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会话中医生多元身份的建构(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08 共6944字
身份从根本上是一个交际的过程[16],由于机构性话语的特殊性,医生和患者之间原本互不相识,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交距离较远,上例中严医生先是询问对方的年龄、工作等,超出了医患会话正常的话题范围,介入了涉及交际者个人兴趣、爱好和情感等的私人话语,通过介入私人话语,说话人可以预设一种联盟关系,建立起一致性[11],并通过称呼对方“孩子”,自称“阿姨”,缩短了双方间的语用距离,增加了双方的语用亲密度[17],成功构建了和对方较亲密的关系身份,这一身份的构建使患者“愿意听”严医生“说几句心里话”,从而为严医生实施劝说这一言语行为选择了适切的身份视点,不仅有效化解了一场医患冲突,还维护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上例对话发生在调节医患冲突时,医生在患者面前有意建构的身份。
在临床或门诊实践中,医生也可选择适当的身份视点与患者交流,如下例。
医生:这次,我们离第二次做胃镜已经快一年了。对不对啊?
患者:啊。
此例中,医生在指称患者时使用了人称代词“我们”,“我们”属于“群内身份标识语”[18].群内身份标识语“我们”的使用,打破了医生和患者间的对立,试图将医生和患者团结在同一个抵御疾病的阵线,从而拉近了医患间的社交距离[19].
医生:养个女儿就是好。
患者:是儿媳妇。
医生:儿媳妇啊?儿媳妇,我要有个这样的儿媳妇,我就高兴死了。
此例是笔者采集的门诊会话语料,医生在看病过程中,夸奖患者的儿媳妇,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是对患者情感和心理需求的顺应,因为对患者儿媳妇的赞誉即是对患者本人的赞誉,这也符合Leech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20].因此是一种礼貌的交流方式。医患关系本是不平等的,因为医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相对较多,往往在会话中处于强势的一方,而医生对患者的赞誉与表现出的羡慕,提升了患者在会话中的地位,维护了患者的积极面子。
上述两例中医生都建构了关系身份,对医患关系表现出和谐-增强取向。
医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表现在问候语与寒暄语的使用上。所谓“患者”,即身患某种疾病之人,一般不会带着好心情去医院看病,如果医生在看病前能客气地与患者说声“你好”,用关切的语气询问“哪里不舒服啊”等,不仅可以化解患者看病前的紧张,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下例是在一个门诊小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患者的对话。
患者:您好。
医生:你好。外面那个是你男朋友啊?看你们聊得很开心噢。
患者:嗯。
医生:你俩哪里人啊?
患者:我俩是安徽人。
医生:噢。
以上医生与患者间的谈话属于寒暄语。寒暄语是社交谈话的一种[21],医生发起寒暄的目的不在于获取信息,而在于构建和患者间的社会关系,促进机构性任务的完成,因此,寒暄与工作会谈之间关系密切[22].医生在小手术过程中通过构建关系身份,和患者间有意寒暄,转移了患者对疼痛的关注,有效安抚了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医生:要不要换一下(药)?
患者:我听你的。
医生:我建议你换一下药。
医生在给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建构展现其医学权威的职业身份,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保证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此例中,医生在要不要换药的问题上,征求患者的意见,并且使用了“我建议”这样的建议类言语行为。
医生:我给你吃吃药,应该会好的。你吃吃看,好不好?如果吃不好,你也来告诉我一声,好不好?让我知道。
此例中医生的询问“好不好”,是充分和患者商量的语气,并嘱咐患者“如果吃不好,你也来告诉我一声”,构建了和患者间的关系身份。
建议和商量类的言语行为弱化了医生的专家身份,体现医生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不专断不强加,替患者着想以及对患者自主权的尊重,构建了新型民主的医患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身份具有多样性和多层面性,“语言选择预设了身份的可选择性”,并且“一个身份不是简单地从一系列可能性中选择出来而将其他身份丢弃。相反,存在一组共存的身份,但突显程度不同。”[23]在很多情形下,医生不只以一种身份和患者交流,有时会出现多元身份共存的情况,而不同身份的恰当运用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如下例。
医生:脑子缺血,血压这么高,我是不放心的。(量过血压)还是180.
患者:要不要挂水?
