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皖东地区凤阳花鼓这一民俗体育文化形式意义与价值

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作者:武亚军,程明吉
发布于:2021-09-10 共47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凤阳花鼓论文(参考阅读6篇)
【第3篇】阳花鼓舞蹈与传统元素结合的创新性与艺术性探讨
【第4篇】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新策略
【第5篇】 皖东地区凤阳花鼓这一民俗体育文化形式意义与价值
【第6篇】多维视角下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积淀、发展潜力和当代价值

凤阳花鼓论文范文第五篇:皖东地区凤阳花鼓这一民俗体育文化形式意义与价值

  摘要: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历史起源、艺术风格、体育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自然地域文化特点和历史人物是产生凤阳花鼓的主要因素,并与与当地风俗文化、生产生活相适应;凤阳花鼓体现出活态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非物质文化特点;具有全民健身、教育、审美以及体育经济等体育价值。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当地政府应充分继承、发掘凤阳花鼓的体育价值,加大凤阳花鼓全民健身价值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发掘凤阳花鼓的民俗体育教育资源,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拓展"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和演出渠道,提高参与者的审美价值及人文素养;利用商业运作、政策支持、文化旅游等手段,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助推剂,实现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双丰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凤阳花鼓;体育价值;

  作者简介:武亚军,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程明吉,滁州学院体育学院教授(安徽滁州239000)。;

  基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2016B16);

  我国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构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皖东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江淮分水岭之间,受江淮文化影响,产生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就是皖东地区的特有的民俗体育资源代表,享有"东方芭蕾"的美誉。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及传承人的努力下,其已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阳县也因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针对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充分发掘凤阳花鼓的体育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凤阳花鼓这一皖东地区特有的民俗体育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凤阳花鼓.png

  1 凤阳花鼓的起源

  1.1 源于频发的自然灾害

  明代中叶凤阳地震、蝗虫、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嘉靖元年(1522),正月地震,夏蝗;二年夏旱,风霾,秋大雨三月,冬阴三月;三年,民大饥,米五钱,人相食。临淮县在嘉靖二十二年大水灌城,二十三年旱,二十四年又大水灌城。明人张瀚《松窗梦语》说嘉靖年间凤阳地区自然灾害景象写到,"间有耕者,又苦天泽不时,非旱即涝,盖雨多则横潦弥漫,无处归束,无雨任其焦萎,救济无资,饥馑频仍,窘迫流徙,地广人稀,坐此故也。""前年寿州无雨泽,今年泗州决河口……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却官租还种田";"受尽风霜奔波苦,只为饥寒没奈何";"唱得好时赏钱多"[1].上述史料记载表明,连续的自然灾害导致凤阳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影响,人们迫于生计,卖唱乞讨糊口,是产生凤阳花鼓的重要原因。

  1.2 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

  历史上,我国主要是由农业社会所构成的国家。民俗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地方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借此表达人们诉求和祈盼。明代,田艺衡《留青日札》( 1572年序) 卷十九记载: "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1]指出凤阳男性擅长三棒鼓,田间劳作时击鼓而歌,凤阳花鼓初期的花鼓小锣及唱词秧歌便由此而来。戴九灵《插秧妇诗》:"江北凤阳女皆务农,其夫讴歌击鼓。"又据《帝乡记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4)刊本卷五"风俗"记载:"泗州(明代属凤阳府)农家之妇,则又执役田作,劳苦反倍于男。前志曰:……插秧之时,远乡男女击鼓互歌,颇为混俗[2]."由此可以看出,凤阳人民具有击鼓讴歌的悠久传统,借此抒发在田间劳作时的心情,这为凤阳花鼓的出现和流行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1.3 源于特定历史人物的推动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是中国著名的"帝王之乡",明代时期修建了大量的重要建筑,如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洪武二年,朱元璋为皇陵设卫守护,开设"祠祭署".《凤阳新书》卷5( 帝语篇第七),记载了皇陵祭祀外,凤阳花鼓还用于朝贺赛飨。明朝开国定都南京,凤阳乡亲打着花鼓前去为朱元璋祝贺。凤阳花鼓的发展迅速时期,应是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 在"钟离(凤阳古称) "建中都皇城之后。朱元璋称帝后效仿刘邦恩泽沛县,诏谕惠政: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民徭赋[2].终明一代,凤阳县的赋税比全国都要轻,甚至经常被蠲免。洪武皇帝给家乡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使得凤阳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利用凤阳花鼓这一民俗体育形式,赞美朱元璋的丰功伟绩、记录当下的幸福生活,因此,凤阳花鼓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2 凤阳花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

  2.1 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参与、表现形式、内涵体现均离不开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一种有灵魂的、生命线脆弱的"活态"文化[3].从主体参与性上看,凤阳花鼓的传承和保护,主要依靠以孙凤城为代表的传人手中,通过他们不断的努力,使凤阳花鼓这一民间艺术通过影视、画册、图像、文章,传遍全中国,传遍全世界。

  从表现形式看,从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凤阳花鼓,通过广大参与者的不断努力,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打法更多变,舞步更娉婷,花势更加俊俏。从其最开始的卖唱乞讨,不断发展到今天具有"东方芭蕾"之称的艺术[4].从内涵体现上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凤阳花鼓从最初对田间劳作的祝愿和乞讨生活逐渐转变为对当地文化的表现和娱乐的追求。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又融入了小岗精神这一新的内涵。

