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的一本旷世奇书,从清朝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到现在两百多年间一直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有人称这本小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唯一一本引发了系统全面的学术研究---"红学"的名着。这其中包含了中国礼仪、民俗、医药、饮食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了一幅全面表现中国社会面貌的全景图。现在红楼梦外译仅英语就达 9 种之多,而俄语译本有 3 种,其中帕纳休克有 1958 年和 1995 年两个版本。本文中所分析的是帕纳休克 1995 年版本。帕纳休克是苏联时期的文艺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先后翻译了《三国演义》、《司马迁》、等中国大部头名着,并与人合译了《红楼梦》全本。
一
"痴"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刘志伟在《论"痴"的审美与文化价值》中通过考证"痴"字的文化语义及其在古代,尤其是魏晋时代使用的情况,揭示出了"痴"中蕴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1]
从魏晋时期开始社会中开始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其实质是鼓励人们不要受社会礼俗规矩的限制而要保持纯洁真挚的情感和自我的审美理想。这样的"痴"文化在之后的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如辛弃疾在《行香子·归去来兮》中发出的慨叹"而今老矣,识破关机。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而到了清代曹雪芹更是将"痴"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终写成不朽名篇的曹雪芹之"痴",到时时犯"痴"病的宝玉,再到葬花的黛玉之痴,以及其他种种痴男怨女,可见"痴"字在文中的重要性。根据汉语大辞典对"痴"字的解释有: 1. 傻,无知; 2. 精神失常,疯癫; 3. 入迷,极度迷恋; 4. 谦词,白白地。[2]
人们在对"痴"字的理解中通常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意思,一个是指人愚笨的,不聪明,傻的; 另一个是指人对某事某物某人陷入一种执着当中,只是这种执迷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这与俄罗斯文化中另一个概念非常相似,即"圣愚".圣愚这一概念是一个宗教用语,最早出现在东正教圣徒传中,其本意是"为了基督的圣愚".但是与俄罗斯"圣愚"概念不相同的是俄罗斯文化中的圣愚更多是一种行为方式上的故意为之,是为了基督而做出的牺牲,而汉语中的"痴"通常是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执迷,即"迷而忘返".
二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痴"字共出现了 78 次,根据笔者统计仅在前五回就出现 21 次,因为红楼梦独特的叙述风格,作者在第五回中已经将全书人物的命运结局以诗歌的形式给出,所以可以说在前五回中作者已经用词精准表达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前五回中出现的"痴"人可谓多矣。
既有作者本人(都言作者痴) ,又有僧道圣人(我师何太痴) ,既有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又有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 ,既有痴迷的凤姐,又有各路痴男怨女、情痴情种。本文中仅选取前五回中出现的痴字,对其翻译进行统计分析。
从上文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痴字的意思进行了深层分析,对痴字的不同内涵进行了解读。在前五回中有 4 处出现痴字的句子译者没有进行翻译,而直接选择了忽略,是否是因为所选版本不同的缘故,这有待进一步考证。除此之外的 17 处翻译译者都根据语境选择了不同的翻译处理方法。
首先,痴字从构字法上来看即是一种疾病。"红楼梦中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患有不同的疾病,而这种疾又与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指向痴".[3]从根本上来说痴字的第一本源意义即为病,但这种病又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指精神上的不聪明、不明智。
例1: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4]
(第三回)Едва она произнесла эти слова,как Баоюй,словнобезумный,сорвал с шеи яшму,швырнул на пол и сталкричать…①在此处用 безумный 来表示宝玉在听到黛玉没有玉之后的反应,非常准确,一方面表现了宝玉作为贾母极其疼爱的孙子在贾母面前表现出的撒娇任性的脾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宝玉在听到黛玉没有玉之后反应的强烈,完全不顾礼节,没有克制。
其次,痴字作为傻、憨、无知的意思,虽不及疾病的程度,但仍为不慧之意。此时多译为 глупый,глупец,глупость。
如以下几例:
例 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Заполнена бумага похвальбой,и нет достойной ни одной строки。
И,вместе с тем,слезлива эта речь,претит избыток жалоб и тоски。
Наверно,все,не вдумываясь в суть,заявят: ? Этот автор недалек! ? -Но кто оценит утонченный вкус,умея проникать и между строк?
