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失
机制不健全。一些小学抓教学工作扎扎实实,而习惯养成教育只是出了问题抓一抓,没有建立“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追求升学率。嘴上讲素质教育,行动中搞应试教育。把升学率放在首位,造成养成教育的虚无化;教育方式不当。
对不有良行为的学生大多采取停课、检讨、训斥和体罚等方式来作为,使其产生焦虑、反感和抵触情绪。评价不客观。教师缺乏对个性的认识,看不到“差生”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一般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简单地否定其他。这样的评价有失客和公正。
(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经济大潮冲击。在利益最大化导向下,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特征,趋向于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消费文化侵染。受消费主义影响,在他们中也存在消费攀比。穿衣讲名牌,零食要美味,滋生好逸恶劳的坏习惯,甚至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不良资讯误导。不健康的影视、网络呈现给儿童是一些充满血腥的刺激场面和虚拟的情感世界,他们沉湎于色情、暴力,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朝着颓废方向发展。此外,社会上闲散人员的教唆、诱骗和蛊惑也是他们被引入各种歧途的重要原因。
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
在明确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后,我们应寻思相关的策略,依靠科学的路径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情明理: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品格
激情就是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从而激发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与情感教育结合。应运用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有关教育短片,引导其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也可以在游戏、表演等活动中对行为习惯的是非、善恶展开评价,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品质。激情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具有效性。
明理就是对他们讲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由于其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与之说理应具体、明确。应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统整,形成在家校和社会上“应该怎样做”的具体内容,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形式宣讲,也可采取读、讲、演、考等方式进行强化。还可以通过行为模仿、社会实践、故事会等活动体验一个文明人的快乐与幸福。在情理交融中,从不知到知,由知到能,感悟良知,提高认识,内化为精神与品格,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二)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形成的。教师的举手投足,衣着住行,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会成为其仿效的对象。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就是道德的具体化身,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卢梭曾告诫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承担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3].
在明确了”为何做“和”怎样做“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发挥楷模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小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譬如,勤俭节约,你就不能随手扔掉短小的粉笔头;讲究卫生,你看见地上有纸屑,就应该弯腰捡起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将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一个细小行为和不起眼的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示范、一种要求。对自己而言,就是思想境界和人格情操的真实写照。它就像一丝春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三)点滴入手:行为习惯养成必须从小事抓起
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它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知之不多,人生阅历短,生活经验少。因而,对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能贪大求全,应大处着眼,注重细节,点滴入手。有耐心,重条理,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内容上具体、形象和直观,让他们记得住、学得会、做得到。
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4]“.不要认为小事就微不足道,应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行为意识。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譬如,尊父母,敬老师,爱同学;专心听讲,独立作业,不迟到早退;洗漱梳头,扫地擦桌,铺床叠被,不乱抛杂物。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积淀而成。因此,养成教育应在”小事“上做文章,通过导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调整其行为偏差,纠正不良习惯,使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四)持之以恒:行为养成教育应坚持常抓不懈
小学生的年龄小,心理不稳定,自制力差,其行为习惯养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常有起伏,不时出现反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陈鹤琴先生说过:”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因而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就是要有耐心和毅力,使养成教育与时俱进。人的行为具有惰性和惯性,稍加放松,养成的良好习惯就会”回潮“.不能停留在一两次重大活动上,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行为训练要重点明确、要求具体、定期检查,务求落实;常抓不懈就是舍得花气力,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步步到位。不是停留在计划和制度的安排上,而是俯下身来做细致的工作。不断用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内容,并根据接受能力,不断变换形式进行训练,由浅入深,分步实施,日积月累,就能养成良好习惯。
(五)奖优促差: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奖优促差“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抓手。为增强实效性,对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应进行全程监督、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及时评价,从而建立一套严格的评价制度。采用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教师审评”的“四维”评价模式,在明确各自的优点、缺点的基础上,评选出文明班级和先进个人。依靠正面鼓励来树立榜样,使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增强荣誉感,提高自觉性和意志力。
学校规章和班级约定要具体、明确和可行,切合实际,能够判别是非,分辨别美丑,便于明理、导行和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靠后天形成,它不是一次教育就能改正不良行为的。对他们出现的反复应保持耐心,善于沟通、因材施教和情谊感化。通过集体“会诊”,找出原因,适度加以批评和惩戒。惩戒主要着眼于引导他们自觉地规范行为,使之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促使其不断进步。
(六)彼此联动:实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接
学校作为专门传递知识与文化的社会设置,在教育活动中无疑有着专业性[5].它既传授知识的,又肩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作用。由于教育对象的群体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学校习惯于以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而家庭教育具有个体性、针对性和细致性,直接指向自然的生命状态,对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全面的影响。
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容易与孩子建立情感交流的通道,便于把握其身心变化脉络。他们应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严于律己、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家庭和谐,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学校也应强化教学渗透、行为训练和文化陶冶,让学校和家庭教育紧密对接,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养成教育活动钟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决策者。在彼此联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保持养成教育的延续性、一致性和立体化。
综上所述,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无穷,在好习惯的滋养下,一个人可以由脆弱变得坚强,由颓废变得振奋,由失落无望变得充满希望,最后一步步走向成功[6].作为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的过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深化并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成为推进其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基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何原因,与时俱进,创新方法和路径,力求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体系,把小学生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俄]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9:182-183.
[2]甘滔。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5):92-93.
[3]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9.
[4]老子[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44.
[5]刘谦,冯跃,生龙曲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文化机理初探---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活动的田野观察[J].教育研究,2012(7):22-28.
[6]姚双“.优秀是一种习惯”在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10(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