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是如今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改革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构更是国家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最佳角度。本文整理了8篇专业的“和谐医患关系论文”以供医学行业者研究。
和谐医患关系论文(最新8篇)之第一篇:多维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摘要:2019年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第十一年。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 再次重点提到医患关系话题。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直是医改中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自然辨证理论等马克思哲学基本观点, 从医生、患者、医院等多对象出发, 深入剖析了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及问题所在, 并进一步从哲学、宏观和微观多个视角提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哲学,宏观,微观,和谐医患关系
1 医患关系的内涵
医患关系, 从字面来看指医和患之间的关系。从普遍意义来讲, 即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 患方为了满足诊疗的需求而与医方自愿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自古而有之, 是伴随着医护工作者在医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1.1 哲学视角
从哲学视角看, 医患关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基本属性相互依存,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 必须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 学会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医生和患者两者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却有共同的目标结果, 在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中, 双方均需要主动改善关系, 做到相互理解和配合。
1.2 宏观视角
从宏观视角看, 医患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对于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变量均直接或间接影响医患关系;另一方面, 医患关系也影响到医疗行业的发展、社会大众和舆论的导向, 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1]。
1.3 微观视角
从微观视角看, 医患关系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医患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 “医”是指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人员在内的医疗服务群体, “患”是指包括患者及亲属, 以及其所在的工作单位等。除了狭义的“医”和“患”, 医患关系的参与者还包括政府部门和社会媒体等群体。
2 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
医患关系不仅是医和患之间一种服务产品的买卖关系, 进一步从实质上来看, 是病人在身患病痛时将自己的生命权、健康权所进行的委托, 是对双方同样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
2.1 医患关系的基本现状
我国近年来医患关系不容乐观, 医疗纠纷频发, 部分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医疗暴力事件。2011年9月15日, 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血案, 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一名患者连砍十多刀, 身负重伤。2018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部发生一起恶意伤医事件, 医生头颈胸部严重损伤、肠道破裂、腹部大血管断裂。2014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 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医院从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 住院区、就诊区、办公区成为医院场所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高发区。2016年典型暴力伤医案42起, 致60余医务人员伤亡。可以看出, 医疗纠纷、医患纠纷都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医患关系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紧张的状态, 甚至发展成为职业伤害。
2.2 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
2.2.1 医疗机构的逐利性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015年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支出的比重为9.2%, 医疗机构迫于财务压力, 不得不以计划经济下的身份和体制应对市场化的生存挑战。一生受制于逐利的大环境以及对自身收入因素的考量, 往往对患者施行过度检查和治疗, 导致医疗费大幅上涨。我国医疗市场化改革致使医生将自身经济利益置于患者之上, 导致医疗行业的公益性逐渐削弱。
2.2.2 医师对患者的服务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的医师对待患者的服务意识不强, 缺乏对患者权利的尊重。在医疗过程中未能真正将患者置于平等地位, 并就医疗方案进行沟通和解释, 以充分尊重其知情权。所谓的知情同意书, 不过是作为将来可能招致诉讼的证据, 并不能体现对患者自决权的尊重。另外, 大多数医师缺乏对患者心理健康的疏导, 医疗服务态度较差, 不满足服务角色扮演的要求。有调查表明, 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患者不满意事件中服务态度差占比超过50%, 居于不满意原因中的第一位[2]。
2.2.3 患者权利意识高涨
由于患者权利意识的高涨, 医疗纠纷诉讼数量急剧增加。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患者由于疾病治愈的期望值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疾病也在不断变异和升级。患者由于缺乏对医学和疾病的科学认知, 以至于对医疗结果产生过高期待。同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患者权利意识不断高涨, 进而导致医疗诉讼激增。2016年全国医疗纠纷10.07万件, 法院受理的医疗纠纷案件达21, 480起。1医疗纠纷的存在, 不仅严重影响医院诊疗活动的开展, 也破坏公共医疗秩序的稳定, 也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3 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成因
2.3.1 医疗资源不平衡
我国医疗资源一直供不应求。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 2007年到2017年我国医院诊疗人次从17.8一次上升至34.4亿次, 增长近一倍, 需求持续增长;而千人执业 (助理) 医师从1.58人增长到2.44人, 增长一半左右, 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在总体医疗资源不足的状况下, 分布不均的医疗资源加剧了医患矛盾。2016年公立医院执业医师数量141.94万人, 占医院总执业医师比维持在80%以上, 医疗资源主要掌握在公立医院;2017年城市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87.54张, 农村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41.87, 城市拥有的医疗资源超出农村2倍;2017年北京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113人, 西藏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49人, 2医疗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也不均衡。
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体现在城乡、公私属性、省份等多个层面, 这种不平衡带来的患者无序流动, 是部分医院超负荷运转的深层次原因, 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最根本原因。
