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图式理论指导下闽台信俗文化的翻译

来源:未知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22-07-05 共6499字

  摘    要: 闽台信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多样性、交流性和复杂性等鲜明的闽台文化特点。随着海西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闽台文化作为一个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走向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因此,从图式理论的新视角对闽台信俗翻译做出深入研究,使其译文达到图式理解上的功能对等,以期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为促进“闽台信俗IP”增值服务。

  关键词 :     图式理论;信俗文化;外宣翻译;

  闽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闽台民间自发形成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闽台信俗是闽台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复杂的文化特点,其林立的宫庙、成百上千的神灵、神圣庄严的宗教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形成了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交流——信俗文化旅游。作为热点旅游资源,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结合闽台信俗文化的特征,从文化图示理论的视角分析闽台信俗外宣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闽台信俗文化的特征和外宣翻译

  (一)地域特色鲜明。

  闽台两地一衣带水,人民同根同源,历经历史的演变和人文的变迁,形成了海峡两岸独具特色的“闽台文化体系”。清代以前,台湾属于福建管辖,因此与福建地区血脉相连,构成了”五缘六求”关系。近年来,闽台民间文化交流、信仰交流、旅游交流日益密切,族谱对接、认祖归宗活动亦更加频繁。

  (二)表现形式多样。

  闽台民间信仰活动是一种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的宗教文化,常以民间自发组织,多种多样的大型祭仪祭典活动形式出现。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保生大帝圣诞”庆典,除了原来的“敬香朝拜”、“绕境巡安”、“过火表演”之外,还出现了大鼓凉伞、舞龙舞狮、音乐舞蹈等文艺表演以及中医义诊和讲座等,海内外善男信女慕名而来,寻根溯源,影响甚广,并取名“保生慈济文化节”。此外,还有“妈祖文化节”,“圣王文化节”和“关帝圣君民俗文化节”等亦很有影响[1]。

  二、闽台信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和重要性

  闽台文化作为一种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兼具娱乐审美、团结凝聚、文化传承和旅游事业等强大的社会功能,影响力日益扩大。闽台两地官方均认识到,民间信仰已形成一股强大的信仰力量,是联结两岸的一条重要的精神文化纽带,因此非常重视一些影响较大的神明庙宇及节日庆典的举办和宣传。在涉及闽台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宣传文本的翻译时,如果翻译不当,就无法突出闽台民间信仰独树一帜的精神内涵,也无法展现闽台信俗文化的深厚魅力,也就难以达到文化输出和冲击的目的[2]。

  三、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闽台信俗文化翻译

  (一)图式理论与闽台信俗文化翻译。

  1.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Kant)于1781年提出的。1980年和1983年,人工智能学家D.E.Rumehart和P.L.Carrel把该理论加以完善并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用它来解释外语学习和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图式阅读理论认为,学习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1anguage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这几种图式与语篇的语言、内容和表现形式共同协调、交互作用,最终实现对语篇的理解。
 

图式理论指导下闽台信俗文化的翻译
 

  语篇是由各种抽象的语言符号组成的。语言图式是指读者以足够的语言知识为基础,经历了从“意义支持”到“意义建立”阶段,最终领会到作者所输出的语言信息。因此,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图式的空白或欠缺都会阻碍读者对篇章理解。“内容图式”指与语篇主题有关的内容熟悉度或以往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即使读者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但却对内容不了解,依然难以理解其内涵。“形式图式”是指篇章体裁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不同语篇体裁形式、组织结构和框架都不尽相同,因此,特殊的表达形式能够实现特殊内容的信息传达。总而言之,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图式翻译”。“语言图式”是阅读的工具,“形式图式”可以让人知晓其语篇逻辑,读者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读者的猜读推测,读思结合可以弥补“语言图式”的不足,加深对篇章的兴趣。而“文化图式”可以使读者脑中形成区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易于理解文化内涵[3]。

