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极其悠久的音乐艺术文化。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前,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受外来影响非常小,多是在我国本土成长。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封闭已久的国门,在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胁下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由此,西方的音乐艺术开始与我国传统的音乐艺术进行碰撞,给中国声乐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动荡较大,社会环境变化无常,这一时代特征也深刻影响了声乐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演唱方法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并最终形成了当前流行的集中演唱方法。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又称“柔声唱法”.其对演唱者的要求是用半分力量来演唱,运用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使声音自由地放送出来。这一唱法的代表人物有多明戈、帕瓦罗蒂、卡雷拉斯等,代表作品有《茶花女》、《又见西柏坡》等。美声唱法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声乐艺术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美声唱法于20世纪传入中国,三四十年代我国在美、法、德、意、比利时等国的声乐留学生相继回国,并担任我国声乐教学的教师,使得美声唱法在我国广为传播。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构成当时著名“四大名旦”的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和朗毓秀。另一方面一些俄国的歌唱家及声乐教师也来到我国,如著名男低音俄籍教授苏石林。此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后的多所音乐学院的建立更为美声唱法的传播起到促进极大作用。美声唱法强调整体性,突出人声的魅力。其发声器官位于喉头,通过对声带的合理控制使得声音聚集在一起放送出来,使声音具备较强的感染力。此外,对于气息的有效控制也是其特点之一。美声唱法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极大拓宽了其音域,这十分有利于演唱者自由轻松的发挥。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歌唱习惯与声乐表演喜好而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唱法。其产生于中国民间,生长根基是我国千年以来积聚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具有较强的民族特点,演唱时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情感。我国当代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有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等,代表作品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十五的月亮》等。民族唱法中含有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演唱时的发音多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这对其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强的修饰作用。具体说来,北方的唱法偏于豪放,南方则较为委婉,高原地区的唱法较为高亢,而平原地区就显得平缓自如一些。民族唱法重视局部的共鸣,尤其是头鼻部位。并强调言语的清晰歌唱过程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形神兼备使其主要特点。民族唱法由于其长久的发展过程,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
三、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也叫流行唱法,在我国大概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其得到广泛流行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的歌声使得通俗唱法席卷全国。通俗唱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发音自然,中声区运用真声,高声区则多使用假声,对于共鸣的要求较少,故而音量也较低。通俗唱法以其贴近生活和演唱技术低等特点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爱好音乐的人可以在没有接受专业音乐训练的情况下进行演唱,表达自己的情感。通俗音乐的演唱虽然较为随意,但其中也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其对各方面演唱技术的广泛借鉴和在演唱过程中配以舞蹈形式等特点使其具备较强的时尚性,因而也受到青年学生的追捧。当下的诸多流行歌手采取的都是这种演唱方法,声音表现自然,情感表达也较为真实。通俗唱法对声乐艺术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其使得音乐艺术走下高坛,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四、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唱法被人们所熟知是由于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比赛,其与民族唱法有着众多的相似点。民族唱法从原生态唱法发展而来,其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一些特点,从而形成了其独立的演唱体系,从这一方面说原生态唱法也可以算作民族唱法的范畴。原生态唱法包含众多的民间音乐类型,如民间戏曲演唱和民间曲艺演唱等。原生态唱法满足了人们现实需求,适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因而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原生态唱法具备其独特的发声技巧与发声理论,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显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语言、习俗等文化背景,因此其形成的原生态唱法是其他唱法不能代替的,同时原生态唱法是不同民族对于美好愿望的简单表达,其蕴含的情感较为丰富,追求演唱与自然的统一协调,其中所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原生态唱法受到人们喜欢的重要原因。
五、结语
总之,声乐的演唱方法是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进行研究,了解声乐演唱方法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外来的美声唱法与本土的民族唱法以及流行于人民大众之间的通俗唱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对其优缺点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有目的的进行借鉴,才能更有利于我国声乐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邢东媛。对于演唱方法多元化的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09)。
[2]于渤。浅谈近现代中国声乐发展[J].民营科技,2007,(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