仍旧存在,且有积极意义,它是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带有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愿景。

  灶台的建造一般都用习俗传承下来的方法来,这些习俗虽说含有当时客家人的封建意识,可仔细深究其中不难发现富含着很多科学及生态的理念。灶台的搭砌会由于土质的不同,在加热后会相应产生有害于人体的物质,但客家人的做法与设计依然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2.八卦图文化。

  在福建的客家土楼建造中,有许多是按八卦图来进行建造的其运用可谓精彩绝伦。

  有的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造指南,有的以八卦方式择地定位,以求镇宅保安之大福。其中振成楼(建于 1912 年,占地约五千平方米,地址在湖坑镇洪坑村)最为典型。

  整个楼体被分为了内圈和外圈,楼中有楼,楼外有楼成为整体格局的显著特征。"巽卦"是振成楼的称号,"乾卦"是后门的简称,外楼一共有四层,每层被 48 间屋所划分,八卦图格局更为复杂,每卦六间房,八个楼梯,每梯各有一卦,拱门作为挂与挂的连接点。土楼中的阴阳两极通过一厅和二井来分布,正门和两侧边门则与八卦中的天、地、人同一。卦与卦之间有一道防火墙,防止一卦失火,殃及全楼的情况。卦与卦之间设置有卦门,如遇窃贼偷盗,封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就可瓮中捉贼了。祖堂的形式更接近于现在的舞台,分为上下两层,台前立有四根高约七米、周长约两米大石柱。振成楼内楹联、题词甚多,体现了土家族人的重文重教,充分展示了土楼的文化内涵。

  (二)建筑风格上的艺术体现。

  具有传统外观的客家土楼,将传统建筑形式运用到现代建筑技法中,然后加以更新使它既有传统符号及现代建筑形态在其中。这样将传统与现代设计手法相互融合,既富有中国传统民居神韵,又适合当代人们需求,是对传统文化再设计的主流及方向。

  1.形态。

  建筑形态式样不单一,如形象、布局、尺度、功能、材料、结构等,关联到意识、品位与气质的相关哲理。

  下面从两个大的方面对土楼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第一是其建筑形态。首先,在客家土楼中,居室内最神圣的空间,沿住宅中心轴线纵深排列,且有相对高大的空间,形成"三堂制",有上堂、中堂与下堂。 在这种形式的土楼里,下堂一般作为日常进出频繁的地方;中堂作为整个家族举行聚会或招待客人的地方,被设置在土楼建筑的中心位置;上堂是专门用来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在土楼最里边的位置。 其次,把土楼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归纳:土楼外墙生土夯筑,内部木结构搭建;层数一般在 3-5 层,不能低于 2 层;一层为公共空间,多设为厨房、餐室,二层为储藏空间,三层以上为个人活动空间;为满足庞大家族的住居需求,平面多呈现为圆形或方形,边长或直径在 30m 到60m 之间;中轴线贯穿公共空间,连接堂屋,天井和祖堂;设置私塾学堂等公共附属房屋。

  第二是其装饰形态。重文重教和风水观念的装饰形态是土楼的两大装饰形态特征。

  首先,在永定县的 23000 多座土楼建筑中,每座土楼都有各自的名称,名字命名多以吉祥、励志或与楼主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字样为依据,如福裕楼、裕隆楼、衍香楼等等。除此之外,几乎每一座土楼都有一幅相对应的对联或挂或直接印在墙上,如尚成楼:"真才绝不趋时尚,大器由来重晚成";中华楼:"中原风化须先进, 华夏文章待后来";振福楼:"振衣千仞,福履万年。这种装饰形态长期启发和教育着客家族人,同时这也作为其文化精髓传承至今。其次,虽然土楼外表土旧,如门上方挂的铁圈、竹片做成的簸箕或斗笠等,但从风水的角度上讲,既起到了驱邪避煞的作用,也展现了客家不言而喻的独特装饰效果。

  多少年来客家人流传至今,不会轻易变动,这些都极具对建筑文化与其艺术特征之间的分析及体会。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真身,它的自然生态、古朴浑厚的建筑外形,精巧缜密的空间布局及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人文色彩,吸引着众多的人。当然,建筑的隐藏的文化含义比展露给大家的外表形式有着更深的层次,它对于不同的创作主体会有不同的认识,抽象而且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却为建筑的创作提供无限的创意灵感。

