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同时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有性格压抑扭曲、价值观功利化以及学习生活作风浮躁等现象出现,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和谐、秩序的稳定。
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这些思想家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内圣外王”、“仁、义、礼、智、信”等观点和规范,在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后,依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具有着不可泯灭的价值。
一、中西方文化对“人格”的不同理解。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西方文化中,“人格”一词最早是在罗马法典中出现,意思是“作为权力主体的奴隶主、自由公民和法人的特定法律权利和义务”,[1]到了公元六世纪,波依悉阿斯给人格下了定义:“人格是真正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2]
而在英语中,对人格的解释,十分强调个性,并经常把个性等同于人格。在汉语中,“格”最原始的意思是方形的框子,后来引申为规范和标准,所以对人格的解释就是“做人的标准”.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
中国近代,梁启超提出:“忠孝二件,人格之要件也”,把“忠孝”等同于人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德性和伦理的角度对人格给予的界定。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已经关注到大学生的人格养成问题,并预见到大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对行为进行支配和约束,“在未来的生活中就很难把学习到的知识、品性和行为服务于有价值的人类目的。”
现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整理和梳理:
(1)崇高理想的失落。市场经济中,物欲横流,很多大学生在生活中一切向钱看,以花钱多少衡量身份地位,以能不能挣钱、能挣多少钱作为实现理想和价值的标准,只顾享受、盲目攀比,失去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2)道德层次较低,情操不高尚。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不良。比如:在寝室、教室、厕所,大学生们的信手涂鸦随处可见;寝室内部经常脏乱不堪;一些学生谈情说爱不顾场合,网上聊天语言粗俗,趣味低级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的缺失。
(3)心理承受能力差。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没有远大理想和信念,平时自视甚高,张扬跋扈,而一旦遇到挫折,就消极颓废,一蹶不振,否定自己,否定他人,否定社会,乃至走向极端,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4)价值观念混乱,重利轻义现象突出。不少大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盼实惠,事事讲条件,经常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勉强参加也要反复商量报酬如何。更有甚者为物欲蒙蔽双眼,参与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最终走向毁灭。
三、先秦儒家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先秦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儒家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不仅仅是先秦儒家诸子对人的思想要求,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一直在追求的完善人格的具体行为规范,即使放在当代,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这个人不仅指亲人,也包括朋友、邻居等其他人。这个理念会使大学生在与宿舍其舍友、班级同学沟通交流时,奠定和谐的交流基础,因为,他们彼此都是“爱”着其他人的,这是思想上的基础。在行为的规范上,孔子还提出“兄道友,弟道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克己复礼”的要求,意思分别是年长的对待年幼的要像朋友一样,年幼的对待年长的要时时处处保持恭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制别人或让别人去做,以及克制自己依礼而行,这些行为规范无不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义利关系是先秦儒家极为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当时人们的价值选择。义,指精神利益,或道义;利,指物质利益,或功利。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指出“义,人之正路也”,可以看出,先秦儒家认为义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进而把义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进行追求。当然,先秦儒家并不反对人们求利,不过他们主张人们在求利时应以道义为先,以义求利、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这些无疑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3、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气质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春秋前期,思想家管子将“礼、义、廉、耻”确定为“国之四维”.先秦儒家把礼作为立世治国的根本,将礼义并称。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要博学各种知识,再用礼节来约束行为,就不会离经叛道;他还认为人应当“兴于诗,立于礼”,将礼作为人立于世间的行为规范。荀子提出“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把对礼的了解、尊重和践行作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应该说,先秦儒家把“礼”作为“德”的外显形式,包含仁、义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对“礼”的理解和要求,也是大学生塑造自身良好气质和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思想和实践指南。
4、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博学勤思的良好习惯。
智,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不仅指人具有的知识和认识能力,也指人在学习中的态度和理念,更把“智”提升到人需要具备的道德之一的高度。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是讲生下来就有知识有智慧的,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具有知识和智慧的,就要差一些了;困到困难才想起去学习来解决问题的,就又次一等;而遇到困难还不知道去学习的,只能是作为底层混迹在社会之中了,这也表达了孔子对“智”的解读和重视。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需要一生不断积累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过程,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主张要善于学习,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样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博学勤思的良好学风。
5、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人格的形成。
《说文解字》中记载:“信,诚也,从人从言”.先秦儒家思想家将“诚”作为一个人能否被认定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荀子认为“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是说君子以没有修养为耻,而不以被人污蔑为耻;以没有诚信为耻,而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诚信是当代大学生欠缺而不可或缺的必要品德之一,而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对“信”一字的理解和要求,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我国文化体系、道德观念等方面正经受着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因此,高校教育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 ( 上册 )。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 [2004]16 号 ),2004.8.26.
[3][5] 李力红 . 青少年心理学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