  2.跨文化差异在图式上的表现和翻译困难。

  语言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文化交流。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尽可能地做到意义转换,使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以实现语言外壳下的文化内涵输出。闽台文化的独特性在跨语种翻译中不可避免发生局部文化交叉、碰撞和冲突,给翻译带来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图式空缺。

  图式空缺指的是源语言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语”或者“对应语”,不能实现“文化图式对应”。例如:闽台信俗文化中有些词语翻译时,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如祈福常常用粽子、竹笋、萝卜、菠萝等特定果品祭拜并点上光明灯,这些行为对于西方人来说属于“空白图式”,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因此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要谨慎处理,可采取“意译”或者添加“注释”等方法,充分揭示“语用意义”,才能使读者了解源语独特的文化现象[4]。

  (2)图式冲突。

  图式冲突是指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汇的深层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或者相反。对于该情况,可以采用交叉对应法,即利用目的语所能够被读者理解的“文化图式”表达出来。如,城隍爷常被翻译成Chenghuangye(Town God),土地公被称为“福德正神”,常被翻译成Tudigong(the Lord of the Soil and Land)西方文化中,God指的是三位一体的神,Lord来源于希伯来语,意为主宰者,首长。

  (二)闽台信俗外宣翻译方法。

  在信俗文化的翻译上,为了使译文通俗易懂,通常多种翻译方法并用。笔者针对某外宣译本,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翻译方法进行了修改,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1.音译加注。

  有些词汇属于闽台信俗中独一无二的特殊用词,特别是关于历史人物方面的,它所表达的文化图示在另一文化中是缺省的,外宣翻译中较有效翻译方法就是音译加注。

  例1: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闽台民间认定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朝廷有祭天的礼仪,民间就利用这一天来祭天。

  译文:I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accepted that the birthday of God of Heaven, falls on the ninth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so that people worship the Emperor of Heaven on this day.

  译文采用直译法把“天公”译成God of Heaven.在西方God指的是三位一体的神,即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而在闽台的民间神明系统里,天公是玉皇大帝,天公祖,为中国最高神只。如果照搬硬译成God会产生“图式冲突”,可音译加注为Tiangong (Emperor of Heaven),known as the Jade Emperor.

  例2:正月十三也是闽台两地祭祀关帝的日子,各地的关帝庙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演戏娱神。还要迎神出庙,周游街巷,谓之“出巡安民”。当天若下小雨称为“关刀水”,被认为是“关公磨刀”,属吉兆。

  译文:The 13th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also dedicated to the God of War, Guan Yu, Temples all around will hold a ceremonious fiesta with performance to please the god.Besides, the god will be invited out of the temple and roam around the streets.In case of light rain on this day, it is believed to be a propitious omen, for people think the rain as “Guan Yu is sharpening his broadsword”.

  译文把关羽翻译成the God of War.关羽在道教中被尊为武财神。目的语读者只能从隐含意思中推断出闽台泛神论的概念,并不能知道关羽生平。在翻译中,应该补充对关羽信仰的崇拜来自于人们对美好品德和人性的赞扬,使得目的语读者对文化背景和思想意义图式与源语图式相匹配[5]。而且译文把“关刀水”翻译成“Guan Yu is sharpening his broadsword”(关羽磨刀)未免过于生硬牵强。如果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Guandi (Guan Yu, a famous generous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also be regard as the God of War and God of Wealth。若译为for people think the rain as “Guandaoshui”,the water used for sharpening his broadsword by Guanyu, 通过文化补偿,让目的语读者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形成正确“文化图式”,了解到在闽台文化中,生前有德受到人民敬重的人,死后亦可以受封成神。

  同样采用音译加注的还有:妈祖,译为Mazu(Goddess of Peace on the sea);开漳圣王译为Kaizang Shengwang(a holy King who developed Zhangzhou);大道公译为,Dadaogong(an excellent doctor in Song Dynasty, regard as the God of Life Protection)这样不仅能把神只的名字讲清楚,讲出功能,还成功避免了图式空白和图式冲突。