2.3.2 医疗制度不合理
公立医院的使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廉价、安全、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但是近些年医院逐渐偏离公益性的本质, 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 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 导致管理体制混乱, 导致监管不善甚至公益性淡化。此外, 卫生行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长期落后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未能给医患双方矛盾的正常解决提供制度保障[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 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2017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长率达12.9%, 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仅9%, 医疗费用成为居民重要的支出之一3。经济成本的增加, 使患者对医患关系期望更高, 加速了医患关系的恶化。
2.3.3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任危机
在社会整体公信力下降、诚信缺失的大背景下, 医方与患方在具体交流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快很容易被转化为信任问题。从医务人员方面看, “举证倒置制度”给医务人员很大的压力, 有些医务人员会采取“防御性医疗”措施, 患者就医的成本增加;职业的高风险性和低劳动报酬对比, 医务人员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造成心理上失衡。从患者的角度看, 一方面, 由于缺乏医学基本知识, 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期待过高, 无法客观看待医疗服务效果。另一方面, 患者的消费维权意识提高, 错误套用“顾客是上帝”的商业口号, 稍有不合适就容易造成医患纠纷, 甚至常常采取漫骂、殴打等野蛮方式维权, 更有少部分患者出于某种不良动机, 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
3 多维度探讨医患关系构建
当前, 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疗纠纷急剧攀升, 寻求如何改善目前恶化的医患关系, 实现医患和谐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和哲学命题。
3.1 从哲学视角出发加强医学伦理建设
哲学的生命观认为,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疗不只是进行疾病治疗, 只有做到高度重视生命, 医生才能理解生命和健康的价值, 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正确对待医患关系的问题。在医疗服务中, 要以人民利益至上, 提高人民在就医层面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幸福感。德国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 (Albert Schweitzer) 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 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要求给予每一个生命以尊严和关怀。目前社会大众对于信仰的危机, 致使患者对医方寄予了更多的精神慰藉需求, 医方应当立足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积极构建人文式医疗服务体系。
医学, 是以医学科学技术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 为此, 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科知识。同时, 医生还应当具备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 在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的同时, 以病人为中心, 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 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要强调树立从医者的品德, 真正做到“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当一个“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3,4]。
3.2 从宏观视角出发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和谐的医患关系, 以完善的机构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为前提, 充足的财政投入和医疗保障为要素, 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
政策方面, 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医疗信用管理机制, 制定医疗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 发挥政府宏观的指导作用。如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2017年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 对于医院的人文精神、医务人员的服务用语规范和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此外, 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评价体系, 形成政策制造、行业自律、民众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政策和规定执行中, 政府部门也要起带头示范作用, 对医德败坏的人员不姑息、不包庇;对于无理取闹、采取不正当理由或不正当方式的“医闹”行为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
财政方面, 医疗服务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医院的主要使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促进医患关系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医院重新回归准公共产品, 让医疗费用降下来。为此, 政府要加大对医疗服务行业的财政投入, 促进医院财政的公开化透明化, 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 实施适当的配套补贴政策, 让医院逐步回归公益属性, 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宣传方面, 对医患关系的误解是许多矛盾的来源。为此, 政府要广泛宣传法律法规, 提升患者的法律意识, 引导其通过合法渠道解决医患纠纷;同时, 还应当重视医院的人文环境建设和医生的医德医风培养方面的宣传活动。只有建立起诚信的社会环境, 才能构建起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
3.3 从微观视角出发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3.3.1 医方角度
建立和谐的诚信氛围, 要建立高素质的医疗队伍。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构建高质量的医疗队伍。医院要深化继续教育工作, 在日常管理中将广大医护人员医德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放在同等高度, 努力促使医务工作者形成对自身工作地合理认识, 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督促他们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 加强人文关怀。
医患沟通的渠道和纠纷解决机制同样重要。医院可以设立专业的医患沟通部门, 专门负责协调各个部门, 组织各个部门的培训和考核, 并且进行评估。此外, 还应当健全纠纷解决机制, 负责医疗事故保险、事件调查、纠纷解决、事后回访等事项, 妥善解决医患纠纷, 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5]。
3.3.2 患者角度
患者应提升自身的医疗素养, 了解常见疾病、医院和药品, 加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做到理性就医, 诚信就医,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治。患者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科学意识和道德素养, 尊重科学, 实事求是, 在就医过程中主动和医方进行沟通, 解决问题。此外, 患者还应当积极寻求官方渠道的帮助, 比如医院的医患沟通部门、医患纠纷解决窗口等, 切忌使用暴力手段维权, 用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出努力[6]。
