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

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影响因素与提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17 共3892字
摘要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射击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较以往已经有了大幅度改善,射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男子步枪项目,无论在卧、立、跪三种姿势的哪个项目中,成绩都非常理想,较以往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优秀射击成绩的比例仅占运动员比例的20%左右,甚至很多运动员的预赛和复赛的成绩差异都非常大,发挥很不稳定,出现这类现象的因素比较多,综合考虑主要因素应该是两个:一是运动员本身的技术水平,二是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本研究主要讨论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成绩的影响程度及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探究运动员射击心理训练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

  运动员心理素质可以简单理解为运动员在适应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中,其生理和社会环境达到协调一致的程度以及心理功能优良的状态,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成绩,运动员心理素质一直成为体育教师、教练和运动员所关心、关注的重点话题。射击作为人类挑战极限的一种较量方式,对竞技者有着一种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体能、技能、战术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方面,射击项目能够作为人类竞技的重要运动项目,射击运动员也同样应该区别普通人类,成为有着特殊要求的群体,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深度结合,曾经有位学者谈到,在同等水平的运动竞赛中,谁具备较强的心理能力,谁将是此次比赛的最终胜利者。由此,射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那它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简单探讨影响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共性或非共性因素。

  1.1 训练强度因素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为优秀的射击运动员,要想在射击运动场上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功夫都在平时,只有平时刻苦训练,也只有通过高强度、超负荷、高挑战的体能、智能、技术、战术、心理等能力的射击训练,才能轻装上阵参赛,也才有机会取得理想的射击成绩,这无形中给每位射击运动员增加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化解,日积月累,肯定直接会影响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1.2 竞赛压力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影响人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生活、家庭、社会的无形或有形的压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所面临的压力也是日趋增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运动员作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肯定存在的,并且非常明显。尤其对于身处市场经济、“金牌至上”国度的优秀运动员,则面临更多来自国家、社会、教练员、家庭、观众等赋予的无形压力,致使运动员在头脑中有意无意地形成只有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终的出路的想法,射击项目对于运动员的精准程度要求相当高,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事实上这种心理负担、心理压力又时刻影响着运动员水平的发挥。

  1.3 时间因素

  总所周知,每位优秀的运动员都需要经历长期、枯燥、乏味的训练生涯,训练生活极其单调,除了训练、吃饭、休息,已无其他更多的内容,炼狱般的生活,很少有机会与外界进行交流,周而复始的训练,缺乏新鲜感和刺激感,严重影响运动员其他兴趣的培养,也就让运动员产生了压抑和不愉快,射击运动员是运动员系列的一大类,不可回避运动的上述问题。

  1.4 人际关系因素

  大家都知道,射击训练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前者表现出来的是上下级关系,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肯定要严格听从教练的安排,但是当教练不能满足或不符合运动员需求和心意时,两者之间肯定会出现关系紧张局面,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员之间也因为其中的利益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出现尔虞我诈的情况,队友之间的那种深厚的情谊淡然无存,因此,复杂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1.5 自控能力因素

  关于运动员的评价太多了,说得最多应该是“他们是最感性的”,体育人的所有情绪都会表现在脸上,对行为、思想、情绪严重缺乏控制,在比赛中,他们会因为自己或队友的一点过失,变得粗暴,变得懊恼,也常常会因为领先一分而变得趾高气扬,喜形于色,这样的自控能力成为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1.6 二次就业因素

  二次就业已经成为运动员,从事该职业应该承担的最大的风险,随着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时间越来越短,而社会就业所面临的压力确越来越大,每位运动员无论优秀与否,都要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出路犯愁,毕竟真正能够留下来当教练的运动员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会面临二次就业,运动员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非常特殊,只有一项专长,加上运动员与社会接触甚少,对社会不理解,由此,运动员二次就业的压力也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2 提升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很多的射击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高水平在比赛场却发挥不出来,说明射击常规训练与比赛的特点区别比较大,最大的区别就是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下面就如何有效地提升射击运动的心理素质谈几点浅见。

