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新三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张显国
发布于:2018-09-05 共7782字
  摘 要:“新三生教育”深刻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生命的自由生长”为根本诉求, 立足于“活着、活好、活出价值”的三维生命教育体系, 以生命为原点、生活为主题、生态为走向、生长为旨归, 探索出了“五生课堂、温馨德育、多彩课程、灵动管理”的四大路径, 形成了“明晰生命成长主体、培植生命成长沃土、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引导生命成长方向、挖掘生命成长潜能”的五大策略, 整体构建起蓬勃向上与联动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使教育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新三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新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 自由生长; 诉求路径;
  
  众所周知, 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 教育如此辛苦, 却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深入反思教育现象背后历史与逻辑的原因, 对涉及教育根本问题的价值追求进行重新审视, 尤其是对教育的人本功能和人的价值性进行深度考量后, 我们欣喜地发现, 由生命、生活、生态三大要素共同构筑起的“新三生教育”, 正在引导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真正使每个生命走向自由的生长。因此, 新三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根本诉求:为了生命的自由生长
  
  (一) 切入生命的深刻性
  
  教育是使人心智成熟的过程, 促使这个过程中的每个人不断地成长、蜕变, 进而超越自我, 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的目的, 就是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开拓人生的视野, 体会成长之美丽,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新三生教育”以提升生命的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个人的价值、丰盈个体的精神为已任, 触及了生命的最深层次, 涉及生命个体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健全。“新三生教育”切入生命的深刻性道出了认识生命自身是一个相当艰难、极其复杂、充满未知的课题。它必然要触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
  
  (二) 畅通生命的双向性
  
  在传统的教育中, 常常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在这个结构体系中, 教师是权威, 在师生相处中常常处于话语的霸权, 学生则是被动的、被输入的一方。“新三生教育”则倡导畅通生命的双向性。这里的双向性, 从横向看, 可以指向师生, 表明师生的关系是双向的, 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师既要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又要捕捉学生的表现、状态、心理、基础等动态, 及时反馈, 便于调整自己的教学;从纵向看, 每个生命个体在获得的同时还需要付出, 在享受各项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只有畅通生命的双向, 生命的发展才可以自由、畅快。
  
  (三) 丰盈生命的系统性
  
  站在系统论的角度, “新三生教育”将生命看成是一个整体, 注重生命的完整性, 着力于生命的全面、全程、全域发展。但是, 在生命丰盈与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考量生命成长的不同时期, 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内容与方式, 把生命丰盈作为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抓牢抓好。当然, 生命系统是一个立体的、交叉的、多元的网络结构, 既要处理好生命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共生共长, 又要协调不同系统间的相互协调, 更要融汇本土与域外优良传统, 传承和发展文明, 促进生命不断走向丰盈。
  
  (四) 激扬生命的灵动性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新三生教育”着力于生命激扬, 用心灵唤醒心灵, 用温情传递真情, 把自然激情与生命激情交织在一起, 实现每个生命自由而快乐地成长。激扬生命的灵动, 既要从心灵上唤醒, 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又要在行动上跟进, 采取科学而艺术的策略与方式, 让教育弥漫着智慧。
  
  二、价值探寻:畅通理论与实践通道
  

  “新三生教育”, 契合人本思想、承接生命教育、对接核心素养、吻合课改取向, 切实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 唤醒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 有效提升了生命的价值, 进而促进了生命的自由生长。
  
  (一) “新三生教育”与人本思想相契合
  
  “新三生教育”主张从教育内部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归纳教育的特点。“新三生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 教育就是要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 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 成为健全的公民, 这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努力达到的终极目标。而人本思想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己任, 全面关注每个学生, 深入研究个体差异, 科学地找到个性化、差异化教育的依据。同时,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二) “新三生教育”与生命教育相承接
  
  生命教育, 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教育。生命在教育活动中的涌现是鲜活的、动态的、永恒的。教育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真, 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过程以及结果中关注生命, 实现生命的律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多姿多彩。这样, 人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成为一个能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生命历程的体验者、生长者和发展者。因此, 教育被赋予生命的意义, 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同时, 生命是教育的本源, 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生命只有受到教育的润泽才能走向完整。[1]而“新三生教育”正是秉承生命教育的内核, 在立足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成就生命的基础上, 以生活作为载体, 增强实践体验性, 整合校内外各要素, 促进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
  
  (三) “新三生教育”与核心素养相对接
  
  “新三生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 并不断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主要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对生命的珍爱, 这是核心素养夯实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只有拥有对生命关爱的意识, 学生才能拥有发展生命的热情和内在动力, 才能在实践中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体验到生命意义和美好人生。
  
  (四) “新三生教育”与课改取向相吻合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满足每位学生终身发展, 既是新一轮课改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也是“新三生教育”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这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应对每个个体充满信心;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的人, 珍视这种独特性、差异性, 就为教育的提升与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这就需要教师从尊重、欣赏的视角去引导学生。
  
  三、实践根基:构建“三维生命教育体系”
  
  根据生命的分类, 我们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价值生命三种, 并构建起了以“活着、活好、活出价值”为目标指向的“三维生命教育体系”.[2]
  