  2.平面。

  从平面角度来看,土楼的平面规划包括了土楼的建筑本身及其土楼自身环境,从而自然美丽的生活空间由此而来。通过调研得知,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通常建在了有山有水且路途较为平坦的坡地,这样的场所就更加方便了当地人的耕种,上山砍柴、捕猎,便于捕捉和采摘。例如,在大溪、湖坑、洪坑、南溪等地很多的土楼也都围绕着山腰和较为平缓的坡地建造而成,通常都分布在了东西方、南北方。而且土楼绝大多数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都是彼此相向的,保留了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整个村落的内部空间,更加说明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心旷神怡、泰然自若。

  内院若不建房屋,那一般在平面布局上,祖堂位于中轴线的尽端,它正对着大门入口,开间明显宽于环周的房屋,迈进土楼后,一眼就能望到它明显又突出的位置。有的祖堂前还探出一块儿外檐,更是突出了它的存在感,使得进门的人首先对祖先产生敬畏之感。也有个别平面布局中,它被设置在中堂的明间,在整个建筑群体的中心。家族会有特别设置的祠堂(图 4),每到拜祭祖先的时候,永定客家人均严格按照当地习俗进行。客家人的这种祖先崇拜的习俗就决定了祖堂在客家土楼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读出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礼仪思想的诠释,从而使之成为客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实物例证。

  土楼的建筑形式一般有一米多厚或者更厚的,但其主要的目的都不在这,更加重要的是用夯筑土墙围合,从而形成了当时的土楼。土楼的主要材料是生土,再加上石灰、红糖、竹片、细砂、糯米饭、木条等,经过多次舂压,便形成了土楼正楼的建筑,大部分都有三层、四层、五层,厨房会在一层,仓库一般放在二层,起居室大多都在三层以上,一般情况下可容纳的居住人数在二百到七百之间,可具备族群的群体居住,对于防火,防潮,防盗,防震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在通风采光、冬暖夏凉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土楼建筑可以称作一个特别大的群体居住空间。多形多样的土楼建筑,从整个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分为房型和圆形两类。大多数都依据阴阳、五行及八卦风水方面来划分整个平面的功能,从而加以建造,并且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共融和协调性。

  从平面尺度来讲,平面尺度与客家人的起居生活紧紧相连。例如,围龙屋和横堂屋中,下堂普遍用两根檐柱将门厅划分为 1:2:1 的比例;中堂进深相比上堂要大些,中堂进深能达到下堂的 2 倍;面宽最小的则是下堂,通过比例划分来强调中轴线的作用,中堂公共活动的需要同时也得到满足了。如果横屋天井过长,就通过设计敞廊利用天井空间来划分出多个部分,同时摆设一些景致小品,从而体现内敛的人性化的比例;围屋内部通过较密集的檐柱划分居住单元,大多是一个柱距为一户的分割,更加突出了家庭生活空间尺度的均衡。围龙屋的上、中和下堂的剖面形式与普通的三堂两横式差异不大,但其后半部分的围龙则各具特色,通常情况下,围龙部分的地面高度较厅堂部分高 2米到 3 米之间,整体的高度错落有序。客家聚居建筑的比例和尺度的不同应用,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在比例和尺度上的协调一致性,也体现了客家人对建筑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诉求。
  
  (三)礼教与装饰上的艺术体现。

  因为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所需要的环境都不一样,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政治方面都会不一样,所以每个民族所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精髓都别有一番韵味。客家人一向重视礼教,把祭祖看成一件十分庄重的事,土楼建筑充分的呈现出对先人的尊敬之情。

  通常会有一个神座,被悬挂在墙的正中间,把先人的画册摆放在神座两侧的墙上,在挂画册的墙前面摆放方形或长形的供桌,最外侧的两边墙上会挂有先人的遗训或者是名人题词。永定有一种土楼的形式是以祖堂为中心,同心圆的四个建筑彼此相套,每个建筑的房间均正对着土楼内祖堂的中心位置。这是客家人对敬祖思想最突出及形象的展现,这种敬畏祖先至高无上的精神,使得这种建筑形式的生成在土楼建筑的布局中也十分突出的显现。

  关于宗祠在整个中国传统村落的脉络站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宗祠在血缘村落里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贯通整个结构,整个村落的结构布局也因此意义重大,其中的某些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古人说过,人百年后,尸骨虽寒,但灵魂犹在。先祖入硷后,将其灵魂请入宗祠,安以神位,以佑裔孙。宗祠,即是某氏某一宗族建造的堂宇,以供其裔孙共同敬奉先祖的场所。内主厅安有某公繁衍已故裔孙的神位,称神主牌。

