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音乐心理学研究历程探究

来源:黄河之声 作者:李子豪
发布于:2019-10-23 共2224字

  摘    要: 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音乐造成心理活动现象的关注,无论是我国古人,还是古希腊哲人都进行过相关论述。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发展,音乐心理学只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音乐心理学; 发展综述;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音乐行为的科学,它旨在探讨在音乐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从其名称便可看出,“音乐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与音乐学交叉形成的学科。”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音乐造成心理活动现象的关注,无论是我国古人,还是古希腊哲人都进行过相关论述,“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当属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做的关于音高与弦长关系的研究。”其中孔子、孟子、庄子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有价值的音乐心理学观点,《论语·泰伯》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记载表现出了对音乐心理功能的重视,孟子的《告子上》中“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音乐共同美感,庄子的“心斋”、“坐忘”、“游心”对于音乐审美心理特征的揭示对后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对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追溯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可见一斑。

  国外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由来已久,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认为此期间是音乐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时期。1863年,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兹(Helmholtz 1821-1894)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他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对于音乐、音程、和弦、旋律等音乐审美活动对人类生理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赫尔姆霍兹的研究更多偏向于物理与生理层面,音乐相对较少被提到。德国的心理学家施通普夫(Stumpf, 1848-1936),在代表作《乐音心理学》中他将音响心理与音乐心理联系起来,广泛论述了连续发生和同时发生时乐音的知觉与判断;探寻音色的知觉维度与感受音色的生理相关性;提出了“混合理论”和混合现象的6条法则,可以看出施通普夫更多的触及到了音乐的本质层面,并提出了感受理论,“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他的成就仅次于赫尔姆霍兹,成为了音乐心理学的开拓者。”通常认为赫尔姆霍兹和施通普夫是现代音乐心理学学科最重要的两位奠基人。
 

音乐心理学研究历程探究
 

  19世纪末期,瑞典心理学家西肖尔(Seashore, 1866-1949),“以心理测量和极具物理性质的实验为基本方法,对音乐的认知过程做了广泛研究。”之后的一个世纪里,涌现出了诸多学者对音乐心理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库尔特(Kurth)提出音乐的产生基于无意识心理能量的释放和运动过程,将文化心理纳入音乐心理学研究范畴认为音响心理学和听觉心理学知识音乐心理学的基础;默塞尔(Mursell)指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要关注“心灵的组织运动”,并强调这种运动的整体性、自主性记忆对音乐感知模式的影响,并向西肖尔的元素论提出了挑战,认为音乐才能的元素不能体现音乐整体活动的本质;还如迈耶尔(Meyer)以及富兰克林(Franklin)等都提出了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推动了音乐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方斯沃斯在其《音乐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音乐心理学应借用社会学的方法并将研究对象延伸至社会学领域,对社会审美心理进行探索,虽然方法不尽完善,体系不尽严密,但却让音乐心理学在学科交叉方面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这也预示了音乐心理学在之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20世纪末至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学科之间的交叉似乎成为一种趋势,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更为系统、多元的态势。

  以上是对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粗略概括,对比我国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古代和近现代。前文已经说到,我国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先秦的《庄子》、荀子的《乐论》、西汉的《乐记》、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到明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名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诸多代表作为音乐心理学的思想打下了基础,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参照。”近现代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20年代,王光祈先生首次将德国早期的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传入国内,他的《声音心理学》是最早介绍国外音响心理学的文章。随后受“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迎来了近六十余年的沉寂,但同样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献:中央音乐学院编译了《论音乐的表演艺术》(1959);音乐译文编辑部编《论音乐的形象》(1959);吉联抗译注出版的《乐记》、《孔子、孟子、荀子乐论》等古代文献均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与建设贡献了力量。19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我国的音乐心理学逐渐活跃,百家争鸣态势初现。张前在《音乐心理学》(1983)中系统的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和其他音乐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刘沛在1989年发表的《近代音乐心理学概貌》中全面评价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参照;同年12月,罗小平与黄虹的《音乐心理学》出版,极具开拓性,此书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探讨音乐心理学问题的学术专着。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术氛围浓厚,各学科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各界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让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极具生命力,但是学科间横向对比来看,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体系还需完善,方法还需探索,但是整体向好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黄虹.音乐心理学发展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1, 02.
  [2] 王耀华, 乔建中, 音乐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09.
  [3]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起、承、转、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0, 0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李子豪.音乐心理学发展综述[J].黄河之声,2019(13):4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