  (一) 三维生命
  
  一是“活着”:用知识认识生命的有限。“活着”, 表明生命的存在形式, 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活着”是生命最基本的维度, 是“活好”和“活出价值”的前提。生命是美好的, 无论是人类的十月怀胎还是其他生物的长久孕育, 生命的产生都是一个艰难而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过程。不管怎样, 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在世界万物中, 唯有生命最为珍贵。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 失去生命, 就失去自我, 失去生活的权利。而教育使人成人, 实质就是以知识为武器, 去扞卫和解放人的主体性, 促进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发展。为此, 我们要珍爱生命, 珍惜每一天, 不要虚度年华, 而要在知识的学习与传承中增进生命的认识, 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释放出生命的魅力。
  
  二是“活好”:用智慧守护生命的幸福。“活好”, 是指个体生命健康、快乐地生活, 具有良好的生命质量。在这里, “健康”表明生命个体不只是身体的健康, 还包括心理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 是生命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三者和谐的统一体;而“快乐”就是对生活的充实与满意。人生很短, 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但我们要记住那些美好, 忘却那些不快。这样, 心灵就会永远幸福愉悦。生活的最高艺术是尽力使每一天生活好。为此, 我们要用平常心对待生命的每一天, 快乐每一天, 掌握快乐的秘诀, 用智慧守护生命的幸福。
  
  三是“活出价值”:用行动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价值”, 是个体追求的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是通过个体崇高的人生追求, 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人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的一生, 是亮出自己、活出精彩的一生。每天早晨醒来, 意味着一次新生;晚上入睡时, 意味着这一天随之消亡。为此, 我们要过好每一天, 要努力完成每一天的事情, 用能力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感悟人生的美好, 开心而有意义地过好每一天, 同时还要精神饱满地迎接新的一天。
  
  (二) 三维生命教育及其教育目标
  
  “三维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的教育要从生命意识、生命质量、生命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生活态度、死亡体验等内容的教育;“生命质量教育”,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适应、自救、动手、抗挫折、安全防范等能力的训练和开展生涯规划、感恩、理财、消费、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教育;“生命价值教育”, 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 就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社会关怀和关爱自然的生命价值的教育, 旨在唤醒个体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3]
  
  “生命意识教育”旨在强化生命的意识感, 让学生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进而健康快乐地“活着”, 这是三维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而“生命质量教育”意在引导生命的幸福感, 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怀他人、关注自然与社会, 达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获得对生活的充实和满意度, 真正提高生活的质量。“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 重在提升生命的价值感, 让学生适时建构起自己的理想, 努力做到现实与理想的匹配、吻合, 进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总之, 我们以“三维生命教育”为基, 不断创新与发展, 提出了“新三生教育”.“新三生教育”基于生命教育又超越生命教育, 引导教育价值的根本取向, 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内容框架:实现“生命、生活、生态”同频共振
  
  在学校这个场域中, “新三生教育”是由生命、生活、生态这三大要素共同构筑起的教育大厦。生命, 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 是教育的唯一主题;生态, 是教育的改革样态。为此, 要以生命为原点、生活为主题、生态为走向、生长为旨归, 切实遵照生命的成长规律和知识的内在结构, 不断激发与唤醒生命的成长动能, 使教育各要素呈现出和谐相处、双向联动、其乐融融的发展态势, 构建起蓬勃向上与联动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一)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活着、活好、活出价值,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教育回归生命原点, 让教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协调统一。生命教育要求学生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为此, 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认识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 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 最终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这样, 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 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 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4]
  
  (二)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生活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引导教育着眼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教育走向生活化。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 热爱生活, 创造生活, 幸福生活, 进而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为此, 教师要让学生能透彻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 不断追求幸福的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学习生活技能, 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比较与选择, 理解生活的真谛, 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4]
  
  (三) 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引导学校构建新的教育生态, 促进生命自由生长。“生态教育”就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社会创建的需要, 将生态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生态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边缘学科, 不仅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相关联, 还与教育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相关联。生态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教育的思维方式, 让我们能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关注教育问题, 关注人的生命。为此, 我们要顺应学生的“自然生长”, 适应师生生命的成长需要, 引导学生树立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态意识, 进而建构起平衡、协同、和谐的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的“自然生长”与教师的“自觉成长”.
  