  2.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法较音译而言,是对原语最大程度的还原,能够更成功地输出语篇图式。因此在翻译中,应先依据原文的层次和句子结构,采用直译再添加注释进行文化补充。

  例3:在闽台地区,张飞被尊称为“二王公”、“张桓侯大帝”。每年正月初九上午九时许,善男信女舞龙舞狮、舞动大鼓凉伞,进行踩街祈福。

  译文:In Southern Fujian, Zhangfei is called Erwanggong or Zhanghuanghou-Da-Di respectfully.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Zhangfei occurs in Taiwan as well.At around 9 am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Dances of dragons and lions as well as dances of big drums and parasols are performed while parading through streets with blessings.

  译文在翻译中直接把张飞音译Erwanggong和Zhanghuanghou-Da-Di, 没有清晰说明张飞的生平和祭拜他的原因。三国蜀汉时期,当时驻守在南阳的大将军张飞体恤民情,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张飞死后,民众为他塑金身,建庙宇进行敬奉,祈求保平安,驱凶避邪。建议此处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译为the duke of the second king(Zhangfei, a famous generous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补充讲明了张飞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名将军,尽管西方国家有也伯爵公爵等职位,但是还是与中国的“候”和“王公”不一样,属于文化图式缺失,可用直译加文化补偿的方法来输出文化图式。这些音译的历史人物名称经过长期传播,随着知名度在全世界的提升,以后可能就不再需要文化注释了[6]。

  例4:闽台称织女为“七娘妈”或“七星娘妈”,传说她心灵手巧,能织无缝天衣所以七夕陈设香烛、瓜果、胭脂、香粉等于庭中祭牛郎织女,或全家围坐看牛郎织女相会。

  译文:In Minnan and Taiwan area, Zhi Nv has been addressed respectfully as“ the Seven Star Goddess ”.On the night of the Qixi Festival, people make offerings, such as red candles, fruit, rouge, face powder to worship, or they may sit around and enjoy the sight of the meeting of the two lovers.

  译文采用音译的方法,把织女翻译成Zhi Nv会让目的语读者无从了解,为了清晰地说明织女是女神,应该使用直译加注法译成Girl Weaver(a goddess, cloth she weaved with needle was seamless),更容易传达目的语图式,使得读者大脑中再现织女心灵手巧,能缝无缝天衣的图像。译文中采用音译法把七夕节译成Qixi Festival, 笔者认为也不够精确。根据图式理论,不同语言的族群之所以能进行沟通和交流,是因为有相同的图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共享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因此,可大胆地把七夕节用直译加注的方法翻译成Chinese Valentine's Day(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on the 7th day of the 7th lunar month)。这样,无论从语言结构还是语意背景都让目的语读者明白,对织女的信仰起源于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浪漫的情人节。

  3.意译加注。

  例5:随着踩街结束,庙会的重头戏“抛张飞”正式上演。村民们先将张飞神像抬到村里的祖厝进行“犁张飞”,身穿蓝色长褂的年轻小伙抬着高约七尺、黑脸膛的张飞神像疾速地奔跑,后面还跟着一支马队,意为再现当年张飞驰骋疆场的气势。“犁”过数番后,村民们径直把张飞神像“犁”进祖厝。

  译文:Following the parading performance, Zhangfei statue is carried to the ancestral hall of the village.Young men in on blue Chinese gowns, carrying a Zhangfei statue that tops 7 feet, plough back and forth as soon as possible before running right into the hall.

