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草原恋》歌词创作特点分析

时间:2015-01-27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3271字
论文摘要

  [原词]

  草原恋
  
  草原哪,草原啊,我可爱的家乡,
  马背呀,马背哟,我生命的摇篮。
  你用圣洁的乳汁把我哺育,
  你用深沉的歌声为我催眠。
  那朝霞般的篝火,
  给了我无限的温暖;
  那白云似的绒毛,
  为我抵挡多少风寒。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听得见马头琴在歌唱;
  无论我离开你多远,
  总闻得到奶茶的香甜……
  
  牧场哪,牧场啊,我智慧的源泉,
  马镫呀,马镫哟,我人生的起点。
  你用闪光的格言把我教诲,
  你用凶猛的风暴将我锤炼。
  那流沙般的岁月,
  给了我牧人的勤劳;
  那荆棘似的征程,
  哺育我骑手的勇敢。

  无论我走到哪里,
  总看得见你在举目遥望;
  无论我离开你多久,也忘不了你美好的心愿……
  啊哈啊呵嗨———
  啊哈呵嗨———
  啊———
  啊哈嗨———
  
  [赏析]

  该歌曲1980年由张立中创作出旋律,韩冷作词,1984年在《广播歌曲》发表后受到中外听众的关注和喜爱,是一首十分优秀的现代蒙古族歌曲。

  综观现代歌曲的创作,无非是词约曲,或是曲约词,而该歌曲却很特殊,它是先有曲,后由曲作家从《词刊》

  中发现了相匹配的词作而成的,词作与旋律无意间地珠联璧合,实属罕见。

  歌曲形成后由中央民族乐团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首唱,1990年由乌力吉图在内蒙古电台举办的蒙古族歌曲大奖赛中演唱荣获头等奖,引起了轰动。1994年,该歌曲被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两级党委评为“五个一”工程奖。有德德玛、玛希、拉苏荣、齐峰、降央卓玛等音乐家或优秀歌手传唱。

  词作者韩冷是中国着名词作家、诗人,曾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扎兰屯生活工作过。扎兰屯地貌丰富、人口稀少。广阔繁盛的草原,清澈悠远的河流,优美壮丽的景色和对大地母亲的热爱触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眷恋与深爱,于是创作成这首意境深远,哲理深刻的词。再配上沁人心脾的旋律和悠扬、忧伤、梦幻般的蒙古长调,格调极为高远,情感极为丰富。

  一、透彻的草原文化符号

  “草原哪,草原啊,我可爱的家乡;马背呀,马背哟,我生命的摇篮……”歌词的开篇一唱三叹,唱出草原是我的家乡,生活和生命中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家”,“家”中有母亲的哺育、父亲的教诲、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真谛。其后“你用圣洁的乳汁把我哺育,你用深沉的歌声为我催眠。那朝霞般的篝火给了我无限的温暖;那白云似的绒毛为我抵挡了多少风寒。”草原、马背、奶茶、歌唱、篝火、皮衣……吃、穿、用里充满着温暖快乐的情感,充满着母爱和依恋,这种爱和依恋住进心里,所以“无论我走到哪里,总听得见马头琴在歌唱;无论我离开你多远,总闻得到奶茶的香甜。”

  下片更绝,“牧场哪,牧场啊,我智慧的源泉;马蹬啊,马蹬哟,我人生的起点。”我常想,“一首好诗不见得是一首好歌词,一首好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诗”,该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却不但有诗的意境、诗的深邃、诗的韵律,更有诗的谜团和诗的智慧。“牧场”和“马蹬”把上片的“草原”和“马背”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草原就是给“我”生活的牧场,在“我”蹬上马蹬的刹那,“我”就是这“马背上的民族”的一员,就开始了作为蒙古族人民的成长历程,从此,“你用闪光的格言把我教诲,你用凶猛的风暴把我锤炼。那流沙般的岁月,给了我牧人的勤劳,那荆棘似的征程赋予我骑手的勇敢……”

  词作者是汉族,可谓旁观者清,他冷静、敏锐地把握住了蒙古族的民族气质———勤劳、勇敢。这种气质来源于那“流沙般的岁月”、“荆棘似的征程”,给人无尽的苍凉和悲壮感:可以看见成吉思汗从斡难河畔的牧民成长为铁骑漫漫、雄贯欧亚的大汗,可以听见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悲歌。每每听到此处都使人不禁动容。蒙古族是智慧的民族,他们认为“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流传千古的格言简洁深刻的教育着一代代的子孙,也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如“鞍具结实,不惧烈马;意志坚强,不畏劲敌”、“不要像驴般顽固,不要像蝴蝶般轻浮”、“赛马途上知骏马,摔跤场内识好汉”、“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壮丽的蓝图要靠辛勤劳动”……词作者清晰的发现了蒙古族格言中的智慧、理想、勇敢、坚强,它是蒙古民族生生不息的关键,蒙古草原艰苦的环境也是塑造这个斗志昂扬的民族的重要条件。