  从整体的建筑规模和宏观来看,永定客家宗祠礼教在村落土楼群中,从人的感官视觉上看,给人最大的印象一是非常低矮,二是在其屋檐上有极其突出的翘角,并在其屋脊顶部装饰了更加繁琐的构件。通过大量的搜集材料,与其当地传统居民沟通得知,宗祠又称"地堂"或"老屋",是煞气的聚集之处,所以在这旁边通常没有人愿意建造屋舍或与屋舍有关的建筑物。通过现场考察,在永定见到的宗祠附近往往建有学校。祠堂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内部设有完整的祖神祠位,这里面防止了祖先的牌碟,而且每个盒前都有香炉和烛台等祭器,祠堂内都有很多的横梁,四周的墙壁上都挂有牌匾。外面一般都有大小不同的三个门,在中间部分设有大门,门上写有姓氏祠堂的名称,仪门分布在大门的两侧,门上写有"入孝"和"出梯"字样。崇先报恩、尊祖敬宗,为客家人最为敬重之事,所以特别重视修谱碟,建祠堂,祭祖先。

  从客家土楼群与宗祠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其关系。永定客家村落通常都是由一个家族向外发散逐步繁衍发展而来的。在完成宗族的进程中,每个家族都需历经几代、十几代、几十代、甚至上百代,宗祠记录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变迁过程,是所有村落中最具灵动性的因素。通过宗祠的整个脉络来看,高头村的高东、高南、高北共有三座宗祠,三座宗祠虽然所供奉的牌位不是同辈,但最初的原始状态都是以兄弟的名义来供奉的,所以,三个宗祠在当地的人之中辈分是平等的,从而就形成三个村落紧密围绕三座宗祠,而事实上,是很多土楼建筑不仅在空间上,还在血缘上围绕一个宗祠。这样围绕宗祠的建筑群体才得以构成,但是,在永定客家村落中,绝大多数情况是各宗祠间存在总分关系,宗祠本身就是向心关系的重要因素,所以各房派土楼在向心各自宗祠的同时,又在总体上环绕在开基祖的大宗祠周围。

  永定客家传统社会中,春节则是所有节日里最为隆重的。在宗祠的仪式中最为隆重的是元宵节和人生礼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这种新的局势下,这种文化生态关系已经在逐步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是厅堂不再能够完全指代一个单一个家族,而是作为核心家庭的象征,直接围绕在宗祠周围。具体而言,在这个具有历史性的变化过程中,虽然厅堂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了家庭内部的私密性和独立性,但厅堂原有的绝大部分功能却正在丧失,包括在厅堂内部所举行的绝大部分传统节日仪式。所以当今的民俗风情要充分合理的找寻最古老的民俗风情,得以重拾以往的风俗礼仪。

  土楼整体装饰所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一方面,以寓意、谐音、双关、借喻等手法,赋予各种生物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有些表现题材,全部来源于客家先民日常的生活中,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中再现了客家祖辈热爱生活,创造和谐家族的美好愿望。从装饰的造型结构和立意取向中可以看出来,土楼客家人在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当地文化及南方山地文化兼容并蓄,既精美又典雅,彰显了土楼客家人勤劳俭朴,在创业方面具有勤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几乎每处土楼都充分运用匾额,楹联(图 5),这些方式都象征这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层寓意,更为奋发向上。亲邻友善的精神内质,客家土楼的题匾和楹联是最能体现客家土楼实质的。

  从客家土楼的建筑外表来看,门和窗都是能体现其装饰特征的重要因素。对于墙体来说主要材料就是土,没有任何装饰,门口的装饰通常都用以联来对其装饰,左右两边多以这种形式体现,土楼两侧用石头和土想砌,砌有抱鼓石,上面的形状有云状,龙状和花纹状等装饰图案。一些金属构件如辟邪类的动物纹样被装饰与门环门锁处。土楼内部立面装饰更为朴实,二层以上的飞檐成为了土楼内部的重要装饰,远处的天空可以站在天井里看到,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是极富美感的。并不是所有的客家土楼在二层以上都能看到飞檐的,通过对比,飞檐在形式上很美,在功能上更是设计的精妙绝伦,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装饰效果。在土楼的内部,雕塑和书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装饰方式,形式相对比较统一,但是从内容上能体现出来其丰富性,从这能看出来它的魅力,并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同时也出现了其他一些装饰手法,如布艺装饰等等。

