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汉语隐喻的使用特征及其英译方法(2)
来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作者:胡春雨;谭金琳
发布于:2017-03-08 共9460字
(3)面对这些新形势新变化,本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抓好经营管理各项工作,总体保持了盈利增长、业务发展、结构优化、风险可控的稳健态势,资本、资产、质量、效益、市值、客户存款等指标居于全球金融同业领先地位,向广大投资者和全社会交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答卷。
2013年这张新考卷在等待我们用勇气、智慧和实干来作答。
答卷隐喻贯穿全文,将工行比作考试作答的学生,而投资者和社会则是试卷的审阅者,生动地体现了工行对投资者的尊重,有效拉近了和目标读者的距离,强化了致股东信的人际意义。
四、汉语致股东信中隐喻的英译
对于大多数译者而言,对等是翻译的目标。Catford(1965)认为,翻译对等是经验现象,并界定区分了语篇对等与形式对应两个概念。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观来看,“译文要尽可能地体现(再现)原文的语境,并从元功能的几个方面寻找与原文相近的对等”(黄国文、陈旸,2014:101)。不同语类(genre)对翻译功能对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黄国文,2015)。为了实现致股东信这一特殊语类的翻译目的,译者需要对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语境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背景、翻译动机等各方面因素,对译文进行适当改编简化等。
中国企业致股东信的英译本除了要实现传递信息、构建企业形象等基本功能外,更要最小化文化差异对目标读者的影响,成功说服现有及潜在的国际投资者,建立良好的董事长与股东的关系。具体到隐喻翻译方面,认知文化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既有来自体验认知的共性,又 有 因 社 会 文 化 不 同 而 产 生 的 变 异 性(K?vecses,2005)。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目标读者与源本读者对致股东信中隐喻的识解差异,影响目标读者对整个致股东信语篇的理解,从而影响致股东信功能的实现。本文将参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观,探讨译者如何通过各种隐喻翻译方法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工商银行2006-2015年间致股东信中概念隐喻源域涵盖西方传说、经济学术语、中国棋文化、中医、诗歌等,翻译方法可归为三大类:直译法、改译法与零翻译。
1直译法
对于中外文化中所共有的隐喻,译者往往采取直译法,保留隐喻表达。在工行中文致股东信中也不乏将中外文化相结合的隐喻现象。例如:
(4)回首,在新世纪头十年,本行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从世界金融舞台的边缘走向了前台,迈入了国际领先大银行之列。
Looking back at the first decade in the newcentury, the Bank, like a phoenix reborn inflames, has successfully went into the spotlightfrom the edg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tage,becoming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banks.
“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来自于西方神话中的不死鸟传说,这一表达在中国较为常见,隐喻义也为目标读者所熟知,译文与原文读者对这一隐喻的经验识解不存在太大差异。通过这一隐喻原文生动表现了新世纪头十年工行的发展历程,结合后文中的“走向”、“迈入”等隐喻,实现了致股东信拉近企业与目标读者距离的作用。译者采取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隐喻表达,从而实现了该隐喻的元功能对等。
(5)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让我们张扬梦想的风帆,开启三十而立之后的再次出发,乘长风破万里浪,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蓝海。
Boundless is the ocean where we sail withthe wind.Let?sset sail of dream to start anotherjourney at thirty, embrace the wind and wavesand head for a greater blue ocean.
该句位于致股东信末尾对企业未来展望部分,句中多个隐喻协同作用使语篇衔接,传递出工行积极开拓进取的坚定信念,增强了股东及投资人对工行未来发展的信心。“乘长风破万里浪”出自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处表达了工行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砥砺前行。文学诗句隐喻新颖活泼,给读者以阅读享受。而“蓝海”一词是经济学名词,出自W. Chan Kim和RenéeMauborgne所着的《蓝海战略》,喻指未知的市场空间,与前句乘风破浪的意象相融合。译者选择了直译法,保留了句中隐喻,概念层面没有出现冲突,整个句子逻辑连贯,实现了译文与原文中隐喻的概念、人际及语篇功能对等,较好地传递了概念隐喻义。
2改译法
“改译的使用出现在译者遇到文化不对应的情况,改译的需要则是来自于源语和目的语的对等。”(詹成,2011)汉语中的隐喻表达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英文隐喻表达,则应力争实现概念层面的对等,传递其背后的隐喻义。除了直译以外,译者并未将中文致股东信中的隐喻全部保留到英文版本中,而是舍去概念隐喻,直接译出其蕴含的隐喻义,或用目的语中意义相近的隐喻进行替换。本文将译者选取的这种方式称为隐喻改译法。面对致股东信中五花八门的文化特色隐喻,改译法是最直接且最频繁采用的翻译方法。工商银行致股东信中借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隐喻。例如:
(6)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世界各国正携手应对危机的努力,意识到了危机也蕴涵着的重大历史机遇,感觉到了冬天里春的讯息,我们对中国经济和本行的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However, we have witnessed the joint effortsmade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spond tothe crisis, and we realized that significantopportunities lie at times of the crisis and sensed apositive note in this cold winter.
2008年正值次贷危机,全球各国经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打击,此处将经济危机喻为寒冷的冬天,并表示来年会有如春天般的积极形势。原文运用季节隐喻而非直白地描述经济危机,避免在一句话中反复强调“危机”这一消极意义的词汇,体现了隐喻能够实现作者刻意选择的人际意义。译者同样选择了不直接表达危机,而保留了冬天的隐喻表达,直接将“春的”译为positive.改译法不仅是为了实现原文与译文人际功能对等,更与中西方文化对季节隐喻的理解差异有关,直译无法实现原句的概念功能对等。中西方文化对春和冬季节隐喻的理解有相同之处,春都是积极、希望的象征,而冬则意味着万物萧肃的绝望。但在西方文化中冬的绝望多了一层含义,正如Shelley《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所言,冬天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的信息。译者考虑到这一层识解差异,只在译文中直译冬天这一概念隐喻,保持语篇连贯,并确保译文隐喻与原文保持概念功能对等。
(7)我们在冬天里积累能量,迎接春天的到来!我们更在冬天里成长,傲雪迎风、不断发展壮大!
Despite the hug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e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gathermomentum to welcome the global economicrevival.
例(7)承接(6),将季节隐喻作为一种语篇策略,不但使语篇按照一定的隐喻框架展开,而且通过隐喻概念的延伸在语篇中形成了系统的词汇衔接关系,增强了语篇连贯性。由于汉语本身虚中带实的特点,中文致股东信常运用诗句、成语或排比、夸张与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企业发展愿景,用富有激情的口号标语式表达影响读者。原文在例(6)之后介绍了工行即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增强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例(7)中同样用季节隐喻,译者却把原文中的隐喻弃而不用,采用改译法,直接把“冬天”译为financial crisis,将“春天”译为economicrevival,并略去了后文的“傲雪迎风”,既表达了企业直面经济危机挑战的信心,又弱化了中文致辞的口号痕迹,使译文更加简练,既表意完整,又符合目标读者阅读习惯,不会出现概念理解偏差,实现了隐喻元功能对等。
原文出处:胡春雨,谭金琳. 汉语致股东信中的隐喻及英译研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01):25-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