  所以,草原———牧场、马背———马蹬———骑射、奶茶———篝火———马头琴、 风暴———流沙———荆棘、格言———智慧———理想,等等充满浓郁的草原气息,构成了丰富的草原文化符号,使歌词不但有生动的生活场景,还有深刻的生活哲理。让人充分领略到马背民族的坚韧与豪迈。

  二、结构的前后连贯,纵横呼应

  歌词每一段落内句句相连,形成整体,段段相连,又形成更强的整体。更有价值的是段与段的同位也形成了呼应与解释的关系。

  “草原哪,草原啊,我可爱的家乡”与“牧场哪,牧场啊,我智慧的源泉”相呼应表达出依恋的所在;“马背呀,马背哟,我生命的摇篮”与“马镫呀,马镫哟,我人生的起点”相呼应表达出生命的意义;“你用圣洁的乳汁把我哺育,你用深沉的歌声为我催眠”与“你用闪光的格言把我教诲,你用凶猛的风暴将我锤炼”相呼应表达出养育的内涵;“那朝霞般的篝火,给了我无限的温暖;那白云似的绒毛,为我抵挡多少风寒”与“那流沙般的岁月,给了我牧人的勤劳;那荆棘似的征程,哺育我骑手的勇敢” 相呼应表达出蒙古族对爱的理解;“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听得见马头琴在歌唱”与“无论我走到哪里,总看得见你在举目遥望”相呼应,加上“无论我离开你多远,总闻得到奶茶的香甜”与“无论我离开你多久,也忘不了你美好的心愿”相呼应描绘出完整地思乡情景。

  同时该词也从对比的角度形成呼应:如果上片是柔美的,下片就是刚强的;如果上片是母亲,下片就是父亲;如果上片是生命,下片就是智慧;上片是成长的温暖、下片就是成长的艰辛;上片是成熟的艰苦,下片就是成熟的坚韧……上片与下片构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以该词内涵纵横、肌理严密,把“恋”的内涵完整的表现出来。

  三、用词的生动炼达

  歌词的生动性表现为比喻的通篇运用, 围绕着“恋”字凝炼又全面地铺展开来。

  作者开始就点出“摇篮”一词,人出生伊始都要在一个小小的温床里成长,这个小床来回摇动着还似婴儿在母亲身体中时的安全自在,它使婴儿感到安然舒适,会停止哭泣、恐惧和不适,直至入睡,这个小床也盛装着人类的爱和期待。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对摇篮的颂扬,各民族的“摇篮曲”都生发着本民族的特色和理想。这是生命的起点,是未来的期待。所以,对一个“恋”字,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摇篮”。但该词的“摇篮”不是那小小的床,而是“马背”,这“马背”才是真正蒙古族儿女成长的“摇篮”。只有在颠簸倔强的马背上才能征服不驯的马儿,才能战胜恶劣的气候,才能战胜生命的懦弱!这才是蒙古族的特点和理想。

  还有那“圣洁的”乳汁和“深沉的”歌声,那“朝霞般的”篝火和“白云似的”绒毛,是对摇篮的补充,是对母亲爱的细化:草原的母爱是圣洁的没有一点儿私心,草原的母爱是深沉的不会夸夸其谈,草原的母爱是热烈的风雪吹不灭她。

  下片中围绕“智慧”一词展开。从人生的起点开始,离不开智慧的滋养,生活处处有智慧,所以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格言。 牧场是智慧的源泉,只有真正的生活才能生出智慧,呱呱坠地并不是牧人生命的起点, 勇敢地蹬上马蹬才是牧人生命的起点,风暴是对牧人生命的锤炼,艰苦的岁月给牧人勤劳,危险的征程赋予牧人勇敢。作者用“闪光”形容格言的重要,用“凶猛的风暴”形容生活的艰辛,用“荆棘似的征程”形容人生的坎坷, 但是作为勇敢的蒙古人不畏艰险困难,必定会在艰苦地环境中茁壮成长!

  四、其它艺术技巧

  其一, 歌词的标题为 “恋”, 但歌词中却没有一个“恋”字,所有的比喻词又都深深浸透着和诠释着 “恋”字,这也是该词的一大妙处。

  其二,人称用法的巧妙。歌词始终用“我”和“你”两个人称的转换来表现场景和情感,突出草原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自己对草原的理解和眷恋。

  其三,色、声、香、味全感观的描绘,“圣洁的乳汁”“深沉的歌声”、“朝霞般的篝火”、“白云似的绒毛”、“马头琴在歌唱”、“奶茶的香甜”更加突出了依恋的原因和深度。

  其四,丰富的感叹词加强了情感的丰富性。作品每段的开始“哪”“啊”“哟”“呀”和结尾“啊哈呵”等长调的发音,使曲调更加婉转、悠扬。

  其五,必须强调的是词与曲的完善配合。该曲的旋律婉转、悠长,又有浓厚的苍凉感,具有蒙古长调的典型特征,而歌词也恰恰把长调的情感性和艺术美用文字淋淋漓尽至的诠释出来,这与作者深入的生活和细腻的情感分不开。

  总之,词作者韩冷和作曲家张立中的这首合作,如同两个在草原漫步的灵魂,一不小心撞在了一起,迸出了智慧、哲理、深情、优美的火花,为草原也为人类凝结出一曲最好的歌。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