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写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翻译研究派在欧洲兴起,该学派的中坚力量为安德烈·勒菲弗尔与霍姆斯及巴斯奈特,由此产生了翻译研究的文化模式,翻译研究开始朝着文化转向发展。勒菲弗尔指出翻译要摆脱原作的束缚,翻译的研究视角应该是语言外部因素,从文本外探讨改写。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也就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文化层面,打破了传统的忠实观,以文化为单位进行翻译。
当观察翻译的整个过程时,可以说翻译是译者出于各种目的、受制于各种因素对原文做出的各种形式的改写(谭晓丽,2008:57)。赫曼斯(1985:11)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对原文某种程度上的操纵。就旅游景介文本的英译来讲,在确保译文能够传达源语文本功能的前提下,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操纵与改写,享有很大的自由。由于源语文本的作者和目的语文本的读者在社会文化背景、心理认知期待视野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源语文本的内容并不能保证在译语语境中实现,也就是说,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将文化,包括诗学和思想意识纳入到翻译的过程当中。对于汉语旅游景介文本中出现的大量信息,可以进行改写,分以下两种情况:句子结构的转变和古典诗词的释义。
2 改变句子结构
通过对汉英旅游景介文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得知,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少用甚至不用语言手段连词造句,注重以意统形和隐性连贯,是重意会的隐性语言;英语是形合的语言,通过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句子结构完整和显性衔接,是重形式的语法语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汉英这种差异,在句子结构的处理上,大胆地改写,使之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即功能性地归化。
例 1. 澄水洞工程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高桥镇大屋万村,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这里群山环抱,茂林修竹、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这里距咸宁城区(温泉)17 公里,距省城武汉市 80 公里,交通便利,旅游专线直接与 107 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道相连。
译 文 :Located in Dawuwan Village, Gaoqiao Town,Xian'an District, Hubei Province, Chengshuidong Project isconvenient for the tour line directly joining the national road107, Beijing -Zhuhai Expressway and Beijing -GuangzhouRailway, 17 kilometers from the urban area of Xianning Cityand 80 kilometers from Wuhan City,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Hubei Province. In a small basin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itis marvelous for the woods, bamboos, birds, flowers, fresh airand pleasant weather.
这段关于澄水洞景点的介绍是一整句话,包含信息丰富,有地理位置、景点周边地理及交通信息,每个分句都比较短小,但尽管这样,对于汉语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句子也不存在障碍,逻辑也很清楚,也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然而,旅游景介文本的英译是给外国游客看的,首先要让他们读懂,才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因为汉英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可以运用一些语法标记,将句子串联起来,成为有交际意义的语法单位。同时,为了使译文流畅,也可以借助语法手段,将原句的句序进行调整,将译文中的信息进行重组。如这段澄水洞工程的介绍,将其英译时,借助非谓语形式 Located, joining, 同位语 7 kilometers from the urban area of Xianning City and80 kilometers from Wuhan City,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Hubei Province, 将澄水洞工程的交通信息告知了外国游客,同时,将句子的句序也进行了调整,原句中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这里群山环抱,茂林修竹、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位于源于文本的句首,为了照顾英语的表达习惯,将其置于句末,并将原文并列的四字结构进行了改写,将其以客观直白的方式呈现出来。
3 释义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运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精炼的语言言志抒情,含蓄而内敛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翻译起来很有难度。汉语诗词独特的语篇形式,有特殊要求和含义的韵律,用词,句法与中国人所用的日常语言也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国人来讲,能透彻地理解诗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将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困难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语篇形式、意象、文化方面。英汉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诸如句子结构、人称和语气的使用、衔接和连贯,同时中国诗歌特别讲究格律。中国古典诗词常常通过意象表情达意。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一些事物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这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类似的对应词,如杨柳代表着离别,红豆代表着相思,月亮代表者思乡等。
汉语旅游景介文本中,经常会出现诗词。中华民族对于诗词有着特殊的情怀,汉语读者如果在旅游景介文本中读到诗词,会不由地产生一种欣赏之情。汉语旅游景介文本的主导和内在功能是呼唤功能,通过对旅游景点的介绍,吸引更多读者到目的地旅游。与此同时,就读者对象而言,国外游客大多对中国古典文学所知甚少,何况旅游活动不同于学术交流,在旅游景介中大谈古雅深奥的古典诗词只会令游客兴趣索然(贾文波,2003:22)。综合旅游景介文本功能的不同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在英译旅游景介文本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时可以进行创造性地翻译。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在具体英译的操作层面,译者可以采用释义的方法。所谓释义,是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替换原文中出现的字、词、句,这也就意味着原有的词语不再出现,这其实也就是一种改写的手法。翻译时,译者先参透原诗词的意思,弄清其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灵活处理,尽量用译语读者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 2. 有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落差达四百余米的大崖头瀑布,可与美国尼亚加拉瀑布媲美。
译文:Great cliff waterfall has the water drop of over fourhundred meters, with the torrent dashing down from the highplace, which could rival Niagara Falls in beauty.
这是九宫山景点大崖头瀑布的介绍。原文开头则引用了“飞流直下三千尺”,此句出自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气势,其中三千尺这一确数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概数,用来形容水的落差,以此烘托瀑布的壮丽。在英译时,可以利用英语中的介词短语,巧妙地插在句中 with the torrent dashing down…同时,如果直译三千尺,英语读者不仅感受不到这种气势,相反还会使他们产生虚假宣传的怀疑,因此,在英译时,将它所要表达的意思英译出来即可,因此可译为 from the high place。
例 3. 在以古老庙为中心的吴楚浏览区,可站立在此欣赏横跨鄂赣两省的风光,脚下的千万重山峰像大海中的波浪,真可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 文 :Ancient Temple is the center of the Wu -ChuScenic Area. Standing here, the top of a chain of mountains,you can appreciate scenery in the border of Hubei Provinceand Jiangxi Province, which gives you a feeling that everymountain seems to be a hill.
这是一段关于九宫山景点吴楚浏览区的介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用来烘托泰山的雄伟。综观这句话的后半句“可站立在此欣赏横跨鄂赣两省的风光,脚下的千万重山峰像大海中的波浪,真可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的信息就是站在山上可欣赏鄂赣两省的风光,会让人以感觉其他山都很小。在进行英译时,不用刻意地将这首诗整句译出,可将其分开来译,借助英语的一些语法手段,将其分别放在了句中和句尾。“会当凌绝顶”用分词结构 Standing here 和同位语 thetop of a chain of mountains,表达出来,“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指看见其他的一些山都觉得很小,在翻译时,可以补充这句话的意思 which gives you a feeling,同时,其他的一些山都觉得很小,换句话说,觉得其他的都是小山,所以用 seems to be a hill 进行了替换。
旅游翻译是重要的外宣翻译,在翻译时应重视文本外的力量,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去考量。在对旅游景介文本进行英译时,可以对汉语源语文本进行改写,包括对句子结构进行改变和对古典诗词进行释义,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读者效应。
参考文献:
[1]Hermans, Theo.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Literary Translation, Becknham: Croom Helm Ltd,1985.
[2]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01):20-22.
[3]谭晓丽.翻译和改写本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