  译文把“犁”直译成plough, 意为耕,翻田松土的意思。这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并未添加注释。目的语读者会觉得云里雾里,原来这讲的是祭拜张飞,怎么后面又来个翻田松土呢?造成了“图式冲突”。笔者认为,此处“犁”应翻译为,plough(as Minnan dialect“plough”is pronounced “lei”,homophone meaning rushing forward quickly, going on the rampage)。通过加注,形象地再现throw-up Zhangfei的场景——快速猛烈地抬着神像冲进神庙,忠于源文要展示的信俗所指文化图式。

  又如,闽台百姓在中秋夜拜月神,贡品中有米粉芋祈求好职业,俗谓“食米粉芋,有好头路”。若把“食米粉芋,有好头路”简单省译成Among the offerings, taro is very important(芋头在贡品中是必不可少”,)就不能清楚表达闽南文化内涵,造成了图式空缺。应该是采用意译的方法,试译为taro(asMinnan dialect“taro”is pronounced “O’tou”,homophone meaning finding a good job),让目的语读者领会到供奉“芋头”是为了祈求能够找到好工作。

  4.脚注辅助。

  闽台有些信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并且只言片语解释不清,应在文中用采用加注的办法,可能会使得译文冗长啰嗦,所以可在语篇后面加脚注方法进行文化补偿。

  5.图像辅助。

  闽台民间信俗独具风格,满足国外游客对异域信俗文化的需求。但有的信俗仅靠语言难以呈现其信俗魅力,“古傩舞”,“磕尪”,“蜈蚣阁”,“宋江阵”,“抛张飞”,“三公下水操”,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信俗,在外宣翻译时,除了基本讲解,还必须通过添加图片和视频来辅助读者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四、加强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的措施

  闽台地区宗教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宗教类景区众多,闽台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变“文化遗产”为“文化资产”,促使产业化升值;从而加大跨界合作,加快区域文明提升。将有浓厚闽台特色的信仰文化翻译出来并非易事。根据图式理论的原则,译者必须依照翻译目的,在考虑目的语读者接收信息难易的同时,英译时尽量忠于源文民间信仰文化的涵义,以期加强闽台文化对外国民众吸引力,扩大外宣领域,是文化创意旅游值得开拓的内容。

  (一)增强香橼信仰交流。

  持续办好闽台文化旅游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创新网上“云交流”形式,推动祖地寻根、祖庙交流、族谱对接;加大祖地文化非遗项目申请宣传力度,适时组织祖籍地文化旅游活动;开展民俗信仰交流和联谊活动,支持“关帝庙”、“玉二妈”、“妈祖”等民间宫庙对外交流,增进两岸民间交往,促进沟通和理解;扩大对外影响力。

  (二)多渠道收集好声音、好故事。

  丰富视频、音频、图文材料,用好用足闽台文化展览馆、纪念馆的名牌子,进一步彰显东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缘,扩大闽台两地交流;优化组合各类对台文化宣传品牌活动,努力实现活动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交流常态化。综合运用视听会媒体传播平台,采用中英文方式,拓展对外宣传渠道。

  (三)推动闽台青年往来。

  制定台湾学生、青年到东山学习就业、研学旅行等专项计划;积极帮助解决创业创新创造中遇到的困难。搭建闽台人才交流平台,多渠道推动台湾多层次人才引进,共同发展闽南文化创业产业。

  (四)打好南岛语族品牌。

  用好南岛语族起源地这张对台文化交流牌,联合省博物院筹建南岛语族(东山)科考基地,向国台办、国家文物局申报“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邀请美国、澳洲、南太平洋岛国的专家学者到漳州东山举办世界南岛语文化论坛,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玲玲民俗文化翻译中的缺首与补偿一武陵山片区侗族饮食 民俗翻译个案研究[J]民族论坛, 2016,10:74~77
  [2]万正发文化旅游视角下梅山民俗文化英译策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10:125 ~ 128
  [3]斐,曹娟,何艳基于文化图式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翻译探索[]长江丛刊理论研究, 2016,2:48 ~ 50
  [4]朱娟,王全瑞.图式理论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阐释[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54~ 55
  [5]段凌平.试论闽南与台湾神明的构架系统[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1~5
  [6]段凌平试论闽台医神旅游资源成因与开发[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5:41 ~4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