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欧美学者认识到躯干对于运动的重要性,并将核心稳定训练引入了竞技体育的训练中.开始从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等相互关系中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相关概念。所谓“核心”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三者的稳定关系.核心稳定性是指位于躯干深层的肌群的力量输出以及控制力量的有效性传递来维持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姿势稳定能力。
目前国内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突出了稳定状态下的训练特点,而这种稳定状态的训练主要反应了地面的反作用力.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独特之处是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方面的不足,它为人体运动创造支点,使力的产生和传递更具实效性,它分为四个部分: ( 1) 控制---神经中枢系统; ( 2) 主动---肌肉系统; ( 3)被动---骨骼韧带系统; ( 4) 调节---呼吸系统等。
为预防运动损伤,增强体质,同时也更新了力量训练的理念。
随着各专项训练中的广泛应用与经验总结,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理论也不断成熟。怎样将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具体化和系统化,今后还需要进一步从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本实验将 40 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 对照组: 男11 人,女9 人,实验组: 男 11 人,女 9 人) ,实验组进行八周的核心稳定训练,并采用( 瑞士球、平衡垫、平衡板等) 在不稳定情况下对身体核心部位进行训练,提高其稳定性及核心力量。并运用横向踩木、纵向踩木对其平衡能力进行测试。从表 1 可以看出: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身体指标 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表1】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平衡专着和期刊,力量训练、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等相关的资料,为实验设计、测试、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 2. 2 实验法
1. 2. 2. 1 测试指标采用了常用的评价平衡能力的指标: 睁眼横向踩木、纵向踩木。
1. 2. 2. 2 实验器材测试 器 材: 秒 表、木 条 ( 2. 5cm × 2. 5cm ×30cm) 、胶带;训练器材: 平衡垫、瑞士球、平衡板。
1. 2. 2. 3 训练计划对照组按原先传统的训练计划( 持续八周的专业技能课) 进行训练。实验组采用腹撑桥、侧撑桥、背撑桥、瑞士球、平衡垫、平衡板等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和器械进行训练,每周 3 次( 周一、周四、周五) ,每次 50 分钟( 19: 00-19: 50) ,共持续八周。
( 1) 静力性练习主要指改善深层的、短小的单关节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如背桥、腹桥、侧桥等练习。
( 2) 动力性的练习主要是指提高深层的小肌肉群在神经支配下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与力量的传递,如不稳定情况下的平衡垫单足支撑与行走训练。
( 3) 非稳定状态下的动态训练将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及神经纤维参与,同时刺激提高更多肌群的力量和神经肌肉的传递速度,提高人体运动效率,实现运动技术的有效发挥。
( 4) 核心稳定性训练反应的是来自康复领域的另一种力量训练理念,主要作用是激活、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运动,注重强调多肌群的协调配合和力量在各环节上的有效传递,增加了神经的支配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体现的是非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方法。
1. 2. 2. 4 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意义及要求测量意义: 主要反映单足前脚掌支撑维持身体静态平衡的能力。
测试方法: 让受试者先睁眼用优势脚在 2. 5cm× 2. 5cm × 30cm 宽的木板上站立( 横向站立,支撑脚与木板成直角; 纵向站立,支撑脚与木板在一水平面上) ,记录站立的时间。测 2 次取最佳成绩。
要求: 当支撑脚移动或足跟着地时停止计时。
当非支撑脚触地是停止计时。评价: 时间越长,平衡能力越强。
1. 2. 3 数理统计法
实验数据均以平均值 ± 标准差( Mean ± SD) 来表示,采用 SPSS19. 0 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 Independent - Sam-ples T test,组内同一受试者训练前后比较采用Paired - Samples T test,P < 0. 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讨论
2. 1 结果【表2】
2. 2 讨论
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应用为运动训练增添了新的活力,主要作用机制是改善深层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提高神经肌纤维的传导速率来支配稳定肌和原动肌的收缩与舒张能力,使产生的力最佳化。基本原理: 从脊柱到髋关节再到骨盆分析,有不同的肌肉组织工作,维持正常的运动解剖姿势。稳定肌以单关节分布; 运动肌以双关节或多关节分布; 主要肌群有横突间肌、骶棘肌、多裂肌等。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机体的运动。
训练的几种类型: 1) 根据训练的环境可分为稳定性训练和非稳定性训练。非稳定状态下的肌肉力量练习能够提供独特的动态训练效率,这种动态的力量训练成为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肉的有效方式,使起稳定作用的深层小肌群得到有效训练。2)根据训练的负荷不同,可分为稳定性的徒手练习和非稳定性的器械( 平衡垫、平衡板和瑞士球等) 练习。3) 在力量输出与支配上可分为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和动、静交替变换练习等。
对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分级: 1) 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支撑训练; 2) 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的克服阻力的训练; 3) 非稳定状态下转体和爆发力训练; 4) 非稳定状态下核心专项力量训练等。
难度等级: 1) 全身心参与的不同姿势的单个肢体的动作训练; 2) 全身心参与的不同姿势的非对称性的动作训练; 3) 全身心参与的不同平面方向变化的动作训练。从那个角度上看,核心稳定性都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稳定到非稳定、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训练类型、等级和难度等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都突出了其独特的训练特点和训练方法,反应出了不同的训练理念和风格。
3 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练习中的不足,主要是通过神经中枢系统不断调整自身的不稳定的状态,使稳定肌群肌力不断的增强,进一步增强了脊柱、髋关节和骨盆周围的肌力、控制能力和平衡性; 逐步将能量输出与传递最佳化; 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 提高人体平衡能力; 预防运动损伤。为传统的力量训练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动力。结果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的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静态平衡能力及各项静态指标。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 .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J]. 体育科学,2007,27( 9) :35.
[2] 王卫星,廖小军 .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M].中国体育教练员专家论坛,2008,20( 2) :12-15.
[3] 王卫星 . 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8) .
[4] 赵佳 . 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 3) :218 -220.
[5]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屈萍 . 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在评价优秀蹼泳运动员核心训练效果中的应用[J]. 武汉体育学院报,2011,45( 9) :7-78.
[7] 燕铁斌 . 重视国人平衡功能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8( 8) :452.
[8] 刁节培 . 核心稳定训练浅谈[J].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1,25( 26) :30-31.
[9] 北京体育大学引进国外智力项目之悬吊训练[R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外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