3.3.3 媒体
媒体作为医患之间的传递者,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 也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对于医疗服务个案, 报道要忠于事实, 不夸大其辞,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 媒体还应当积极教育社会公众, 使其了解患者这一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医疗风险的客观存在, 以及维权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时代精神, 为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贡献力量, 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7]。
结语
医疗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国民长期关心的热点话题, 而医患关系问题又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焦点问题。从哲学、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 分析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并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文力图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医患关系这一复杂社会问题的重新审视, 对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成因、内涵及本质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期待能够为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点理论参考。当然,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它的形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主客观因素, 也取决于各种因素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任重而道远。但是, 只要有国家的坚定决心和政策导向, 有社会、政府部门、医方、患方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 以诚信为出发点, 以共同追求医疗和谐、医患和谐为目标, 相信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就不会再是一个难题, 和谐社会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陈雪媛.社会工作视角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J].学理论, 2016 (08) :102-103.
[2]林雅, 叶阿琴, 谢枫, 等.医院服务回访中不满意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 2016, 33 (06) :18-21.
[3]亓英华, 朱浏琳.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9 (06) :84-85.
和谐医患关系论文(最新8篇)之第二篇: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摘要:该研究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全国多家综合性医院的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导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增加进行归类和对比。对医患之间为何缺乏信任、缺乏理解及医务人员面临的执业压力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医患关系,法治管理,沟通
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医患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医疗事业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府的责任意识、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医方对利益的追求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患纠纷明显上升[1]。当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非常复杂, 如何彻底的解决医患纠纷和矛盾不能从某一个个例来来分析, 应该从医患双方、医疗保障体系、医疗卫生现状、社会环境等全方面剖析。要构建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 一方面要注重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 避免因为沟通不畅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要在全民范围内增加医学知识科普力度, 以提高百姓防治疾病能力, 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有利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 有助于和医生有效沟通, 避免误会。总的来说只要存在医疗服务, 就会出现医患纠纷,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来说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提高医护服务质量, 维护社会和谐、昌盛的重要因素。
1 医疗纠纷问题的现状
在医患关系中, 医生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 这一特性使得医患双方容易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 而一旦发生医患纠纷, 一些患者又会凭借人多势众侵犯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甚至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加, 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2]。据资料显示, 自2000年以来, 全国公开披露的被患者杀害的医生多达30人, 且案件呈逐年递增现象,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政府不断加大治理力度, 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防治、及时处理医疗纠纷,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患者就诊人数的增加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 医患关系紧张、“非典型”纠纷案件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例如, 该院随着门诊量的逐年增加, “非典型”纠纷案件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今年各种电话投诉、网络投诉就有30多起, 呈明显增多趋势。纠纷案件主要引因是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政策的不知情、不理解进而迁怒于医院和医护人员, 导致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而更多的是非正当理由的投诉纠纷, 如:“一男性患者持本人的医保卡要医生给开妇科药品遭拒绝后, 投诉”“一患者办理转院手续需分管院长签字, 可来办理当天正好分管院长因会议不在院, 患者便大发雷霆大骂医院, 投诉”等等, 从而引发一些不安定因素, 先后有3起纠纷报警处理。
2 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医疗机构因素
(1) 医疗机构个别医护人员在服务水平、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欠缺, 从而达不到患者的心理期望值, 以及在医疗纠纷引发早期, 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 医疗纠纷发生后, 又因缺少法律、心理、社会学知识, 从而使纠纷得不到正确处理, 诱发事件扩大化。一旦有恶性化倾向时, 医方往往束手无策, 多请保安人员介入, 又加剧了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当恶性医疗纠纷发生后, 在整个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 医疗机构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 医患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 医务人员不能适应现代的医疗服务模式, 只把疾病治疗放在第1位, 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 服务意识淡薄, 人性化服务做的不到位。有时候因言语用词不够准确, 是患者产生猜疑和误解
