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专业推荐8篇范文)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0-04-16 共8202字
  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学时代是人生十分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中学生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更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因此,抓好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是搜素整理的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8篇,供大家阅读指正。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第一篇:移民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与养成教育策略
 
  摘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在移民区,学校生源具有复杂性,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移民区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三方面,对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移民区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成长成才;
 
  Exploration of Good Behavior and Habits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Immigrant Areas
 
  Tang Weike
 
  有人曾说,最可怕的力量是惯性,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惯性。对于一个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移民区学生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本文从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移民区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三方面,对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深入探究。
 
  一、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移民区的学生同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流动性非常大,多为其他区域迁徙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别,行为习惯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学生的行为习惯千差万别,思想觉悟高低有别,道德品质良莠不齐,这给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移民区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立足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移民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迅速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正处于严重的叛逆期,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热情的帮助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二、移民区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移民区个别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无法有效遵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明礼貌习惯缺失,习惯说脏话和骂人。个别学生还存在说谎的情况,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存在暴力倾向,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的情况屡禁不止。还有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衣冠不整,不讲究卫生,沉迷游戏和网络,作息时间不规律,不热爱学习。还有很多移民区学生不愿意同当地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愿意同一起迁徙来的移民区学生交往,与他们建立关系,存在小团体友谊。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素质偏低,情绪波动较大,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有些学生觉得自己是迁徙来的,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自信心不足,更不愿意表现自己。由此看来,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和交往方面,移民区学生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纠正学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因此,深入分析当前移民区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并加以矫正,无疑是当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不良习惯和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教育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改变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立足移民区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习惯
 
  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心智和身体都处在发育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好奇心特别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行为特征也有较大的差异。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移民区学生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其行为特征的客观表现,突出问题导向,培养其文明礼貌习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使其在待人接物和生活中有更好的修养,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客观实际,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文明礼貌习惯培养的机会。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慰问当地的福利院、孤儿院,给予老人和孩子必要的帮助,培养学生的爱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让学生同孤儿院的孩子做游戏,教孩子们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同他人沟通时,懂得谦逊和尊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2. 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常态化
 
  针对移民区学生的特点,学校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德育体系,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常态化。要立足客观需要,将学校管理部门、教师、班主任等多方力量加以整合,形成德育的重要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实现齐抓共管,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移民区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获得第一手材料,然后以此为基础探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要将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德育工作,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构建完善的校园文明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
 
  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完善的校园文明管理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要不断细化学校文明行为管理细则,并根据移民区学生的特点及日常表现,采取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不断优化行为习惯培养方法,让学生都能受到非常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教育。考虑到移民区学生卫生习惯较差的实际情况,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完善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方案,并做好对学生衣着、卫生的检查工作。还要定期检查班级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作为重要的考评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以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更加注意维护学校卫生和个人卫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 积极推进家校共育,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积极推进家校共育,能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便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能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有效对接,使学生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中,都能受到有效的教育和管控,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考虑到移民区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家长工作繁忙,对孩子疏于管理,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为家长和学生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主题活动中,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主题活动,家长与孩子能进行更好的交流,使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总之,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教师要立足移民区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常态化;构建完善的校园文明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积极推进家校共育,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乃让,杨春梅.养好习惯之根正好人生之本[J].北京教育,2019(06).
  [2]李宏元.农村学生班级管理中养成教育的探索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09).
  [3]刘林和.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J].教书育人,2016(29).
  [4]赵福林.初中生养成教育管见[J].甘肃教育,2015(03).
  [5]郭丽霞.浅谈初中生的养成教育[J].甘肃教育,2013(18).
  [6]尤君志.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第二篇:高中生实施生命美育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摘要:生命美育的出现源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美学的诞生。生命美育作为美育中开放性较强的一个分支, 其基本框架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在高中阶段开展生命美育的意义, 一是消解应试化教育环境对高中生的不利影响, 二是弱化不良社会心态对高中生的消极影响, 三是助力高中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困惑与危机。发掘学科课程中的生命美育资源、开展类型多样的校内生命美育活动、组织生命美育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均是开展生命美育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高中阶段; 生命美育;
 
  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roach of Develop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Mao Shuo
 
  一、生命美育的起源与基本框架
 
  生命美育的出现源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美学的诞生。[1]生命美学致力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照以及对美与人生关系的探索。生命美学的问世与发展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理性主义、逻辑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 西方文明世界中的人们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 以逻辑本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性王国, 并不能给人类带来所期望的安宁和希望。”[2]二是20世纪以来, 摩尔根基因学说的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一系列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不断冲击着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新思考。
 
  在生命美学诞生后, 美学家渐渐发现生命美学的诸多理论与观点由于学术性、理论性较强, 难以直接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有必要从美学教育寻找突破口, 由此, 生命美育应运而生。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姚全兴先生所说:“生命美育作为一种运用美学原理于实践活动的美育, 是生命美学在现实中的延伸和应用。”[3]
 
