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游戏情有独钟,教师将游戏融合到音乐活动设计之中,可以成功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将游戏与歌唱融合、与伴奏融合、与舞蹈融合、与律动融合,学生接受度高,学习效果显着。教师做好精准调度和设计,势必能给音乐课堂教学注入充沛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游戏融合; 活动设计;
通过唱歌与游戏结合、模仿表演、尝试用乐器演奏、用舞蹈进行体验和组织节日游戏等活动,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拉近学生与音乐欣赏的距离,提升艺术灵感和音乐欣赏能力。[1]游戏融合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音乐资源展开整合处理,筛选游戏与音乐融合的切入点,确保游戏能顺利进入小学音乐活动设计视域。
一、游戏与歌唱融合,丰富音乐活动内容
游戏没有学科性,与不同学科融合可以生成不同的教学动力。将游戏引入音乐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推动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歌唱学习较为感兴趣,再融入游戏内容,可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学生参与歌唱的主动性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自然随之提升。
在将游戏与歌唱教学结合时,教师不妨根据歌曲特点设计游戏内容,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新鲜感,以提升课堂学习气氛。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赤足走在田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对学生提出欣赏要求,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为了让学生快速学习歌曲,教师反复多次播放音频,让学生跟随多媒体学唱歌曲。当学生逐渐熟悉歌曲旋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游戏性演唱活动:“让我们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线作为田埂,当歌唱时,要走在田埂上,感受田野的气息。”学生听说要模拟田野场景,都显得极为兴奋。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走秀式”演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游戏+歌唱”的表演形式,虽然只是画一条线,却让学生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当学生走上“田埂”时,会想象自己已经来到田野,这种感受会更为特别,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音乐洗礼。游戏内容极为简单,歌唱部分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游戏与歌唱的有机融合,却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游戏与音乐活动结合的魅力所在。
二、游戏与伴奏融合,创新音乐活动形式
游戏与音乐伴奏相融合,可以生发更丰富的学习动力。给学生布置节奏感训练任务,可以让学生自然形成音乐感知体验。小学生大多不具备乐器伴奏的能力,但是随着伴奏击打手边的物品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在具体操作中融入一些游戏成分,学生感觉更新鲜,参与的热情会更高。
例如在学唱《快乐的嚓嚓嚓》这首歌曲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三个节奏训练任务,让学生跟随教师展开节奏练习,并对几个节奏进行比较,然后结合歌曲特点选定节奏方案。教师播放歌曲,并给学生布置伴奏任务:利用双手击掌展开伴奏活动,要求有更丰富的形态表现,如果能够赋予更多表情则更好。学生听说要击掌伴奏,还需要增加一些肢体动作,甚至还要表情配合,自然有浓厚的参与兴趣。教师开始播放音乐,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各种姿势的伴奏集中呈现出来,很多学生都陷入陶醉状态。教师利用手机给学生录像,并在多媒体上播放,学生看到自己的动态表现,都显得特别兴奋。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伴奏方案,很显然,这个设计带有游戏色彩,因为有丰富的形态动作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有了发挥个性的机会,自然能够进入忘我的境地。教师为学生录像,并在班级内播放,将音乐学习推向高潮。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更多认同感,自然会积极接受,在欢乐的学习气氛中形成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三、游戏与舞蹈融合,提升音乐活动效率
游戏与舞蹈融合,这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音乐与舞蹈有太多融合点,在音乐歌唱中加入舞蹈内容,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诠释音乐,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音乐感知和体验,如果教师再巧妙地加入游戏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接受音乐舞蹈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会更多元而深刻。小学音乐课中的舞蹈大多带有随意性,这为游戏介入创造了条件。教师设计音乐舞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舞蹈操作中内化音乐认知,并非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舞蹈训练,一旦引入音乐游戏,会给舞蹈学习提供更多趣味性,能够成功激起学生参与舞蹈训练的主动性。
由于多数学生接受舞蹈专业训练的机会不多,难以在公众场合进行舞蹈表演,教师在音乐舞蹈设计时融入游戏成分,淡化舞蹈的专业性,增加了随意性,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例如《校园的早晨》是一首校园歌曲,教师先示范演唱歌曲,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对歌曲旋律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就给出了回应: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抒情,很适合融入舞蹈。教师让学生跟着伴奏学唱歌曲,并给学生设计一个“舞蹈+游戏”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个舞蹈音乐剧,角色由小组随便设计。当音乐响起时,小组成员需要用肢体表现歌曲内容,而且有一个学生要进行舞蹈展示,其他成员则扮演剧中的人物。学生接受任务后,积极展开讨论,学习气氛浓烈起来。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给学生的表演提供更多参考建议。学生展示时,其表演呈现出更强的游戏性。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舞蹈表演活动,并融入了游戏成分,为音乐学习增加了更多互动色彩,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虽然是舞蹈表现,但是因为游戏的融入,这项学习展示活动变成了游戏演绎,学生的音乐思维在游戏之中逐渐形成,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四、游戏与律动融合,拓宽音乐活动域度
游戏与音乐律动有许多接轨点,很多律动方案本身就带有游戏属性,教师需要有融合意识,以游戏形式设计律动方案,以增加律动的交互性、趣味性、开放性,这对全面渗透音乐元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游戏形式众多,教师需要做好选择和创新,提升游戏与律动的融合度。音乐学科具有抽象性,音乐游戏则比较直观,在音乐教学中融合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理解力。学生懂音乐,才能享受音乐、热爱音乐,而音乐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打开了音乐艺术的大门。
律动是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虽然律动方案设计没有太多限制,但是透过律动展示和体验,可以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启迪和动力。例如学唱《我爱我的家乡》,教师先让学生踏着节拍走进教室,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进行律动调度,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热情和灵动。进入歌词学习阶段,教师先让学生诵读歌词,并进行配乐展示,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当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又给学生设计了新的律动方案:我们的家乡很美丽,你能够将歌词改一下吗?填写歌唱自己家乡的歌词,然后一边律动一边演唱。学生听说要改歌词,还要表演律动,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开始研究歌词修改,并对律动方案设计展开进一步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展开互动对话,给学生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学生逐渐找到了方向,创新律动方案设计进入良性轨道。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学生的律动表现可谓是精彩纷呈,教师对学生个性表现给出了高度评价。
教师为学生设置修改歌词和创编律动方案的任务,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音乐感知体验的机会,因为融入了游戏成分,学生得到更多启示,学生的学习表现可圈可点。律动设计带有随意性,学生没有太多压力,对这样的活动有更高的趋同性,他们的学习互动呈现出高效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一些相关的音乐游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学生对音乐游戏有更多的认同感,教师在游戏融合中开展音乐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姜艺.初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游戏教学[J].北方音乐,2019(22).
[2]赵雅娴.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新探[J].北方音乐,2019(22).
[3]陈春宇.趣味性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黄河之声,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