  2.2 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指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扬而保存下来,其传承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传承中不断的继承、融合与发展。凤阳花鼓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价值。原生态的凤阳花鼓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随后逐渐向着歌、舞、剧三结合的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采用了一些新的创作、表演手法,赋于它新的内涵。从最初的乞讨的工具,发展成为皖东民俗体育的的代表登上艺术殿堂。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逐渐发展为一个文化品牌。孙凤城等花鼓女在上海世博会40 多个场馆展示演出,向国内外友人展示了凤阳花鼓独有的文化魅力。伴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滁州学院花鼓艺术团在全国高校巡演,凤阳花鼓已成为安徽高校大型演出中特色节目。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过程中,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不断的在发展。

  2.3 地域性

  凤阳花鼓是凤阳县独有的带有皖东地区地域风格的群众性民俗体育活动。其产生、发展与传承与凤阳县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及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凤阳县地处江淮之间,处于我国南北分界线附近,民俗文化上兼容南北,凤阳花鼓融合了南方的小调和北方的秧歌,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当地以农业生产和田间劳动为主的生活习惯,明朝开国皇帝"帝王之乡"和改革开放发源地的历史定位,共同造就了如今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内涵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3 凤阳花鼓的体育价值探索

  3.1 凤阳花鼓的全民健身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问题。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就是为了切实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科学指导人民群众健身锻炼、有效提高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凤阳花鼓是一项适合全民健身活动的民俗体育项目,从参与人群的年龄、性别上看,凤阳花鼓适合男女老少参与其中,锻炼人群广泛;从运动的强度上看,凤阳花鼓以韵律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加以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心肺功能;从锻炼场地器材上看,凤阳花鼓在室内场馆、室外广场公园锻炼皆可,锻炼所用花鼓和扇子成本较低,不受场地和收入的制约;从锻炼的效果上看,凤阳花鼓能够发展锻炼者的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性,改善体成分、塑造出优美的体型。

  3.2 凤阳花鼓的人文、体育欣赏价值

  凤阳花鼓作为皖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点。凤阳花鼓的大量动作都源于记录生产生活、源于对抗自然灾害、源于歌颂历史和人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体育欣赏价值。随着政策上不断的加大支持和传承人不懈的努力,凤阳花鼓对外交流展示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凤阳花鼓,体会到其独有的人文、体育欣赏价值。在校园内,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滁州学院花鼓艺术团在全国高校巡演,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在社会上,凤阳花鼓表演队伍不断的参加各类大型演出。在历届中国农民歌会中,凤阳花鼓代表东道主喜迎四方宾朋。在国际交流上,凤阳花鼓多次出现在各种艺术赛场和庆典集会上,国际鼓文化节、上海国际艺术节、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系列活动中凤阳花鼓这一皖东地区的"东方芭蕾",已成为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名扬海内外。

  3.3 民俗体育资源的教育价值

  随着凤阳花鼓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其所涉及的人群已经从成年人扩大到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凤阳县及滁州市政府已将凤阳花鼓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融入到校园教育之中。当地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凤阳花鼓的兴趣班、兴趣课或兴趣小组,并将凤阳花鼓融入到中小学课间操的锻炼内容之中,部分学校已将凤阳花鼓作为体育课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学院聘请凤阳花鼓非物质遗产传人孙凤城女士为客座教授,作为凤阳花鼓艺术团总监亲自指导并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鼓乡情韵"的演出。通过在课堂教授和学习凤阳花鼓的动作、韵律和舞蹈,在课外参与凤阳花鼓的锻炼和表演,既丰富了当地体育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凤阳花鼓锻炼的兴趣,也在更大的范围展示了"凤阳花鼓"独特的艺术风味,让更多学生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这对促进体育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4 体育经济价值

  随着我国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开幕,体育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凤阳花鼓这一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为平台,通过举办具有相关的体育活动,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凤阳县先后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在旅游节期间通过对凤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展示和各类旅游论坛的举办,促进当地农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凤阳花鼓作为皖东地区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源于明朝中叶,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凤阳花鼓所具有的活态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使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价值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其蕴涵的全民健身、教育、审美以及体育经济等体育价值。加大凤阳花鼓全民健身价值的宣传,让更多人通过凤阳花鼓的练习提高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拓展"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和演出渠道,通过对其艺术表演的参与及欣赏,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及人文素养,展现出新时代国人的精神面貌。利用商业运作、政策支持、文化旅游等手段,使凤阳花鼓走上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助推剂,实现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双丰收。随着2006年凤阳花鼓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凤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在当地政府和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这朵扎根于皖东地区的艺术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程明吉郭永成,程宏乡土体育凤阳花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5(3):69-73.

  [2]刘从梅,陶运三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2):118-119

  [3]牛芳,卢玉,陈小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一-以 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58-61+72.

  [4]韩永红秦纪强安徽民俗体育项目"凤阳花鼓的特征与文化价值[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132- 135.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体育学院
原文出处:武亚军,程明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凤阳花鼓的民俗体育价值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05):19-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