  2.1 加强模拟训练的认识

  模拟训练是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效果也是相当的明显,具有较强的目标性,能够有效增强运动员心理负荷,激活心理刺激应激水平,积累参加比赛经验的反应。

  2.2 指标练习

  射击训练项目很多,很多的方法都特别有效,指标练习其实也并不陌生,每个项目,每个环节的训练都会使用这个方法,但是我今天提出这个训练方法的关键是指标练习过程中关注技能练习的同时,重视心理训练,指标练习通常采用单组、单发进行,甚至涉及到环数的小数点,通过训练,引发运动员高度关注每一枪运动过程的质量和结果,不断的积累心理抗压能力,从而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2.3 对抗练习

  对抗是两者或多者之间一种较量,通过对抗能够清楚显示较量双方的实力,从这个方面理解,对抗练习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培养心理抗衡的练习,启动运动员思维的主动性,及时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调动了训练情绪。对抗练习过程中,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必须要营造好环境氛围,对抗练习可以临时请其他运动员当观众,增强紧张气氛的场景。

  2.4 考核练习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考核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不是技能的教与学的效果,而是关注心理素质通过考核过程所产生的变化,考核练习一般是按阶段进行,当完成一定阶段的训练任务之后,通过完整和综合的考核,并且可以给考核加上奖罚制度,给运动员心理加上负荷的分量。考核结束也很重要,要真正给运动员心理带来效果,务必考核结束后,把整个考核升级,可以组织正式的、一针见血的点评,也可以组织浓重的颁奖仪式。

  2.5 资格淘汰赛

  作为运动员,每个运动员都希望参与各种竞赛,为了让运动员能够正常或超常发挥自身的水平,增强参赛的心理能力,可以为一些赛事在运动员内部组织一些淘汰赛,每次参赛人员的确定,都会在内部组织这种类型的淘汰,并且这个淘汰赛要尽可能与正式比赛接近,确保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锻炼和提高。

  2.6 心理培训

  通过射击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应该很清楚,影响因素比较多,涉及到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为了让运动员能够身心合一,参加训练,保证技能训练的效果,同时也能给运动员参与训练,取得好成绩准备扎实的心理素质,应该要根据分析出来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引导,让运动员发自内心的掌握、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可以组织一些克服心理素质的培训讲座等等。

  2.7 降低二次就业的压力

  运动员职业生涯这么短,运动员压力特别的大,为了减少射击运动员的不必要的无形压力,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根据运动员的条件,合理安排好运动员的二次就业,尽可能减少运动员压力。

  2 . 8 学会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射击运动员要学会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调节呼吸法或转移注意等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自控能力,及时解除赛中出现的紧张情绪,对比赛目标而言,应建立适宜的目标,目标的制定应该既有利于充分动员运动员的机能潜力,又能够为运动员所接受,不至于形成思想包袱,避免目标过高,给运动员带来心理压力,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是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稳定,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势,做好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心理准备以及赛中的心理状态调控,就可能减少运动员因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比赛失利,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色发挥水平。

  3 结语

  总之,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应该成为射击训练的重要的内容,也应该成为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最终达到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心理状态良好的主要标志是具有稳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能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刘建强,胡源鑫,杨学军。上海市部分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3(43):54.

  [2] 费兹科。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郭玉江。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8.

  [4] 赵兰革,李晓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J].中国运动医学,2002,21(4):424.

  [5] 李勇基。游泳运动员应激控制能力的培养[J].游泳季刊,2006(2):17.

  [6] 田录梅。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J].心理学探析,2003,4(23):55.

  [7] 王钱羊,许启晓,王维维。运动员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因素的相关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3):20-22.

  [8]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M].北京:人民体育教育出版社,1988.

  [10]刘淑慧。射击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教育出版社,198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