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藏族曲艺《格萨尔》说唱的起源、特点及传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04 共2732字
论文摘要

  一、概况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青藏高原南缘滇、川、藏的结合部,辖升平镇、奔子栏、佛山、云岭、燕门、霞若、拖顶、羊拉二镇六乡,有藏、傈僳、汉、白、纳西、回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德钦县自西汉起属越郡,各个时期的所属辖 区不同,自明正德 四年(1509年)始称阿得酋,清称阿墩子,1955年改称德钦。

  二、《格萨尔》

  简述《格萨尔》是我国藏族和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 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 争。

  公元十 世纪之后,其内容和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以口头说唱和讲演 的形式在 民间广泛 流传。 《格萨尔》中塑造了3000多个人物形象,描写的战争场面有数十场之多。史诗通过叙述这些 部落和小 邦国家由分散割据、互不统属的状态,经历长期的战争和交往到联合统一的过程,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藏族人民 向往和平 的愿望和理想。

  三、曲艺《格萨尔》说唱的起源及传承
  
  (一)起源
  经学术界多位专家及学者调查研究证明,《格萨尔》说唱起源于雅隆(今西藏昌都即雅鲁藏布江下流一带),其主要依据是在敦煌《藏史残卷》中记录的资料和一首古老的歌谣。那个很亲的叔叔,刺一矛能毙一鸟。吃起青稞,说起话来十分热闹。他修建了陵墓,报了所要报的冤仇。
  
  这首不对称的三句一段的曲式结构民谣,虽说结构简单,但便于说唱,从而推论出曲艺《格萨尔》说唱起源于雅隆并因受当时所出社会文化的影响带有浓酽的宗教色彩。在苯教时期苯教化、宁玛时期红教化和萨迦、格鲁时期的萨迦化和格鲁化,即对神灵的祭拜和图腾。

  同样,其在表演时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主要表现在艺人说唱前要在场地内摆设一白石、一碗净水、上面架两支筷子呈“十”字形,再在其周围用糌粑粉画成圆圈,其中白石代表神祗依附的所在,净水犹如一面镜子,两支“十”字形的筷子具有祝吉、镇邪的作用,而糌粑粉画的圆圈意为坚不可摧的神墙,这一切都有很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二)传承
  在藏区众多格萨尔艺人中,多数艺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能说唱格萨尔的原因几乎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有的艺人在年青 时做了一 两次稀奇 古怪的梦或是大病一场,在梦醒或病痊愈时就能滔滔不绝地讲《格萨尔》或是说唱《格萨尔》,人们称其为神授,即天神传授的意思。而在德钦境内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也一样,都没有人能说出自己是从哪个上师那儿学来的,因此也就认定是神授式的。

  四、 《格萨尔》说唱的形式和艺人的服装
  
  (一)说唱形式
  《格萨尔》说唱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焚香说唱、指画说唱、托帽说唱和走唱四种。

  1.焚香说唱,即说唱前先设一香案,案上放着传说是格萨尔曾用过的遗物,如刀、矛、弓、箭、珠牡及岭国13位战将的唐卡画,然后演员头戴方形帽,身穿藏袍走到台前点燃灯火,对画像祝祷。完毕,脱下手腕上的佛珠盘坐于案下原先已摆好的圆垫子上,双目微闭,两手合十地诵一段经文。一会儿,只见表演者全身抖动,摇头晃脑一阵之后,突然静默下来,将自己头上的四方帽摘下来放到画像前开始说唱故事的正文。这种表演形式多在建国前采用,现在已很少见到。

  2.指画说唱,即将画有格萨尔故事的唐卡悬于村中某一树枝上或竹杆上,表演者用手或木棍指着画逐幅说唱。

  3.托帽说唱。表演时,艺人将四方帽托在手上,先叙述帽子的来历,接着又把帽子时而比喻成一座金山,时而又将帽子说成是一座寺院等可随意编唱,其目的主要是吸引观众。对帽子赞颂完之后,可把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将它放于一旁,然后才正式一手捻着佛珠,一手托腮边说边唱。

  4.走唱。说唱结合并加上一定舞蹈动作为基本特征的走唱曲种主要有哩咯、弦子说唱等。哩咯一般由一男性说唱。表演时,艺人手持木棍,怀端木碗,肩披山羊皮制作的面具,先说几句吉祥话,接着说唱正文。弦子说唱最初为爷爷和孙女的二人表演。出场时,爷爷身穿藏袍,头戴金边帽手拉弦子,孙女衣着藏族少女盛装,随着弦子音乐过门,以问答形式边说边唱边舞。 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人、四人或多人表演形式并在后台加进了其他乐器伴奏。

  除以上表演形式之外,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表演,就是将说、唱、跳三技融为一身的表演。说唱时,艺人除穿戴上述服饰外,手中还握有一把长剑,边说边唱边跳,其面部表情和舞姿动作随所唱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手中长剑在挥舞时也有很强的象征动作,如劈、截、左刺、右砍等,十分形象地与唱词内容紧密结合,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艺人的服装
  在藏区,众多的格萨尔艺人都有标志个人身份的服装,在德钦境内的格萨尔艺人也有自己的服饰,只是比其他藏区艺人的服装简单一些。

  五、曲艺《格萨尔》说唱的特点
  
  格萨尔说唱的特点有很多,如说功、唱功、做功、眼法等。

  (一)说功
  在只说不唱和说唱结合的曲种中,说白除了要吐字清晰,运气注意轻、重、缓、急等外,各曲种还有其自己的侧重讲究。说唱格萨尔的散白部分时,要注重对变口和音响的运用。

  (二)唱功
  唱或说唱 类 曲 种 在 表 演 时 很 重 视对唱功的运用。艺人在说唱格萨尔时,强调气息均匀、声音平稳,同时在 音色上要变化,反对用力冲击、无规律 地换气等不良吸气方法。真假结合的唱法其特点是声带的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发出的声音高亢、明亮,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这种高亢、明亮的声音再结合藏族生动的语 言和它特 有的演唱 风格,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藏族式的演唱方法。

  (三)做功
  做功在说唱艺术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说唱者的脸部和身上。表演者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和形体动作中的手势、眼神等,常常与所说唱内容中人物性格、情绪、时间、地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四)手势
  手势是指手的不同作用。说唱格萨尔常翘起大拇指或用食指指向东、南、西、北等不同方位来赞佩所唱的英雄人物和指明方位。说唱格萨尔时,艺人大多将右手掌贴在腮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手势。

  (五)眼法
  各曲种在表演中,为了体现所唱故事人物的种种神态、思想感情等,除了常用媚眼、瞪眼、笑眼、亲眼、正眼、斜眼外,说唱格萨尔还运用闭眼、双目微闭和双眼斜视再晃动两手来表演,给人一种神秘摸测的感觉。

  德钦县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因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不像其他藏区的说唱艺人那样能唱几十部,迪庆境内的艺人一般只能唱一两部,无专业的说唱艺人,但能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傈僳族、普米族等语言能在傈僳族 和普米族 地区说唱。

  六、曲艺《格萨尔》说唱的历史意义
  
  曲艺《格萨尔》说唱是祖国艺术园地里一枝灿烂辉煌的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奇珍异宝,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华儿女应该通过继承和研究这份遗产,使其在新的历史星空下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