  生命美育作为美育中开放性较强的一个分支, 其基本框架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因其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发展水平的差异, 生命美育的基本框架往往差异很大。查阅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学者所发表的关于生命美育的研究论文, 在对其进行整合后 (如图1所示) , 可以勾勒出我国大陆地区生命美育的基本框架。
 
 
 
  图1 生命美育的基本框架   
 
  二、高中阶段开展生命美育的意义
 
  (一) 消解应试化教育环境对高中生的不利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 面对新的教育环境与国家发展需要, 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轮课程改革中, 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国家力图打破高中应试化教育环境的意志与决心。但直至今日, 高中教育身上的应试化“枷锁”仍旧牢牢束缚着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这一现实证明了想要打破“枷锁”单靠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从课程、教学、高等学校入学机制、社会人才观念等多方面系统性“发力”才可能实现。显然,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历程, 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在应试化教育环境下, 高中生的生命价值被严重矮化, 矮化为一个个称为“成绩”的数字。在这样一种生命关怀严重缺位, 人的生命被高度“量化”的教育环境中, 往往会导致高中生形成畸形、偏激的“成绩观”与“学业观”。每年高考后, 都有考生因成绩不佳而轻生的报道。花样年华因一场考试而凋零败落, 究其原因, 高中应试化教育环境有很大的责任。
 
  在短时间内, 高中教育应试化的总体环境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 那么如何消解这一环境对高中生的不利影响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可以想见, 生命美育是一剂良方。通过生命美育帮助高中生“拨云见日”, 使其看到生命的美与诗意, 懂得“成绩”只是生命夜空中的一颗星, 不能因此而忽视整片“夜空”的璀璨。“及时地补上生命美育这一课, 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思想关怀, 又是人文帮助。”[7]
 
  (二) 弱化不良社会心态对高中生的消极影响
 
  总体来看, 我国当下不良社会心态主要有以下三类表现[10]:一是贪功求名。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 不少人为了快速占据优势地位, 产生了贪功求名的心态。2018年10月曝光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原教授、原青年长江学者梁莹的学术不端行为, 2019年2月曝光的影星翟天临的学术造假事件等均是这种不良心态下的社会缩影。二是焦虑不安。如今的中国社会日新月异, 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选择与被选择。在这一过程中, 焦虑不安的社会心态逐渐出现。例如, 每年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报名季, 常常能够看到家长连夜排队等待报名的新闻。这一群体行为正是焦虑不安心态下的产物。三是失信失安。社会进步必然带来许多的利益诱惑, 这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原有的公德观、诚信观, 滋生出失信失安的社会心态。“老赖”“碰瓷”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便是这一心态下的社会悲剧。
 
  在不良社会心态背后往往是偏激、狭隘、自私的价值观, 所以不良社会心态常常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煽动性。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 校园不可能一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 不良社会心态同样会波及身处校园的高中生。高中生正值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关键成长期, 在高中生身上, 不良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深重。近年来, 高中校园暴力、欺凌事件频发正是不良社会心态“侵蚀”高中生的恶果。
 
  在弱化不良社会心态对高中生的消极影响上, 生命美育是必由之路。生命美育引导学生以美的视角去看待生命、悦纳生命、守望生命。帮助高中生追寻美的生命形态, 在高中生心中建构不避卑微、不辞艰辛、不慕名利、崇尚公理、追求纯良的心态, 从而实现对不良社会心态消极影响的弱化。
 
  (三) 助力高中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困惑与危机
 
  高中生正值人生的花样年华, 在青春期中, 高中生往往会遭遇学业发展、自我认知、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诸方面的困惑与危机。若不能正确面对并合理化解, 轻则会给高中生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或是心理创伤, 重则可能会激化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如下所述的近年来发生的三个事例便是青春期困惑与危机下所造成的人间悲剧。
 
  2016年2月24日, 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抑郁症自杀身亡, 其生前撰写出版2部史学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和《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 被媒体誉为“史学天才”。
 
  2016年8月17日, 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高二学生小文 (化名) 因与母亲发生冲突, 挥刀弑母, 其母当场死亡。
 
  2018年12月18日, 江苏省溧阳市溧阳中学高一学生李华 (化名) 被发现考试作弊, 因无法接受写检查、作检讨, 在家中跳楼身亡。
 
  生命美育是帮助高中生正确面对青春期困惑与危机的助力者。生命美育致力于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命的美感形态和审美价值。这其中, 积极、阳光、平和的心理建构是一项重要内容。在生命美育的帮助下, 高中生心中的“疾风骤雨”会渐渐转为“和风细雨”, 最后将迎来“晴空万里”。
 