红楼梦作为一部痴人说梦的奇书,痴字也是理解本书的一把钥匙。在这里把都云作者痴译为 заявят: ? Этот авторнедалек! ? 其中 недалекий 在俄语中是指人有点傻头脑简单的意思,与上文翻译 наверно,все,не вдумываясь в суть(或许,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真谛) 相呼应,表现出了周围人对作者这种行为的不理解。但是这里只注意到了人们对作者的这种不理解不能接受,却不能表达出作者自己心酸无奈的意境。而且此处荒唐言译为 похвальба 也难以表达出作者自谦之意,反而有作者夸大其词,自吹自擂之嫌。
其次,痴字在文中用到最多的时候即为执迷,是对某人某物某事达到执迷的程度,而这种执迷不被普通人所理解。
在红楼梦中人物最不能看破的就是情。周汝昌在自己的着作中提到"晋朝人王导把"不慧"的原义与"有情"结合起来,创造了这个异常有趣的新词---情痴,从此,痴所包含的内容便又加倍地丰富了一大步".[5]
例 5: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第二回)Рожденный в знатной и богатой семье, он скореевсего вырастет распутником; в семье образованной,нообедневшей – пойдет в отшельники и со временемпрославится。
在第一回中作者就借贾雨村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痴的看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痴的看法是矛盾的。既肯定了这些痴情人的多情有义,觉得他们都是聪俊灵秀之人,可是世俗却又无法全然接受他们对情对爱的那种痴迷,觉得实在有悖世俗常情。但是在上文中译者把情痴情种译为распутник,而该词的意思是贪淫好色的人,性行为放纵者,因此实为不妥,这会给俄罗斯读者一种假象,所有情痴情种包括宝玉都是风流放荡之徒,这跟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称颂的痴情、情痴有极大的意境上的差别。欧阳修曾在《玉楼春》中写道: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自诩为痴情人的作者在面对离别时的伤感悲情以及对感情的投入已经完全不关外界的变化,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无疑中国古代的诗人是看重这样一种痴情的。
例 6: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五回)К Вратам Нирваны тот стремитсвой дух,кто просветлен,А тот,кто во грехе погряз,себя теряет он…在文中看破的遁入空门指的是宝玉、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指的是凤姐、元春。在曹雪芹的笔下宝玉可以是痴的,黛玉可以痴,及至袭人、晴雯等也都有痴处,但是凤姐和元春一直是以聪慧着称的,凤姐的聪明伶俐在文中作者着墨颇多。但是正是这种对世俗权力和财富的欲望让凤姐身陷其中,可以说译者在这里完全理解了曹雪芹的意图,因此用во грехе погряз 来对应凤姐沉迷现实世界的权力和财富而最终丢掉了性命。
此外译者并没有局限于"痴"字的以上三个意思,而是根据语境对"痴"字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充分了解了作者的本意,采取了多种翻译手段。
例 8: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一回)И всегда их было очень много,сердобольных дедов юных чад,Но бывало ль,чтоб сыны и внукиправедностью славили свой род?
在此处译者以 сердобольный 来形容父母对儿孙的痴心。Сердобольный 意思为"富有怜悯心的,慈悲的",体现了父母对儿孙的牵挂不舍和爱惜疼爱。译者充分考虑到了此处的语境,没有受痴字原意的局限,而是体会出了作者在此处的用意。
红楼梦的外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帕纳休克在 1949 至1958 年间花了八年的时间来潜心翻译红楼梦,可以说跟曹雪芹一样耗费了大量心血,并在之后不断对该版本进行修改润色,现在的 1995 版本基本就是在其修改的基础上再版的。
作为汉学家的帕纳休克对中国文化可谓痴心一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执着才完成了 120 回全译本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译者对"痴"字的处理,可以发现尽管有些地方灵活地省略了对该字的翻译,但是在大部分地方都很好地传达出了作者在文中的本意,体现了其对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这也为我们今后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伟。 论"痴"的审美与文化价值[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6)
[2]汉语大辞典[K].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胡传吉。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J]. 红楼梦学刊,2006,(04)
[4]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周汝昌。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 北京: 华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