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近代刘半农翻译作品、成就及其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05 共3614字
论文摘要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倡导者,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推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一生翻译众多的诗歌、散文等,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是首批翻译外国诗歌的作家,同时又是第一个将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其主要译著有《茶花女》、《法国短篇小说集》等。刘半农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刘宝山曾中过秀才,并创办江阴地区最早的翰林小学,该校重视新式教育,兼顾中英文教学。这样,刘半农自幼就受到新文化熏陶,十多岁就在翰林小学就读,同时,其国文及英文出众,这也为其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1911 年,刘半农参加辛亥革命,第二年以“半农”的名字向报刊投稿维持生活,并在文明戏的重要人物徐半梅的举荐下,在中华书局担任编译工作,其作品主要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及阶级关系。

  一、“针砭时弊,启发民智”,翻译众多国外作品

  1.翻译国外众多现实主义作品。在 20 世纪初期,刘半农翻译了众多国外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狄更斯的《伦敦之质肆》及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此何故耶》等。1915 年,刘半农开始重视俄国著名小说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由于刘半农并不懂俄文,仅能通过英译本转译,由于其散文诗歌叙事性强,又没有一定的韵律,所以,他将这些散文诗以短篇小说的形式介绍给中国读者。接着,刘半农又将屠格涅夫的《乞食之兄》、《地胡吞我之妻》、《可畏愚夫》等四部作品以《杜堇纳夫之名著》的题名发表在《中华小说界》杂志上,刘半农也成为中国最早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的翻译家之一。同时,刘半农还翻译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的作品《二十六人》,并发表于《小说海》

  杂志上,这也第一次高尔基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另外,他还与他人共同翻译了《福尔摩斯侦探全集》,在序言中刘半农提到出该书的宗旨就是启发民智。在翻译出版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讲述了乾隆时期英国使者企图窥探门户并委曲求全服从中国礼节的故事,同时与鸦片战争以来清廷政府的猥琐进行对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刘半农翻译的这些作品对当时启发民智、针砭时政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2.诗歌翻译方面的突出成就。新文化运动之前,刘半农的诗歌翻译主要以文言为主,并开始对诗体形式的探索。早在 20 世纪初就开始其诗体的探索,其发表在《学报》上的《摆伦》,全面介绍了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生平及成就。另外,他还发表有《灵下关笔记》,全面介绍了国外诗歌的种类,主要包括拜伦、莫尔等英法等国的诗人。其翻译的诗歌作品有《寄赠玫瑰四章》、《同情一首》、《不枉我》及史密斯先生的《送花十五首》等,这些翻译的诗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对声韵等问题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他主张译者应尽力掌握原作的“神情”,并在译作中出现相应的声调。同时,他反对为翻译而翻译的做法,认为译作应对社会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时期,刘半农主要通过民族文学、诗歌及其翻译三个方面来改善汉语诗歌体系的传统,翻译了众多可供吟唱的作品。

  二、翻译“无韵之诗”,创造新的翻译体

  1.翻译时创造“她”、“它”等字。20 世纪 20 年代,刘半农翻译泰戈尔的诗《恶邮差》、《著作资格》、《海滨》等作品发表于《新青年》上。不久,刘半农又发表了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狗》、《访员》,虽然还是通过英译转译过来,但这次刘半农正式称其翻译的作品为散文诗,并将原作者的名字正式改为屠格涅夫,此名延续至今。除了翻译诗歌及散文外,刘半农还翻译了大量的外文歌曲。

  在其留学英法期间,曾广泛搜集国外民歌,并将其绝大多数翻译出来。20 世纪 20 年代,刘半农翻译的《茶花女》剧本受到很多剧团的热捧,并根据其翻译的内容进行演出活动。需要提出的是,以往中国文言中的第三人称多用他这个称呼进行指代,没有进行明确的男女区分,随着西方语言的引入,刘半农将英语翻译中经常遇到的“she”这个单词翻译为“她”,这也是他的创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为此,刘半农还在国外留学期间写了一篇《关于“她”字问题》的文章,从翻译的角度提出了创造“她”字的必要性。同时,刘半农还专门创作一篇著名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经赵元任谱曲,传唱至今。随着这首歌的盛行“,她”也广为人们所接受。刘半农还创造一个新的“它”字,这些都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常用语,足见刘半农的翻译贡献。