  五、行动路径:推进四大路径与五大策略联动
  
  教育即唤醒。在“教育即生长”理念和“新三生教育”的理论体系下, 学校要大胆变革, 勇于创新, 多措并举, 将“新三生教育”落到实处。
  
  (一) 探寻“新三生教育”的四大路径
  
  第一, 五生课堂。在“新三生教育”的理念引领下, 我们唱响了“生命、生活、生态、生成、生动”的“五生课堂”.生命, 即在教学中尊重生命、尊重个性, 眼中有生命, 课堂有活力。生活, 即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 将生活现象融入知识教学中, 不仅要求知识与技能, 更要求形成未来生活的智慧。生态, 即在教学中淡化工具性, 强化人文性, 彰显出教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融合。生成, 即在教学中讲求方法、强调过程、注重生成。生动, 即在教学中强调情景教学法, 强化以对话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构建“五生课堂”, 教师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的目标定位, 要在新课程中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二是应对教材进行改编与重组, 自主、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使课程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学生经验, 更具灵活性与创造性。三是要把教学看作一种体验过程, 组织学生参与、体验、感悟, 引导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 有自主生长能力的生命个体一定会胜出;反之, 就会落败, 甚至会被淘汰。
  
  第二, 温馨德育。德育工作不需要呵斥、严厉和惩罚, 需要温馨和温暖。德育应该是通向心灵、面向社会、指向未来的。它包含着对人性的解读和生命的珍爱。中学阶段, 是学生生理成熟向心理成熟的过渡期, 更是情感、认知、意志、性格、人生理想确立整合的关键期。[5]为此, 中学德育工作, 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坚持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特点,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 学校的德育工作, 还要适应德育创新的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 实施温馨德育, 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得到人文关怀, 享受到教育的温暖, 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健康成长。
  
  第三, 多彩课程。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 把培养学习者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新三生教育”课程的生命性特征可以通过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来认识。“新三生教育”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一切人性陶冶的方面。教师要通过自身发展需求的分析来确定课程目标, 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与修订。为此, 我们要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明晰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 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 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6]
  
  第四, 灵动管理。管理的“本质”在于提高效益。学校管理者所进行的管理应“指向”于“学生素质提高”这一教育“内核”.为此, 教师要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 弱化对教案的常规检查和评比, 着力于解放教师的“精神”, 让教师能有充分的时间去解读、品味教材, 并及时捕捉、利用教学中可生成的“资源”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同时, 学校管理者要俯下身去, 走进课堂, 走进教师的内心。这样, 学校管理者不但能“欣赏”到教师课堂设计的“美好”与“遗憾”, 还能真实地感受到学生的生命状态以及孩子的“本质”与“童心”, 更能领略到教师应变的“技巧”与临场发挥的“风采”.总之, 教育管理的真谛就在于俯身为教师成长“服务”, 在于全心全意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7]
  
  (二) 推行“新三生教育”的五大策略
  
  第一, 明晰生命成长主体。在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常常成为自我成长的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 而教师常常成为自我成长的牺牲品和学生成长的阻碍者。为此, “新三生教育”特别强调明晰生命成长的主体:学生要成为自我成长的主动者, 要有发展的意识与愿望, 要主动地获取知识与人生的经验;而教师要明晰自己在学生发展中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角色, 要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 培植生命成长沃土。传统教育, 注重的是知识灌输与传授, 忽视的是生活影响与浸润。而“新三生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 选择这种方式是源于生活的需要, 源于学习的天性, 源于真善美的精神。我们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看, 生命的根基只能是生活, 而非知识。为此, “新三生教育”主张培植起生命成长的沃土, 把教育与生活相连、学科与生活相接, 实现学科生活化和生活学科化。
  
  第三, 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新三生教育”, 格外关注生命的成长, 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这样的教育, 尊重的是生命成长规律、自然学习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结构, 进而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第四, 引导生命成长方向。传统教育, 注重的是知识强化、技能训练与时间堆积, 忽视了对生命的思想引领、精神关照和行为激励。其实, 生命的成长不能只依靠外力, 还需要内力的唤醒。“新三生教育”注重对生命成长方向的引导, 注重内外兼修, 在内力唤醒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诊断、职业规划、过程指导等路径, 为生命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发展的有利时空。[8]
  
  第五, 挖掘生命成长潜能。人的身上存在一种生命力, 而生命力是我们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能量。学生潜藏的力量受到了激发, 表现出来的发展能量和爆发力都是惊人的。当然, 挖掘人的潜能, 需要给人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为此, 我们要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 为学生创造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又生动活泼、科学高效的学习环境, 培养一支充满创造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优秀学生群体。总之, 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绽放学生的生命精彩, 进而形成“人人追求主动发展、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良好状态。
  
  “为了生命的自由生长!”正是源于这个原始的教育冲动与办学诉求, 我们不断探寻, 不懈行动, 正阔步行走在追寻教育理想的路上。
  
  参考文献:
  
  [1]杨甜甜。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解读教育目的[J].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6 (8) :58-59.
  [2]张显国。构建“三维生命”的教育体系[J].四川教育, 2017 (9) :19-20.
  [3]郑磊。生命关怀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13-16.
  [4]刘寒雁。构建“三生教育”理论之价值和意义[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0 (Z1) :17-19.
  [5]胡小玲。构筑温馨的德育世界[J].班主任之友, 2006 (5) :12-14.
  [6]冯大瑞。校本课程开发浅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23-25.
  [7]许松华。学校管理, 你的舞姿应更“灵动”些[J].师道, 2011 (10) :17-18.
  [8]康永邦, 孙泽。让成长课堂成为放飞生命的绿洲[J].四川教育, 2015 (Z1) :54-55.
原文出处:[1]张显国。为了生命的自由生长--“新三生教育”的根本诉求与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S2):14-18.
相关标签:三生教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