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2 共3091字
论文摘要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因此在汉语和英语的习语的表达方式中,它们会有一些共同点。另外,这两个国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存在差异,有着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因而习语表达方式上就会有差别。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英汉习语所体现的生活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人的祖先居住在平原和海岸边,他们的习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如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存繁衍,形成了自己耕作的生活方式。因此,汉语习语中很多是对丰富耕种经验的描述。英汉习语在用法上就反映了各自差异。例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中国位于东半球,英国位于西半球,因此中英两国在地理气候上有很大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东风”即“春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西风报告春天的讯息,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

  英谚中有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英国的夏季气候宜人,常与“舒适”“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有时相似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某个习语之前,必须要考虑这个习语是否有着明显的环境因素。

  二、历史典故的差异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形成了习语的特殊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习语是出自历史典故,如“四面楚歌”(to bebesieged on all sides)、“有眼不识泰山”(to fail to recognizea person of eminence through his face)、“暗渡陈仓”(to do onething under the cover of another)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和莎士比亚文集,如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deep sea(进退两难)、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等。英语中还有很多习语反映了罗马入侵这一历史,如 All roads lead 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另外,很多英语习语也来自于着名的文学作品和知名作家的评论,如 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Of Beauty)(知识就是力量)。因为历史不同,很多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所以在翻译习语时,必须要了解和分析习语的历史背景,以正确地理解并译出其深层意思。

  三、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中国和欧美国家之间有着明显的宗教信仰的差异,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谚语是与佛教、和尚和庙宇有关的。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另外,还有“借花献佛”(to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to borrow something tomake a gift of it)、“放下屠刀,立地成佛”(a wrongdoer achievessalvation as soon as he gives up evils)、“无事不登三宝殿”(Noone comes to the trinity without a reason.―to call on somebodywhen one is in trouble.)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因此就有许多谚语是和上帝、《圣经》、魔鬼、教堂以及一些宗教活动相关的。相关的习语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贫如洗)、a doubting Thomas(不肯相信别人的人)。可见宗教文化对英汉语言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需要十分注意那些类似于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因素,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误会。

  四、英汉习语所表现的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通常人们通过一些具体的动物或者事物将一些想要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而这些往往能引起人们的一些反应和情绪,而这些反应和情绪往往因为中国和英美的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差异。尽管许多时候这种联想并没有太多的或者根本没有科学根据。

  英汉习俗有多方面的差异,其中比较典型的就表现在对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改不了吃屎”、“狼心狗肺”、“狗东西”等。中国人往往将“狗”视为令人厌恶的代名词。只是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 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 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此外,西方人对蝙蝠没有好感,英语习语中有 as blind as a bat(瞎的像蝙蝠一样,有眼无珠)。由于吸血蝠的缘故,人们提到蝙蝠时,还会想到丑陋、凶恶的动物形象。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种联想可能是因为“蝠”同“福”同音。

  可见,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宗教思想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谚语和成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要想在翻译中避免表面相似而实际意思不同的情况出现,就要了解要翻译语言的国家的风俗习惯。翻译时还必须注意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反映各种的民族或地方色彩,翻译时应当保存这种特色,注意不要用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色彩的习语去硬套,以免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有时,为了交代清楚原意,还必须加注。

  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忠实的表达原文习语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应尽可能地保持习语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地方特色等。只有具备了语言、社会文化、民俗方面的知识,运用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才能准确翻译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 .Language and Culture ,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4.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郭着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

  [6]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