  2.将外文诗歌翻译为“乐歌”。刘半农的作品大多取决于当时的英美报刊,或者对作品的英译本进行翻译。同时,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及诗人,刘半农在翻译时对作品的声韵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声调是不能迁移的东西,这对作品的感染力的渲染非常重要,所以,他主张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直译,尽量保存原文的语言方式,译出真感情。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改为《新青年》,并邀请刘半农加盟,刘半农欣然接受,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欧洲花园》、《秦魂》、《瓷狗》等著名翻译作品。他曾在《新青年》杂志上介绍过三位爱尔兰诗人,并认为此三人善作叶律方面的诗歌,并能与音乐相互配合。例如,在翻译博伦柯德的诗歌《火焰诗》时,他认为原诗歌整齐有条理,并具有很强的乐感,他便借鉴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采用五言及七言的句式格式,使得翻译后的诗歌有着较强的节奏感。该诗歌随着诗句的反复咏唱,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受,再现了原诗的音律。所以,刘半农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一般会将原文作为乐歌看待,并认为这就相当于中国的词曲,在谱上乐谱后就能随时吟唱。所以,刘半农对诗歌的翻译上多半选择五体古诗的形式,并为其音乐格律提供了保障。

  3.引入新的文学种类,形成新的翻译规范。刘半农除了翻译国外格律诗歌外,还翻译了众多的散文诗,为中国引入新的文学体系,开始了主体诗学的研究。对于无韵诗的考察,刘半农有着自己的体会,他认为“:无韵之诗中国早有先例,在汉语诗学体系中一度有过无韵诗的传统,后来有韵诗成为主流,无韵诗也就没有出现大的发展。”刘半农还对英法诗歌体系进行了分类比较,认为“英国诗体较多,且多为不限音节、押韵的散文诗”。所以,刘半农特意翻译西方的现代散文诗,这些从其翻译屠格涅夫、泰戈尔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1915 年初,《中华小说界》刊登了刘半农先生文言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被称作翻译外国散文诗的最早译介。同样,在其翻译的《我行雪中》作品的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其乃一篇散文诗歌,他的翻译风格又被称作翻译自由体。由于刘半农的翻译及介绍,散文诗作为一个新的种类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同时,刘半农翻译的《著作资格》、《海滨》、《同情》等诗歌被称作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散文诗,这对中国翻译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刘半农文学翻译的作用及影响

  1.借鉴西方经验,弘扬传统文学。刘半农在文学创作时,大胆借鉴国外的经验及手法,实现了创作及翻译上的双丰收。如上世纪 20年代,刘半农创作的散文《雨》就是借鉴泰戈尔的作品《恶邮差》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两者都从儿童的视野审视成年人的世界,并用他们的口吻表达其对大人世界的同情,展现了天真烂漫的孩童对他人世界的看法及思考。刘半农借鉴泰戈尔独特的表达手法,以展现孩子们的诉求。20 世纪初期不但是白话文成熟及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外国文学翻译的鼎盛时期。刘半农通过运用中国汉语体系中的一些形式来代替原文的结构,以弘扬传统文学的优秀物质,并汲取国外文学的优秀传统,以实现“繁荣国粹,融化新知”的目的。可以说,刘半农的文学翻译技巧及语言风格,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外文学的引入,并对中国翻译事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2.诗学翻译成就,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及融合。20 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并有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刘半农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便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及伦理教育,并采取以翻译的方式或手段,打破中西方的界限,最终实现两种文化融合的目的。他认为“:作诗之法须以新材料入诗格律,以其他艺术规矩,遵循之。”刘半农的这些主张不但表现在其诗歌的创作中,而且也表现在诗歌的翻译之中。他反对不同艺术门类在表现艺术上的混淆,认为其是“灭其本质”,而是应以诗歌的载体(语言文字)出发,以定诗之性质。为此,他的“诗不可译”观点正是基于对中西诗歌语言形式的精深了解而提出的。另外,刘半农通过翻译引进了“她”、“它”等词语,并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翻译及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已经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与肯定。同时,他还非常重视源语及“译入语”之间的转换。总之,刘半农先生翻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了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为新文化运动开辟道路,实现“针砭时弊、启发民智”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西方不同文学体裁的翻译,打破中国传统翻译方面的陈旧,以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律.从翻译他者到建构自我———刘半农外国诗体翻译借鉴[J].贵州社会科学,2009(9).
  [2]张旭.刘半农早期英诗汉译活动考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3]魏兴.刘半农的外国文学翻译概述[J].中华读书报,201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