  (四)更新及发展上的艺术体现。

  建筑都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能,建筑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提供了不同的活动场所,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建筑又是形态各异的实体,它以不同的造型引起人们的注视,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是它的精神功能。建筑艺术既体现建筑的精神功能,又能反射出它的物质功能。建筑艺术可以说是根据形式美的规律,使用独到的语言,使得建筑拥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建筑艺术可以说是通过建筑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随着人们对建筑审美的变化和提升一级城市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形式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建筑变现形式包括审美和客观形象的两重的含义,建筑形象的构成手法有很多,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不同功能的建筑因为其具有不同的功能,它的建筑形式也会截然不同。例如,肃穆的公共建筑像具有纪念性质的建筑,就会使用相对均匀的建筑形式使建筑的节奏变得十分对称,这样,它就给人以肃穆、严谨、雄伟和庄严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然而不均匀的建筑形式就会显得活泼和轻巧,就不适合作为纪念类的庄严的建筑了。不单单是建筑自己存在节奏,建筑相互之间也存在这种节奏和韵律。

  建筑的韵律,是建筑与建筑间多种元素相互组合产生的某种相互关系,一个建筑物大部分艺术特征就产生于具有间接性以及协调性的节奏韵律关系当中。建筑物韵律的不同,以及各种韵律的组合,这些关联性能够为我们带来舒适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带来活力。美不仅表现于视觉当中,还会以其它的形式存在,比如具有某些规律的数学之美,还包括诸如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感受,还有触觉。建筑中也会体现出美的规律,使得建筑拥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当代建筑如此,诸如土楼这一类的历史文化建筑亦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各方为的体验,感受到土楼带给我们的艺术性。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看到土楼的美,可以通过土楼的造型感受到几何的数学之美,可以通过听到土楼中居住的人们发出的各式各样的声音来体会土楼的建筑艺术与在里面生活的人的关系,甚至,可以触摸土楼的建筑的表皮,来感受到它的历史。

  理解当代民居建筑文化的的前提是回顾和审视传统民居建筑的文脉、功能、形式、材料等各要素在当时时代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并需要我们用后人的理解去给予和诠释出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并能从这种客观的发现中探讨建筑在时代的更新和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在当代,建筑文化呈现出观念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说,建筑文化的观念会随着历史脉络(时间的线索)而产生变化,也会随着所关注的点的不同而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去理解客家土楼在更新和发展中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纵向的角度看,建筑文化是在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生活在建筑中的人们,建造这些建筑的人们,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都在不断的产生关联性,并因为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而最终成为了文化。历史是客观的,如果用时间的线索来理解当时的客家土楼,我们需要的是了解居住和生活在土楼里的客家人,了解建造这些土楼的情况,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我们会发现客家土楼在当时特定背景中所产生出的仅在当时行之有效的特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我们知道,身处不同的时代里,我们所理解到的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建筑的风格是会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地域范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文化,东方与西方的建筑文化不同,北方与南方的建筑文化也大有不同。因此,理解客家土楼的建筑文化需要深入了解客家土楼所处的地域范围、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初步的了解客家土楼的背景我们就会知道,当时聚居在中原的客家人饱受摧残,或因饥荒或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向南方迁移。可想而知,背井离乡的他们经过艰苦跋涉到达了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中,他们懂得要想生存,就必须依靠团结,因此,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就要聚居在一起。正是这样便形成了客家建筑的独特形式--客家土楼。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当然,这种理解是存在时间性的,当时的客家人是为了生存,理解为什么建造土楼是需要用当时特定的背景去理解的。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当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里,去理解这一建筑形式的时候,我们是需要结合现在的观念的。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的功能在不断的变化,关于土楼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当今的土楼或传统民居建筑需要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我国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社会经济环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很大的不同。我国民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有着深刻的不能分割的关系,也生动的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需要社会的持续的关注与重视,这样,才能使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得到保护和最合适的发展。怎样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与时俱进的道路,与当今建筑文化或建筑设计现状形成一个共识,是建筑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下所应实现的目标。不然无论运用多高超的建筑方式,有多丰富的建筑形式,都不会在建筑设计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毕竟纪念的真正意义如果不存在或者被扭曲了,那么,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把真正意义的纪念用我们乐于的方式方法,将其值得延续、传承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相传下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