  三、高中阶段开展生命美育的途径
 
  (一) 发掘学科课程中的生命美育资源
 
  面对高考的压力, 在高中常设专门的生命美育课程并不现实, 着力发掘已有学科课程中的生命美育资源, 在学科教学中传递生命之美是高中阶段生命美育的必然选择。高中已有学科课程中的生命美育资源并不贫瘠, 不少学科课程都具有渗透生命美育的天然优势。
 
  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凸显生命之美的名篇佳作。既有“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的生命复苏之美, 又有“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的生命沉寂之美;既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的生命逍遥之美, 又有“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生命感怀之美……如此丰富的生命美育课程资源为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美育提供了极大便利。
 
  再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 高中生物作为一门探讨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的课程, 在渗透生命美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整体上看, 高中生物课程中蕴含了四个方面的生命之美, 即自然生命美、生命科技美、生命伦理美以及生命史话美。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观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现象、知识、技术之中那熠熠生辉的生命美。
 
  高中课程种类丰富, 犹如一片宽广的沙滩, 生命美育资源好似散落其中的五彩贝壳, 教师要做“拾遗者”, 让学科课程助力生命美育。
 
  (二) 开展类型多样的校内生命美育活动
 
  开展类型多样的校内生命美育活动是高中阶段生命美育的另一大途径, 适于在校内开展的生命美育活动有很多, 这里仅列举一二。
 
  例如, 可以在校内举办“生命叙事”活动, 所谓“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在故事中表达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经历、体验和追求。[11]生命叙事对生命之美的展现往往深沉而厚重, 真实而有力, 能够很好地唤醒学生尊重、欣赏、热爱生命的情愫, 收获理想的生命美育效果。在具体形式上, 演讲、征文、诗歌朗诵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又如,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绘制生命美育系列主题的班级黑板报或是校园宣传展板。对于每一块班级黑板报或校园宣传展板应确定一个“小而精”的主题, 如“诗词里的‘鸟语花香’”“花落知多少”“深海精灵———海星”等。当数十块主题各异的班级黑板报或校园宣传展板绘制完成后, 便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生命美育系列主题展。这对全校师生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忘的生命美育经历。
 
  可见, 开展类型多样的校内生命美育活动既能丰富高中生的校园生活, 又能在潜移默化间将生命美育之风吹入学生心田。
 
  (三) 组织生命美育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德、智、体、美、劳五大类教育活动中, 智、体、劳三类教育活动是以知识的建构与技能的掌握为核心, 而德、美两类教育活动则是以情感的激发与行为的养成为核心。这就决定了“体验”“亲历”在德育与美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缺少真实体验、亲身经历的德育和美育一定是残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 使学生在体验与亲历中收获思想品德与审美情趣的升华。可见, 组织生命美育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中阶段生命美育不可或缺的一大途径。
 
  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医院的产房、婴儿室, 体验生命的孕育之美、诞生之美, 感悟新生命带给家人的喜悦与欢乐。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手术室, 体验与病魔抗争中生命的坚强之美、不屈之美, 感悟生命健康对每个人的价值与分量。
 
  又如,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自然博物馆等公共科普空间。通过近距离接触不同种类的自然生物, 深切体会生命的纷繁多样之美、和谐共存之美, 探知不同物种之间奇妙的区别与联系。
 
  再如, 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短期野外生存训练, 通过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潜能之美、智慧之美, 发现自己的生命竟有如此多的“不可思议”, 如此多的“出乎意料”。
 
  总之,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到社会中、自然中去体验、感受、参与,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生命美的表现与内涵。[12]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当下的高中教育几乎全面沦为“考前培训”。高中教育未能真正成为助力高中生驱散生命“阴霾”、收获生命“绽放”的“阳光”。这显然是对教育本质的偏离, 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让高中教育回归对“生命”的关注, 而生命美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属“灵”的, 是对一个个生命的塑造, 是对一个个灵魂的洗礼, 希望高中教育与生命之美越来越近, 与应试、“题海”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4]孙华, 孙建乐.青少年生命美育的理论渊源[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11) .
  [2][5]刘晓萍.生命美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J].学理论, 2010 (35) .
  [3]姚全兴.生命美育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 .
  [6][8]刘爱武.对生命美育的理解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20) .
  [7][9]王立科.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J].中国青年研究, 2003 (9) .
  [10]周理平.当前不良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与调适策略[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3 (3) .
  [11]刘慧, 朱小蔓.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8) .
  [12]徐英.高中生物教学中美育的渗透[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专业推荐8篇范文)
第一篇:移民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与养成策略 第二篇:高中生实施生命美育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第三篇: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的养成路径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不良卫生习惯成因与教育策略
第五篇: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原因、内容及措施 第六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中小学生守则》的应用
第七篇:中小学养成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运用 第八篇:七年级新生学好《弟子规》 养成良好习惯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