2.2 患方因素
(1) 患者及家属匮乏医学常识, 对疾病的转归、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现象不理解, 信息不对称,(2) 就经济因素, 一些困难群众和下岗职工, 对医疗费用及其的敏感, 医疗知识欠缺的他们。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 把医疗工作简单的视为商品等价交换, 往往针对医疗服务价格问题, 对医务人员抱有不现任态度、小题大做, 甚至无视法律法规而做出一些极端行为,(3) 受经济利益驱使或有意丢弃患者, 逃脱应有责任,(4) 很多患者把就医行为当成了等价交换的商品买卖行为, 从而忽视了医疗工作是一个高风险及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一门学科。
2.3 社会因素
(1) 流动人员就诊人口数增加, 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开通全国异地就医报销程序, 一些就诊人员就诊时缺少医疗费用保证, 增加了医患双方的负担。 (2) 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和反面宣传, 个别媒体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利用公众对医学知识点的相对缺乏和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质的不理解, 小题大做, 强调患者弱势团体的地位而对医院方进行不实新闻, 加剧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 进一步激化了医患矛盾[3]。 (3) 职业医闹掺和医疗纠纷, 以各种形式要挟, 索取高额赔偿。 (4)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1],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 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财政投入占医院当年支出的比重, 省级以上医院在5%, 市县医院一般在1%, 乡镇卫生院在1%~5%之间。据报道, 2003年, 中国医疗总费用6 600亿元, 政府只负担17%, 2/3以上的中国人口要靠自己支付医疗费用, 占卫生总支出的56%, 政府预算支出在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已从1978年的1/3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17%, 而居民卫生支出则从1978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0%以上。2004年12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我国医疗服务成为居民第三大消费。而欧共体为80%~90%, 美国为45.6% (老人、穷人、残疾人全免费) , 泰国为56%。众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古巴、朝鲜、苏丹、缅甸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3 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现有的医疗服务供应严重不足, 引发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议政府在逐步加大对全民医疗保障投入的同时, 要尽早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全覆盖和统一报销模式, 使异地就医能够得到保障。其次是尽快建立集“调解+保险赔付+期内服务+第三方管理”于一身的第三方服务新模式, 与社会征信紧密挂钩, 提高失信行为成本。在医疗损害发生后, 医患双方不直接接触, 避免矛盾激化, 使医务人员从复杂的医患矛盾中解脱出来聚精会神地做好本职工作。
3.2 加快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医院管理, 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 完善和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的环境, 医务人员的仪表形象, 能给患者产生第一印象, 优美的环境给患者增加舒适感;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这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同时, 要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督查, 及时发现医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整改减少安全隐患。同时, 积极推行院务公开, 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 让患者治病更加安心、舒心。加强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一座桥梁, 医务人员不仅要在医疗技术上下功夫, 也要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医患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外, 不断加强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了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依法执业意识和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和正确处理医疗纠纷能力, 法治不仅是患者的武器, 也是医务人的护身符和紧箍咒。医务人员要知法守法, 依法行医,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合法的权益。成立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 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投诉, 及时受理并妥善处理患者的投诉, 有效避免矛盾扩大化。
3.3 加重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一些患者的维权意识有了很大提升, 但法律意识并没有相应提升, 遇到纠纷就采取非理性甚至极端方式来维权[2];一些医护人员也缺乏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在法治的轨道上处理纠纷, 就会使一些医患纠纷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公安、卫生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2012年5月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就医安全的通告》精神, 不断加强医疗机构治安投入, 把医院列入重点治安范围, 不断加大对医闹和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切实维护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切实保障广大患者正常的医疗救治不受影响。
3.4 加强对卫生行业的正面宣传
医院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部分, 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闻媒体在监督的同时, 应加强正面宣传, 多报道一些正面形象, 少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 减少群众对医院认识上的偏见与误解, 促进医患间的信任和理解, 增强广大患者对疾病谱的认知。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及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些问题将会逐步改善。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
[2] 阎升光, 何丽娟, 朱勇.以法治思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人民日报, 2017, 7 (28) :7.
[3]韩冬.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对发展卫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5) :304.
和谐医患关系论文(最新8篇) | |
第一篇:多维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 第二篇: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
第三篇:新媒体视角下的和谐医患关系研究 | 第四篇:医疗意外险在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
第五篇: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 第六篇:医德认同视角下的和谐医患关系研究 |
第七篇: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 第八篇: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诚信服务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