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样品收集
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采集样本,共收集晨起尿样 3 例,志愿者身体健康,一星期之内未服用任何药物,24 h 内未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同时于住院部肾病科收集患者晨起尿样 1 例。尿样收集后,在 2 h 内进行处理,4 ℃下 3 000g 离心10 min,以除去固形物,上清液置于-80 ℃ 冰箱中保存,备用。
1.5 样品前处理
尿样在室温下解冻,混合均匀,取 200 μL 上清液于 1. 5 mL 具塞离心管中,加冷丙酮 800 μL,4 ℃静置 30 min,12 000g 离心 15 min 除去蛋白质,将上清液真空冷冻干燥,并用400 μL 10. 0 mmol/ L 乙酸铵水溶液(pH 3. 90)复溶作为样品溶液。用 10. 0mmol / L 乙酸铵水溶液(pH 3. 90)逐级稀释 10 倍,过 0. 45 μm 滤膜,备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4 种肾脏病常用药物的分子结构式如图 1 所示。其中依那普利结构中有仲氨基、叔氨基和羧基,氨苯蝶啶中只有伯氨基和叔氨基,呋塞米中含伯氨基、仲氨基和羧基,而缬沙坦中含叔氨基和羧基,这说明 4 种药物的疏水性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均含有碱性官能团氨基,这会导致色谱峰形出现较为严重的拖尾现象。为改善峰形,提高定量准确性,参照文献[18]所建议的色谱优化过程,首先分别考察这 4 种药物在不同类型缓冲盐(pH 3. 90 的磷酸盐和乙酸铵体系)、不同乙腈体积分数(1% ~ 80%)下的等度洗脱色谱行为,以保留时间、峰形等为指标,筛选出最佳缓冲盐及其浓度和乙腈体积分数,然后再对梯度洗脱条件进一步优化,进而筛选出最佳色谱条件(见 1. 2 节)。在此优化色谱条件下,4 种药物的典型 HPLC 色谱图列于图 2.
2.2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不同质量浓度的 4 种药物的混合标准溶液在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n=3),以质量浓度-峰面积平均值作图,制作定量标准曲线,以 S/ N=3 确定检出限,S/ N=10 确定定量限。由表 1 可以看出,4 种药物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 r 均大于 0. 995,线性良好,可以用于准确定量。同时检测线性范围达到4 ~ 5 个数量级,适用浓度范围广。
2.3 回收率、精密度及尿样测定
为验证方法的可靠性,首先对 3 例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样本采用 1. 5 节的方法进行处理,分别在上述 3 个尿样中添加 3 个浓度水平的目标物,并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进行分离分析,所得 HPLC 典型色谱图见图 2b;对 3 个尿样中同一药物在同一加标浓度水平的数据求平均值,并计算回收率和精密度。
由表 2 可知依那普利的平均回收率为 93. 39%,氨苯蝶啶的平均回收率为 99. 20%,呋塞米的平均回收率为 89. 49%,缬沙坦的平均回收率为 98. 27%,RSD均小于 10%,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 4 种药物的分离分析。
2.4 实际患者尿样的测定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部肾病科随机采集晨尿样本 1 例,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从图 2c 中仅能观察到缬沙坦的特征峰,说明该患者仅口服过缬沙坦,该结果与临床医嘱一致。为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对该例尿样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3 次测定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 97. 10%,RSD 为 2. 33%,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缬沙坦的分离分析。
3 结论
本文采用传统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了对尿液中 4 种疏水性差异较大,含有碱性官能团的肾脏病常用药物依那普利、氨苯蝶啶、呋塞米及缬沙坦的同时分离。方法简便,可靠,为监测肾脏病患者尿液中常用药物的浓度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Huang X Y,Zhong Y,Huang Z P,et al. Chinese Journal ofChromatography (黄小雅,钟园,黄忠平,等。 色谱),2015,33(2):169
[2] Jin P F,Kuang Y M,Zou D,et al. Chinese PharmaceuticalJournal (金鹏飞,邝咏梅,邹定,等。 中国药学),2011,46(2):152
[3] Peng X L,Wu P J,Zhou W L,et al. Chongqing Medicine(彭熙琳,吴品江,周唯兰,等。 重庆医学),2014,43(17):2175
[4] Sun T,Jiang J G,Song G S,et al. China Pharmacy (孙婷,姜建国,宋更申,等。 中国药房),2014,25(32):3053
[5] Zhang X H,Wang R,Xie H,et al.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晓惠,王荣,谢华,等。 南方医科大学),2014,34(1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