医生:能不挂水尽量不要挂水。
患者:他们说高血压每年要挂一次水。
医生:不要听他们说。他们能说对,我就回家了。
上面对话中,医生在描述完患者的症状后,一句“我是不放心的”,既构建了医生的个人身份,表明医生从个人角度对患者的关心与担忧,也构建了和患者间有情感联系的关系身份,而“能不挂水尽量不要挂水”构建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形象。当患者提出“他们说”要挂水时,医生的话语“他们能说对,我就回家了”,则构建了医生医学权威的职业身份。因此,“说话人建构不同的身份是由某一具体阶段的交际需要决定的。身份建构是说话人追求语用平衡,实现交际需要的一种语用手段。”[24]通过建构不同的身份,医生既表达了对患者的关心与叮嘱,又在患者面前展现了自己的医学权威,顺利完成了对患者的诊治工作,增强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取向。
4结语
本文基于身份表征理论,从群体、人际和个体三个层面考察了医患会话中医生身份的建构。研究发现,医生在群体层面主要建构作为医院成员的机构身份和展现其作为专家的职业身份;在人际层面建构意在缩短和患者之间的社交距离的关系身份;在个体层面则建构了医生作为个体具有独特性特征的个人身份。“身份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而为之,具有意图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习惯性的,意识程度不高……”[2]然而,在医患会话中,医生通过在言语上有意选择恰当的称呼语称呼患者、与患者寒暄、尊重患者的选择等策略,建构和选择适切的身份视点和患者交流,不仅有利于医生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利于医患关系的管理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反之,无意的或不适切的身份视点选择则会对和谐医患关系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Garces-ConejosBlitvichP.Introduction:Faceidentityandim/politeness.Lookingbackward,movingforward:FromGoffmantopracticetheory[J].JPolitenessRes-Lan,2013(1):1-33.
[2]BucholtzM,HallK.Identityandinteraction:Asocioculturallinguisticapproach[J].DiscourseStud,2005,7(4-5):585-614.
[3]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J].外语教学,2007(6):6-10.
[4]MckinlayA,DunnettA.Howgun-ownersaccomplishbeingdeadlyaverage[C]//AntakiC,WiddicombeS.IdentitiesinTalk.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8:34-51.
[5]KroskrityP.Identify[J].JLinguistAnthropol,1999(9):111-114.
[6]GrahamSL.Disagreeingtoagree:conflict,(im)politenessandidentityinacomputer-mediatedcommunity[J].JPragmatics,2007(39):742-759.
[7]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5):702-709.
[8]BrewerMB,GardnerW.Whoisthis“we”levelsofcollectiveidentityandselfrepresentations[J].JPersSocPsychol,1996,71(1):83-93.
[9]VanDeMieroopD.Thecomplementarityoftwoidentitiesandtwoapproaches: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analysisofinstitutionalandprofessionalidentity[J].JPragmatics,2007(39):1120-1142.
[10]DyerJ,KellerCohenD.Thediscursiveconstructionofprofessionalselfthroughnarrativesofpersonalexperience[J].DiscourseStud,2000,2(3):283-304.
[11]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言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4):518-530.
[12]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263-267.
[13]Spencer-OateyH.Theoriesofidentityandtheanalysisofface[J].JPragmatics,2007(39):639-656.
[14]Spencer-OateyH.Face,(im)politenessandrapport[C]//Spencer-OateyH.CulturallySpeaking:Culture,CommunicationandPolitenessTheory.NewYork:Continuum,2000:11-47.
[15]Spencer-OateyH.(Im)Politeness,faceandperceptionsofrapport:unpackagingtheirbasesandinterrelationships[J].JPolitenessRes-Lan,2005(1):95-119.
[16]HechtML.2002-Aresearchodyssey:Towardthedevelopmentofacommunicationtheoryofidentity[J].CommunMonogr,1993(60):76-81.
[17]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11(5):25-31.
[18]BrownP,LevinsonS.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107.
[19]刘兴兵。中国医患门诊会话的语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45-46.
[20]Leech.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131-151.
[21]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48.
[22]MayhardDW,HudakPL.Smalltalk,highstakes:interactionaldisattentivenessinthecontextofprosocialdoctor-patientinteraction[J].LangSoc,37(5):661-688.
[23]OmoniyiT.Hierarchyofidentities[C]//OmoniyiT,WhiteG.TheSociolinguisticsofIdentity.NewYork:Continuum,2006:11-33.
[24]袁周敏,方宗祥。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6-59.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