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

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干预体系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0 共4361字
摘要

  残疾人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之中会遭受较多的心理冲突。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干预是心理干预方法在残疾人竞技运动中的运用,是心理学工作者针对残疾人运动员或教练员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的干预措施,以便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中减缓或消除心理问题的影响,实现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最终能够在赛场上充分发挥潜能,展现出色的运动技能[1].如何构建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干预体系?采用哪些措施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干预?该文将从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策略、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等几个方面来对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干预策略进行探讨。

  1 心理档案建设

  残疾人运动员心理档案是心理学专业人员使用一定的心理测试工具,结合访谈和咨询等多种形式,客观综合地记录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根据个体不同的心理特点或心理问题状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策略,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心理档案建立的过程,也是全面了解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状况的过程。心理档案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帮助教练员全面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以心理档案为基础,教练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在制定运动训练或心理干预计划时,能够透过某种现象充分地看到体现在运动员身上的本质,从不同层面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运动训练工作。

  心理档案的内容应该能全面地反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心理状况及心理问题应对状况。

  (1)一般情况。主要内容有: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运动员在运动队的基本情况;疾病情况。

  (2)心理状况。主要是反映运动员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是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后续的一切教育、训练、辅导与咨询主要以此为基础展开。这些内容可以根据不同残疾等级或运动项目特征而定。

  (3)心理发展及心理问题应对状况。主要反映运动员在经受心理训练或心理干预后,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情况,心理问题缓解效果。

  另外在构建心理档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心理档案建立应该遵循三个原则[2]: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②科学慎重地解释和使用测验结果。③重视心理健康档案材料的质量。

  2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成熟人才必备的基本要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培植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科学地设置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实现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和改善的主要途径。对残疾人运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力解决以下一些问题:(1)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训练课程设置的关系;(2)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才符合残疾人运动员的特点?才会行之有效?(3)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让他们获得尽可能多的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4)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意义?(5)心理健康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等等。

  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综合体系、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向。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以运动员的心理潜能(与运动技能相结合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为其最终归宿。因此,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充分挖掘心理潜能、促进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

  第二,建立以心理发展为主、心理问题调节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运动员的优良品质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中的关键要素。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全体队员,而不是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队员。

  第三,强调在专业训练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残疾人运动员在接受教练员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心理上也会发生变化。专业技能的内化过程本身也是心理机制作用的过程。因此可以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刻意渗透诸如提升自信心、调节焦虑水平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自觉地、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于实际训练之中。

  第四,强调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专门的课堂教育这种形式,也需要其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诸如,讲座、相关书本资料学习、多媒体影像资料学习、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团体咨询等。

  第五,强调共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残疾人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残疾特征,心理层面也具有不同的特质。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个体化特征,在进行共性教育时根据不同特征的运动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差异化教学。

  3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作为一种施加影响的技术手段,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策略、丰富多样的训练内容、易学易练的训练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同时结合其它心理干预措施针对残疾人运动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采取具有个体化特色的措施,使运动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以缓解,提高运动员训练和竞技情境适应能力,培植良好的个性,促进心理素质与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的目的[3-4].

  依照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内容从三个层、面展开,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第一阶段:掌握基础心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放松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积极心态训练、自我意象训练、自信心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压力调节训练、意志力训练、人际交往与沟通训练等。第二阶段:掌握与运动技能相结合的心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表象训练、想象训练、一般技能演练训练、理想模式演练训练、目标设置训练、成功体验训练、情境模拟训练等。第三阶段:综合应用。心理技术在训练与比赛之中的具体运用,形成心、技体、战相结合的合理操作程序;对所实行的心理训练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综合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富有特色、切实可行、效果明显、适合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模式、策略和方法。

  心理训练的效果评价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运动训练或比赛成绩本身的变化是否能够反映出心理训练的效应;一是从运动员本身心理素质水平的变化来衡量。评价心理训练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注意能力、表象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归因方式、焦虑水平、自信心水平、自尊水平、心理应激水平、应对策略,以及与各专项训练相适应的相关心理学指标。

  从技术角度来说,心理训练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要想达成最理想效果,必须注意解决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分析与评价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只有充分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问题,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与心理干预措施。遵循个体化原则,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第二,心理训练模式、策略与方法的确定。心理训练种类繁多,选择何种心理训练方法?如何选择?如何把众多的方法组合在一起以达成最大的效果?如何评价心理训练的有效性?如何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心理训练模式、策略与方法?模式的具体架构是什么?策略的内涵是什么?哪些方法具有最佳效果?

  第三,心理训练与心理干预相结合。虽然说,心理训练方法在某中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干预手段,但与认知行为矫正、心理咨询等一般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毕竟有一定的区别,如何将具有特殊性的心理训练方法与一般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具有操作性的模型也是要致力解决的技术关键。

  第四,心理措施与训练实践的有机结合。各种心理措施只有与运动员日常训练实践及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方式方法才是可行的。

  4 心理问题处理策略

  作为身体残障的特殊人群,残疾人运动员心理问题在具有一般运动员的共性的同时,还会表现出特殊性。面临心理问题,一般性的心理训练可能难以解决,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等策略才能缓解或消除这些问题的负面冲击[5-6].

  残疾人运动员心理问题的一般处理程式包括四个方面:问题评定、干预策略的制定、干预具体实施、效果评估与反馈。

  (1)心理问题评定。在进行心理问题干预前,必须对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做出准确的评定。评定内容包括情绪、认知、行为及躯体状况四个方面。

  (2)制定干预策略。制定干预方案的过程中,要明确干预目标是什么?影响运动员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一个或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3)实施干预。运动员面临的心理问题能否化解,最终取决于能否顺利、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所以,实施干预是整个处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当事人能否按照干预者制定的方案去行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心理学专业人员要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家人、教练、亲朋好友等等),得到家人、运动队等的密切配合。有时实施干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当运动员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危象时,急迫的危机处理需要当机立断的积极措施。这些应急处理策略,需要专业人员在平时工作中注意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学会相应的技巧和策略,才会做到临危处事不乱,方法得当。

  (4)干预效果评估与反馈。效果评定的目的旨在探讨前述干预方式、策略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能否较好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否应该对方案进行修订。评定的内容主要是干预的效果、当事人的反应及干预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然后依照评估结果制定新方案,进一步对当事人面临的心理困扰进行妥善处理,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5 结论

  残疾人运动员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提升其心理水平健康,充分挖掘心理潜能,铸就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科学的运动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最终在竞技比赛中取得胜利。心理档案建设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搭起一个广阔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为运动员拓展心理潜能和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训练与心理问题处理策略是运动员心理发展与提升心理素质的核心措施;不同策略相互联结、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共同构建具有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干预特色的策略模式。

  参考文献

  [1] Murphy SM.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M].New York:Human Kinetics,1995:86-87.

  [2] 梁守英。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平原大学学报,2005,6(22):98-100.

  [3] 丁雪琴。运动心理训练与评价[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

  [4] 催野,于晶。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实施心理训练与心理指导追踪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45-48.

  [5] 石岩,王伟。竞技体育心理干预理论模式、方法与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99-104.

  [6] Judith S.Beck,着。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翟书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