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扬琴四大流派乐曲风格对比研究
【绪论 第一章】中国扬琴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技巧比较
【4.1 4.2】传统扬琴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4.3】曲式结构的比较和乐曲解析
【第五章】在探索中前进的现代中国扬琴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精髓传承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扬琴在我国普遍流传,所到之处,都很快被各地民族地乐坛接受。从而形成不同地方的风格流派,如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场扬琴。
它即可作伴奏乐器。也可用于独奏,合奏。在全国范围内成了中国民乐一支突起异军中国民族音乐煤油因外来乐器的影响而异化,相反,它立即被中国传统乐器同化。这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艺术本体的丰富雄厚与自强不息。
扬琴自传入中国,至流传全国各地并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显示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初传入中国的“洋琴”琴体小而简单,只有两排码,演奏工具是木制的琴槌,一入中国,木槌就为弹性很好而又取材方便的竹所替代。短短的三百余年间,尤其是近数十年,它不断地被改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改革扬琴,使他能演奏各种高难乐曲,扬琴艺术的整体水平随之大大提高。这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珍惜自己固有传统的国家,显得多么难能可贵!与之相对照的,是在最早流行扬琴的世界各国,扬琴大都还保留着早起的面容。改革精髓的反映出扬琴在中国仍是一种年轻的乐器,它还未背起深厚传统的重荷,因而显示出活泼的生机。
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入到了中国音乐体系当中。
本文对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形成、发展、技巧、乐曲结构、风格特点及代表任务和曲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国扬琴传统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全面的将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精髓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结合当今音乐思潮更好的融入扬琴的演奏之中,使其世界性与民族性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赵艳芳,《扬琴考级训练问答》。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2]刘达章,《扬琴演奏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9
[3]谢晓滨,《扬琴艺术论要与演奏技法》。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4.8
[4]赵艳芳,《中国现代专业扬琴教学与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8
[5]代梓又,四川扬琴史稿。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3
[6]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7] 桂习礼,《名师学扬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8]张学生,《扬琴必修课程》。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
[9]张镇田,《扬琴演奏技法与练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詹皖,《扬琴传统练习曲的流派和欣赏》。南通师范学院报 2001.4
[11]张志远,《扬琴练习与问答》。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12]詹皖《传统扬琴的地域特征》。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22 卷第 1 期
[13]袁静芳,民族器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14]项祖华,广东音乐扬琴流派及其风格。中国音乐,1990(4)
[15] 王薇,扬琴考试曲目与指导。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16]刘力寒,东北扬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音乐,1998(1)
[17]徐鹤芳,中国扬琴四大流派演奏技巧之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18]王珍,扬琴流派再研究。硕士论文。山西大学。2006
致 谢
回首往昔,三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在这三年的学习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薇副教授,感谢您的教导和包容,为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学生在这里不能一一表达,但我将铭记一生。
在论文完成之际,也要感谢我的导师王薇副教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教导,无论在论文选题、构思和观点建议方面,还在研究方法和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王老师的教诲与帮助,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也得到了师妹们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的良师益友。
虽然论文经过不断的修改而完成,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文中有仓促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