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使人感到身心愉悦, 提高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幼儿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 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节奏感是音乐的生命线, 不同的节奏能够给人不同的美感。幼儿音乐教育只有加强对节奏感知与表达的培养, 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音乐之美。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节奏感知,表达
幼儿虽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足, 心智尚不成熟, 但是他们有着较强的记忆力, 尤其是自己感兴趣、新鲜的事物, 更是有着学习天赋。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 不同类型的音乐的节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加深幼儿对音乐内涵的感知,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综合素养。幼儿音乐教师应不断的丰富自身的音乐专业知识与经验, 提高对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培养的重视度, 陶冶幼儿的情操, 净化幼儿的心灵, 从而养成幼儿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加强学生身体动作节奏感知与表达的锻炼
幼儿具有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 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也较强。教师应善于将幼儿的优点扩大化, 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 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相关知识时, 笔者就是通过对幼儿身体动作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组织幼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让幼儿通过行走、慢跑、快跑等身体动作感知节奏。笔者首先引导幼儿深入的感知平等线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节拍做出同样节奏感的运动, 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感知到的节奏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幼儿独有的感知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 应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年龄特点、理解能力、音乐感知等, 适当的调整动作的难度, 让幼儿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不同的音乐节奏。
二、利用语言节奏朗诵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
语言是幼儿交流经验、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语言本身也是一种微妙、生动的节奏, 也是音乐节奏的主要源泉。幼儿的认知水平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渗透语言节奏朗诵,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将音乐教育与语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活跃幼儿的思维, 加深幼儿对周边事物的理解, 充分的挖掘幼儿的创作天分, 让幼儿在理解节奏类型的同时, 深刻地体验节奏的变化。例如, 笔者在开展音乐教育过程中, 就要求幼儿以地名、动物名、交通工具等为依据, 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性朗诵, 同时, 笔者还将童谣、儿歌等融入教学当中,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为音乐教育添加生命活动。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
针对于幼儿不喜欢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教学活动, 幼儿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 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调动幼儿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热情, 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例如, 笔者就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开展音乐实践教学活动, 笔者在备课阶段准备了不同的生活物品, 比如, 金属器皿、瓷碗、玻璃杯等各种材质的物品。幼儿在初见这些物品时显得异常兴奋, 都在积极的讨论与猜测这些物品的用处, 这时, 笔者拿出一根金属棒, 在其中的物品上敲了一下, 教室瞬间鸦雀无声, 一双双小眼睛始终盯着讲台, 笔者又为幼儿敲击了一首童谣, 幼儿们都跃跃欲试。笔者为每一位幼儿发放了金属棒, 让幼儿自己亲身体会, 并且将对不同物品所产生声音的感受表达出来, 加深幼儿对音乐的体验, 提高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与表达能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不仅能够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还能够让幼儿亲身体验, 通过音乐了解世界, 为幼儿提供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平台, 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总结
幼儿音乐教师应注重对幼儿音乐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结合音乐教材内容, 采取多元化、趣味性强、新颖的教学方式, 让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 激发幼儿对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感觉, 陶冶幼儿情操, 净化幼儿心灵, 形成幼儿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洁.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几点建议[J].音乐大观. 2012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