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视神经萎缩称之为“青盲”,属于神经眼科疾病范畴。视神经萎缩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发病原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精血虚乏,目窍萎闭,神光不得发越于外;或目系受损,脉络闭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所致。可从高风内障、青风内障、视瞻昏渺、雷头风、偏头风等瞳神疾病演变而来,也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视神经萎缩以视功能损害和视神经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是诸多白内障眼病的最终结局。视神经萎缩病情严重,病机复杂,甚难速效,内障多虚,久病多瘀、多郁,余邪未清,是青盲症的基本特点。该病发病率约为7%,临床多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范围缩小、视盘色苍白,为眼科疑难病症之一。
本文对我院眼科收治的104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使用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寻找用药规律及特点,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处方入选标准:2010年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被我院眼科专家诊断为视神经萎缩住院患者的中药处方。
入选处方566张,对应患者104例。运用ACCESS数据库进行分析,分别设计了患者表、诊断信息表、处方表、用药表、中药信息表等,各表之间建立联系。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眼科学》诊断视神经萎缩标准,病症多表现为眼外观正常、视物昏蒙、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舌淡、脉细等。
1.3 方法
对中药的分类参考《中药学》药物功能分类进行统计,一味药对应一种功能。按照甘、苦、辛、咸、涩五味对药材性味进行并列统计。处方中药物部分,仅以出现次数进行使用频率统计。
2 结果
2.1 常用中药使用频率分析
统计视神经萎缩处方中所用中药296种,用统计频次计算频率,出现次数总和为10 624,各药占比=该药次数/出现次数总和×100%.根据数据库统计数据排列出使用占比排序,其中前20种见表1.【1】
2.2 常用中药功效分类分析
视神经萎缩用药以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及补血药使用最多,三者占50%以上。视神经萎缩常用中药13类功效、出现次数和占比结果见表2.
2.3 所用中药五味分析
我院治疗视神经萎缩所用中药以甘味药最多,占比1以上。视神经萎缩所用中药处方中的五味出现次数和占比结果见表3.【2】
3 讨论
视神经萎缩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视觉功能障碍的一种眼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然而,中医学中并没有“视神经萎缩”的具体病症,其临床表现类似中医眼科的“青盲”“视瞻昏渺”症。[1]
视神经萎缩有实证、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病因比较复杂,在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需审清病因、辨明虚实。中医辨证诊断视神经萎缩,以虚实为纲,虚证多表现为肝肾不足、脾肾阳虚、心营亏损导致目中真精、真血不足,神光失养而衰微,补之即可;实证多表现为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治疗以疏肝活血为主;此外也多见热病伤阴,肝郁肾虚等虚实夹杂者,应当攻补兼施。
目前中医药物治疗视神经萎缩包括辨证治疗、专方专药、中西医联合治疗等方法。根据视神经萎缩的病因机制,通过辨证处以相应的中医方药,在治疗视神经萎缩方面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王超英[2]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视神经萎缩患者148例(共242眼)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石菖蒲、黄芪、党参、牛膝、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当归、青葙子,辨证加减)及常规治疗组(维生素、曲克芦丁、胞二磷胆碱等),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3%,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27%.齐翠英[3]对41只患有视神经萎缩的眼睛,采用自拟益精活血通窍汤剂(菟丝子、生熟地、桑葚、黄芪、山茱萸、当归、枸杞、丹参、茯苓、红花、柴胡、石菖蒲、桃仁、枳壳等)治疗30~180天,结果治愈率为14.63%,显效率为24.39%,有效率为41.46%,总有效率为80.49%.
随着对神经眼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中医药方法为主对视神经萎缩进行治疗已日渐得到重视,并获得确切的疗效。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可按照患者不同的具体表现病症进行针对性治疗,因此,对临床上使用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处方间规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视神经萎缩的辨证处方中,随机选取其中104例患者共566张处方进行用药分析,发现我院治疗视神经萎缩辨证处方药物以活血药、补血药及补气药为主,占比50%以上;药性以甘味药物最多,占比40%以上;以枸杞、当归、川芎为辨证处方常见用药,三味药占比10%以上,与张颖等[4]的研究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指导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静,王淑梅,孙国杰.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1):2607-2608.
[2] 王超英.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98-99.
[3] 齐翠英.益精活血通窍汤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0):914.
[4] 张颖,亢泽峰,接传红.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情况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6(12):8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